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似与不似”和“诗化的自然”
——浅谈郑岱美术创作的“文人画”气质

2019-06-17SunYu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布面诗化文人画

孙 禹/Sun Yu

郑岱,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法国艺术与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教学、创作、美术评论与绘画研究等方面均有建树。其早期作品《春集》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三等奖、天津市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一等奖。留学法国期间,作品多次入选法国秋季沙龙展,曾获法国政府奖学金艺术家联展一等奖,并在巴黎出版《从自然到它的摹写》等论著。回国任教后,作品先后获天津市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展铜奖、天津市第三届油画双年展金奖等奖项。其专著《油画艺术导论》选入天津市“十二五”规划教材,出版了《中国美术大事记2010年——郑岱创作状态》等多部画集。

中国传统“文人画”发端于唐代,是文人雅士借绘画抒写胸臆的“心灵事业”,其特点是:言之有物,格调高雅。不把真实再现事物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艺术追求。作品承载画家或忧或喜的真性真情,体现画家创作中特有的心态、气韵与个性。郑岱的创作,很好地传承了这种美学思想,并在中西方美术理论的潜心研习和笔耕不辍的绘画实践中,独辟蹊径,成绩斐然。

一、郑岱的画作尝试“在似与不似之间”更不似

她的写实功底十分深厚,早年多幅作品获奖便是实证。但她锲而不舍地追求绘画语境的创新。在长达7年的巴黎留学生涯中,她注意将吸纳西方美学精华与探寻民族文化之根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交织,传统绘画与文字书法艺术的糅合。这种双重融合兼收并蓄,使她的创作突破传统窠臼,形成更加鲜明的风格。这就是:用心灵去阅读自然,以对自然景物的“纯化”印象作为出发点,使作品中的形象既源于自然,接近自然,又与真实保持着距离;它既保留了现实对应景物的可辨识性,又脱略形式,不求逼真,强调神韵,注重意境的表达,风格清淡、静雅、淳朴。这种“简约之象”,来自她对大自然独特的领悟思索和独到的审美观照;也来自她对中国传统书画融合所作的尝试与探索,厚积薄发,大巧若愚;也给观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在她的“树主题”画作中,尤能体现这些特点。“杨树”在郑岱的美术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曾经“唤醒了”画家“对故乡与自然的记忆”,是她在海外创作时的“第一个模特”。杨树的生命力和品格,又激发了画家艺术创新的激情。她笔下的杨树,以树干为主体,略去了树叶,略去了背景。树干的轮廓不是封闭的,而是敞开的,或断或连,树干上的瘢痕得到重点刻画。这些画仅以黑白两色为主,用尽可能少的笔触,减弱了体积、明暗和轮廓。画面色彩的朴素,线条的俭省,细节的消减,使这些“杨树”已非真实所见。这种“树非树”所营造的情境,既表达了画家所致力展现的树的生命痕迹,也展现了画家寄情寓意的用心。在“似与不似”乃至更加不似之间,画家笔下的“杨树”得到了升华——它所创造的美学语境已经超越了杨树本身而获得深化与延伸。而这恰恰契合了中国文人画“游心物外,不拘格律”的特征。况且,画家在“树主题”系列创作中,不但巧妙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技法,使其为我所用,更承继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理念与精粹,大胆尝试用书写式绘画来造型、着色,尤其是将中国象形文字元素置入绘画空间,令人耳目一新,体现出画家对中国文化源流的孜孜追寻。

郑岱 尼斯老街的红房子 纸本色粉笔 32×25cm 2006年

郑岱 Antibes 隔街看海 纸本色粉笔 32×25cm 2006年

郑岱 树干 综合材料 116×89cm 1999年

郑岱 叶之九 纸本水墨 97×90cm 2013年

郑岱 两只船 布面油画 50×65cm 2012年

郑岱的色粉笔画也证实了这些特点。她在2011年间创作的一批风景画中,歌颂了巴黎地区和蓝色海岸乡村的自然或城市的风景。画作优雅但不造作,色彩柔和地交融,一些建筑的形状,一些街景,勾勒简略,线条简约,笼罩于看似虚幻的光晕之中,但凭借观者想象,却可完全辨认及显现。画面与真实景物若即若离,使人们远离了景观图片,却更贴近了真实,贴近了心灵。与中国“文人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郑岱 山泉 布面油画 114×146cm 2016年

