APP下载

融入“审美想象”的小学习作教学
——以《雪人的故事》习作指导课为例

2019-06-18江苏南通市文亮小学校

教书育人 2019年16期
关键词:雪人习作想象

王 莹 (江苏南通市文亮小学校)

习作教学中渗透“审美体验”,旨在教学过程中,真实地链接学生的生活,把“审美”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在愉悦、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完成语言的表达、精神的体验、心灵的成长。“审美体验”有“审美观察”“审美想象”“审美创造”这三个方面。笔者将以《雪人的故事》一节习作指导课为例,谈谈“审美想象”在课堂中的运用。

1.创造性

在科学的认知活动中,想象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是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的。审美想象的创造具有很大的自由。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可以突破现实的种种束缚,将各种表象加以割裂、碾压、重组等,从而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意象。在“雪人的故事”习作指导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现在已经是冬天啦,天气会越来越冷,终有一天大雪纷飞。兔妈妈为了不让兔宝宝孤单,她们一起做了一个可爱的雪人。这个雪人什么样呢?”雪人会是什么样呢?孩子们脑海中的雪人无外乎圆圆的脑袋,胡萝卜做的鼻子,一开始的想象贫瘠而简单。稍后,老师出示了一组雪人图,有警察雪人、滑冰雪人、卡通人物雪人等,孩子们发出了惊叹!从而脑洞大开,冰雪皇后、消防员、快递小哥、列车长等故事新奇而有趣,不同的雪人才会拥有不同的故事。尽管孩子们的想象千姿百态,但这些自由的想象并不是信马由缰的放纵,都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审美主体在其潜在的审美经验和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与教学活动中体验到的意蕴产生的契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同型”并不“同一”的审美意象,这是审美主体想象创造性的结果,也为后来的审美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规律性

审美想象有规律吗?当然有。正如王朝闻先生曾经这样表达:虽然有的理论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永远是哈姆雷特,他不会变成堂吉诃德,或者其他。如果说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想象出了各种雪人的模样,完成了语音符号幻化艺术想象的过程,那么由事物表象摸索内在情志就应该遵循审美想象的规律:雪人终归是雪人,他是天地的产物,来自天地,还原天地,无论是什么形象,什么身份的雪人,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是消融。但是,从他出现到消失,这短暂的时间里,他的生命力可以无限制地被延长,他经历了或愉悦、或忧伤、或壮烈的历程,只要你敢想,他就敢拥有。内在情志和孩子的审美经验息息相关,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理解、生成的过程。审美想象,想的不仅是情节,是故事,更是情节背后蕴含的精神。这就是审美对象的意蕴。

3.情感性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展开想象的方向,是由情感规定的,所有的形象建构都围绕着情感而展开。想象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并随着情感的变化,获得改变或放大。在课堂上,老师利用一张“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用几个关键词记录下自己的构思轨迹。记录的过程,不仅推动了想象的产生和发展,还酝酿着情感:雪人在你心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你设计的这些形象,他们的身上一定有你自己的思考,赞扬也好、贬低也罢,都是内心情感的注入。如果说动画片《雪孩子》给了孩子们正面的引导,让他们向着更善更美的方向构思形象,那么在看动画片之后,提问交流:看懂这个故事了吗?喜欢这个故事吗?把孩子们带入了更高层次的思考。接下来,出示一篇跟动画片契合的《雪孩子》范文,则进一步通过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内心等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审美对象丰满的形象,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情感。这就是“认识情感”。化虚为实,再化实为虚,在情感的作用下,主体的审美需要与客体的表象之间进行着物理和化学的双重反应,最终达到物我相融,主客同构,主体的审美理想才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雪人习作想象
快乐的想象
雪人伴童年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雪中的雪人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习作展示
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