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数据驱动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建设

2019-06-15王军杨伶俐

银行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鸿沟供应链金融

王军 杨伶俐

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债权债务处理难的背后, 其实某种程度上是金融机构征信难、征信贵、风险管控服务难。而作为金融机构服务供应链企业、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案。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可以将资金流有效整合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有利于增加有效金融供给,有利于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是推动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最终从根本上有利于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鸿沟的存在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尽管供应链金融并非新鲜事物,但是一直以来却发展缓慢。概况而言,阻碍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不对称及多层次信用穿透难,使得金融机构难以掌握企业经营实际。企业财务报表等资料真实度较低,经营信息不透明,资金提供者难以掌握及判断企业风险什么时候发生及风险程度。

二是银行放贷成本高。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交易,为了验证交易的真实性,金融机构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花费。

三是风险识别、度量与管控难。由于传统金融机构对于供应链金融行业内嵌的交易结构较难深入的解析,不能很好实现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相互融合,风险识别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在严监管和不良资产管控压力之下,传统银行的风控体系难以有效支持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同时,由于新技术和新业态还缺少长期的历史数据积累,当前基于大数据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还需时间去建立和完善。此外,商业银行也缺乏风险缓释措施。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抵质押物,一旦出现风险,对于债权人的风险保障措施低。

上述问题产生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 供应链各个环节所广泛存在的“数据鸿沟”或“信息孤岛”。这里所指的数据鸿沟,是指在供应链企业的数据应用和共享方面,存在明显分割的数据市场,或者说市场各主体之间广泛存在着数据鸿沟,缺乏必要的连接,即“数据富有者和数据贫困者之间的鸿沟”。而且,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数据鸿沟可能还会扩大。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信息不对称、数据鸿沟的问题显而易见。银行事实上非常愿意为供应链上众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要想识别一个客户的行为特征、风险偏好及其分布、未来发生问题的概率,以及更好地控制风险、为风险定价, 都需要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需要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和连接,打破数据垄断和数据分割。但现实困难是各级政府部门、核心企业都掌握着大量数据,掌握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流、数据流,而全社会的数据开放和共享程度却不够,核心企业和政府有种种的顾虑不愿意分享。不分享数据又要求金融机构去为实体经济服务,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也是对数据宝藏的低效浪费,更是人为地制造数据鸿沟。

科技革命为填平数据鸿沟、赋能供应链金融带来巨大机遇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辩证来看,数据鸿沟就是数字机遇,填平数据鸿沟能带来数据红利。技术变革对供应链产生巨大影响,数字技术或数字化促进了生产和供应链各环节、各主体的“连接”和“融合”,促進了产业形态平台化、网络化和深度服务化,并推动制造业向深度服务化方向发展,这为金融机构服务供应链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解决方案,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打开了新的大门。具体来看, 科技革命为填平数据鸿沟、释放数字红利、赋能供应链金融带来巨大机遇,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数字技术或数字化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使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成本有效降低、效率得以提高。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催生的新型供应链融资模式,大大降低了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分析的成本,将以往制约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壁垒能逐步被打破,加快了产品和服务创新速度,也有效控制和降低了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

第二,数字技术或数字化革新了供应链业务流程、改善了客户服务,提升了服务体验。在金融交易中,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商业银行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无差别服务;在服务客户过程中,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整合多渠道,实现一点接入、全渠道响应,由此提升客户旅程体验;在产品和业务创新过程中,商业银行利用云计算资源高效聚合、多方协同的特点,整合产业链资源,构建金融生态圈,基于一个平台为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在信贷提供过程中, 利用区块链分布式逻辑与智能合约解决征信问题,能较好地克服信息不对称、数据更新慢、交易成本高、透明度低等缺点。

第三,数字技术或数字化催生了更多的金融新业态的繁荣发展,使得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展。在科技赋能下,供应链金融技术平台已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第三方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供应链金融资产电子交易所等以动态平台为特征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各种形式的应收账款数字凭证等新型的供应链金融工具也应运而生。特别是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突破了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在物理空间上的瓶颈,帮助越来越多的跨区域经营的链上小微企业能更加高效便捷地获得金融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传统“1+N”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开始越来越能体现出其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属性和独特价值。

第四,数字技术或数字化强化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控,使风险防控变得更加全面、智能、高效。数字经济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和产业形态,新的经济业态又改变了金融生态,金融风险防控场景也随之而变。当前金融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风险防控的标准配件,极大提升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基于大数据技术,及时收集获取客户交易与行为等数据,建立风险模型,并利用机器学习不断优化模型,使风险从“事后”转向“预警”;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可追溯性,防止交易欺诈风险,提升风险防控效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风控系统,改变银行传统风控模式,建立营销、审批、预警、清收的端到端反馈机制,加强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风险管理。