二、“诗化自然”使绘画诗意化

郑岱的画重在将亲眼所见的感受传达给观众,并通过在对自然的摹写与诗化中加以实现。她认为,绘画获得诗意的方式是简化,是含蓄,是画作所呈现出的一种“朦胧美”。而这与中国文人画“以空灵虚静之心,深解自然无言之美”是一脉相承的。

郑岱 溪流 布面油画 114×146cm 2016年

对此,郑岱曾在她的画集《风向标》中以《画的诗痕》为题著文阐释。她说:“我的画体现出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它来自观看,用心去看,静观中的思绪自然涌动。”她觉得,这种观看既有画家的期待,也有画家的选择与取舍,画家将所有感悟到的印象贮存在记忆之中。这种感性与知性合一的积淀将成为画家笔下景物诗意化的来源。同时她又强调,绘画中的诗意创造虽与其物象所对应的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不依赖语言形式的诗歌规则,它是以视觉语言形式独立存在的。这一点,在她的画集《风向标》中颇有体现。

郑岱 远方 布面油画 89×116 cm 2016年

这本画册集中了郑岱的近年画作,分为树之析、海与船、窗与屋、兰、乡野等五个部分。其中树、船、窗、水、田、兰与屋等景物,都被画家归纳为所对应的诗化的词语,并赋予其诗意的想象。画家并未将这些景物一五一十地描绘在画面上,她选择最为简约有效的构图,安排线条与色块的排列组合,以光与影的切割,色彩的纯化、片段化和体积的弱化等等手法,在有限的画面上显现最重要、最有意义的部分,并确定了景物可识别性的色彩氛围,而避免陷入次要的真实。在这里,海水、沙滩、树木、船只、房屋、窗户、兰花等等景物,已不是眼见之物的复现,而是简化生成富有新意的视觉艺术符号。画面的视觉效果是朦胧的,它由线条和轮廓的隐含,色彩的淡去、抹掉、融入而得来。而朦胧使画面的张力显得含蓄,游离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呈现出诗化的艺术语境,把人的观看带入思绪之中,使人从直觉上产生诗意的联想。

郑岱 河滩 布面油画 114×146cm 2009年

郑岱 云影 布面油画 97×130cm 2018年

郑岱认为,诗给人的是词语符号,为读者留出想象的余地。从这个角度来看,画家把真实景物的形象符号化即与诗贴近了一步,并且“留有画家感悟和思考的痕迹”。

郑岱 海与船 布面油画 114×146cm 2010年

法国著名美术评论家皮埃尔•巴盖这样评论郑岱和她的画:她的作品显示了她对东方和西方的双重感知力。其鲜明的艺术个性集中于她个人对世界的观看。这个世界通过她的观看而改变了形状,这是一个画家的观看,一个真挚的观看。诚如以上所言,郑岱的画以其简约、洗练、诗意的绘画语言,凝结了她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与认知,她以思维来揣摩与勾勒大自然所呈现的景物,光与色彩的变化,并将观者带入其所设定的情境。她的画是平和与美丽的,同时也是知性的。她以东方的智慧,赋予油画这个舶来品以中国“文人画”的品格: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返璞归真,借物寄情。

郑岱 田野 纸本水墨 90×97cm 2013年

郑岱 蒙苏里公园 布面油画 65×50cm 2012年

郑岱 雨中 布面油画 50×61cm 2015年

猜你喜欢

布面诗化文人画
王秋莲
塬(布面油画)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詹克兢布面油画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张方白艺术作品
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