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019-06-17徐亮

艺术评鉴 2019年9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音乐教育传承

徐亮

摘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高等教育需要体现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因此需要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这其中既包括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也包括汇集和抢救、创新与创造。而发挥这些作用的途径除了增加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比重,也当走生活化道路、在实践中传承,以及多元化传承、创造性发展。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民族传统   音乐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9-0096-02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华夏大地自古就是民族民间音乐代代相传的乐土,也因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繁盛与传承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进入新时期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成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这其中,高等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行动中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居于核心的内容当属“民生”,而民生问题的首要位置则给了“优先发展教育”。无论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战略焦点无不是教育为人民服务这个朴素真理的体现。作为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的基地,高校不仅要履行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义务,也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和教学形式体现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

正如哈佛大学曾经的校长伯克在其著作《大学与美国的前途》一书中曾经提到的,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是大学的一项职能,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职能。当社会出现问题时,大学不是要不要关心这些社会问题,而是怎样尽心尽力地帮助社会解决问题。

随着西方流行音乐快速进入中国,越来越多新生代人群正在快速远离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阵营。曾经遍地开花盛行于街头巷尾的民族传统音乐早已被嘻哈、摇滚、说唱等外来物及其衍生品取代。尤其当80、90等青年人群渐成社会主体之后,民族传统音乐日渐式微已成趋势。可见,悠久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已到濒危之境,迫切需要加以拯救与传承。而高校作为新生代人群最为集中之地,其教育方向和内容产生的影响无疑会对当下和未来的年轻受众起着决定性影响。要扭转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颓势,同时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势在必行、义不容辞。

二、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一)桥梁与纽带作用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连年扩招使越来越多年轻学子有机会进入大学,通过教育成为社会急需的准职业人、社会人。在校期间的学习不仅是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也是大学生逐渐认识社会、接触社会的过程。这些大学生正如同一粒粒种子,做好了进入社会生根发芽的准备。而他们在校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一切也必将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得以传播与扩散。

因此,高校恰如相对封闭的学校教育与更加开放的社会之间的过渡,是联接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空间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同样,高校音乐教育中浸润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也将通过大学生走进社会而成为点滴之源,在漫长的社会活动中慢慢成为涓涓细流,而当无数细流漫过整个社会的文化之地时,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音乐文化必然能够更加广泛和深入地滋润越来越多人的艺术心田。从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受众基础将得以巩固,不至于因为外来者的侵蚀而陷入风雨飘摇的危境。

(二)汇集与抢救作用

曾经有一份专门针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调查显示,在几个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群体中,能够顺利唱出本民族传统歌曲的年轻学生已越来越少。接受调查的学生数量近两千人,其中熟悉并能演唱本民族传统歌曲的壮族学生只占被调查者的3%,瑶族学生5%,苗族学生29%,侗族学生31%。显然,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确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高校每年都在汇集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的年轻学子,少数民族学生更是逐年增加。当这些未来的文化种子进入大学后,本身就能实现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再传播。

与此同时,高校音乐艺术专业本就被赋予了深入民间采风的职能和任务。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各民族聚集地收集和整理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已是极为常见的风景。通过师生的努力,原本碎片化传播、分散式传承的不良状态将有所缓解。尤其是已濒临失传的优秀民族传统音乐更可能经由师生的采风活动得到抢救性挖掘。这一过程还有可能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社会行动间形成契合,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汇集与抢救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工作的品质和成效。

(三)创新与创造作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大学校园中绝不缺乏头脑灵活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轻教师与学生。这些最具生命活力的创造者在面对古老和悠久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时,固然会勉力学习和弘扬。但也不会满足于对既有形式与内容的固步自封,而是會发自内心将其与时代间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关系。

三、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一)增加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比重

许多高校音乐教育中,西方音乐长期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民族传统音乐往往被置于相对次要的鉴赏类教学。这显然无益于发挥高校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更加积极地增加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比重,尤其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民族音乐更应当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与重点。

(二)走生活化道路、在实践中传承

民族传统音乐来自于民间、扎根于基层民众日常生产与生活。要传承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悠久传统文化艺术,就不能脱离生活。因此,走生活化道路、在实践中传承至关重要。

当下的大学校园不乏越来越多年轻学生走入乡村甚至山村支教,在将先进科学知识带往偏远民族地区的同时,也是莘莘学子深入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腹地接受艺术熏陶的大好时机。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大学生前往民族聚居地采风、学习,并应将收集、整理、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纳入素质教育考核范畴。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组织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师生作为传承使者,在一定时期内常驻民族地区,作为未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师资力量加以培养。

(三)多元化传承、创造性发展

信息时代大背景下,传承传统文化的渠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互联网和各种各样的移动通信软件已经成为小众艺术最佳传播平台之一。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不妨充分利用这些前沿技术。

比如时下最为年轻人追捧的手机App中就有不少以音视频短片为主的类型,包括快手、抖音等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年受众加入。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表演、拍摄经典民族传统歌曲或乐曲,精心剪辑后置于线上加以传播。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制作音乐短片作为学习作业等。又如,大学校园音乐节近年来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其中涌现出的学生歌手中亦有众多天才型的创作者。高校可以借助音乐节等推广渠道鼓励学生创新传统民族音乐,通过节庆表演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借此扩大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力和受众面。

随着自媒体日渐成为传播新路径,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拥有了无可限量的形式和手段。只要利用充分、创新得宜,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必然能够在新生代受众中打开局面,甚至不乏形成新热点的可能。

四、结语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既是在履行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本职任务,又是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华民族悠久的民族传统音乐不仅是社会文化总合中的明珠,也是高等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为丰富和优美的素材。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本质上就存在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二者不仅相辅相成,而且互为推动力量。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发挥着创造性转化的重要作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也在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时代化进步实现着创新性发展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佘琳.关于新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形式的探究[J].戏剧之家,2016,(11):27-28.

[2]冯光钰.我国民族民間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分析[J].中国音乐,2016,(01):19-20.

[3]范立芝.试分析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2016,(03):11-12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音乐教育传承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