多方发力共建适合中国产业发展需求的供应链金融生态

供应链相关各方应建立以数据连接为纽带、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命运共同体。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是:建立服务供应链企业的多方共赢的生态圈,这一生态圈应当是一个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各方在内的、以数据为纽带、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所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当中,核心企业可通过供应链金融,有效控制和管理整个产业链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中小企业以企业信用为支撑可获得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商业银行则通过提供服务润滑了整个产业链,实现共赢。此外,相关各方还可考虑进一步加强整个行业技术联盟的组建,推动供应链金融相关技术标准的统一,为供应链金融市场深度合作和生态圈完善奠定技术基础。

政府和核心企业应以积极心态主动开放与共享必要的数据。为解决金融机构的数据可获得性问题,必须尽快打破政府、核心企业对于供应链数据的不必要垄断,填平人为的数据鸿沟,实现供应链企业有效的数据和信息共享,形成服务小微企业的合力。要做到数据的共享,既需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将长期积累的大量数据,包括工商、税务、海关、征信等公共信息开放共享,这将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促进整个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也需要促进供应链企业的经营、信用、物流等数据信息的开发与共享,包括全国与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向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开放共享,逐步形成信息的透明对称。现在政府也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也在做一些有价值的服务, 例如,各省市都相继成立了大数据局,开始建立基于大数据基础上的金融服务平台,来整合各方资源。

供应链相关企业应加强数据体系建设,提高数据治理能力。针对当前我国供应链企业缺乏可靠的数据和规范的信用建设、数据治理能力不高等突出问题,应充分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电子支付等新兴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加速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进程,积极搭建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本质是信用创造,即通过大数据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给予信用支持,其价值在于:可显著提升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周转率、降低经营成本;提升核心企业的管理效率;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打破地域限制,更好地为核心企业上下游提供服务。此外,供应链企业应树立数据驱动理念,强化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深植数字化发展基因。加强自身的信用和数据建设,打造数据分析能力,包括拓展数据来源,推进数据智能化,建立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强大的数据交互能力和对客户的分析洞察能力。

商业银行应通过数字化转型,主动运用科技手段,升维服务供应链企业能力。对于后金融脱媒及利率市场化时代急需转型的商业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成为渗透和服务中小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战略抓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已经慢慢熟悉和适应了像入口、流量、场景、平台等概念和运转方式,但是,在即将到来的以5G、AIOT为代表的智能物联网或者产业物联网时代,金融机构真的准备好了吗?我认为还远远谈不上,无论是心理上、观念上,还是技术储备上,甚至是政策法律法规上,都没有对智能化、数据化的新时代做好准备。

智能物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为商业银行和供应链金融带来许多重要改变,新技术将有效优化业务服务流程,为客户创造全新体验;将使万物互联变为现实,更高效地连接“智能物”客户;将风险管理智能化地嵌入到企业经营生产流程中,让风险监控更全面、智能、高效、精准。另外,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逐步落地, 也能为供应链金融带来新的突破,使风险控制更为有效,有助于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的诸多“痛点”。为此,商业银行应始终保持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主动拥抱、主动尝试新技术的应用。

首先,应合理设计金融产品,垂直整合供应链金融,满足供应链中大部分企业需求。

其次,随着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日渐丰富和融资渠道多元化趋势的出现,应建设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银行、第三方支付、保理公司、小贷公司、信托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优势, 形成金融服务协同效应。

再次,打破原有信贷业务的风控运营模式和制度限制,从原来传统的作业手段過渡到基于金融科技的手段,积极建立互联网模式下新的交易监控和风险管理体系。例如,充分应用大数据,通过对供应链内“物流” “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监控,建立一套完善的大数据风控模型和风控体系。

最后,主动运用科技手段,探索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为供应链企业的融资、征信等痛点提供高效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赋能供应链金融。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将最终走向产业互联网的状态,通过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商业银行应更好地发现和搭建场景,对接融入场景,为场景服务,最终让科技赋能于产业、服务于产业,引导更多资金回归实体、服务实体,推动制造供应链向产业服务供应链转型,提升供应链的价值。

可选择特定区域创设数据驱动的供应链金融创新试验区,在金融科技应用及监管科技等方面先行先试。技术革命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全新的探索,需要配套创新的政策环境来支撑。因此,可选择金融和产业发展基础好的合适地区,创建以数据驱动为主要特征和特色的供应链金融创新试验区,创新试验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尝试开展除传统的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以外的数据质押融资,探索为小微企业提供真正的信用贷款,让数据变成真正的财富;探索发行供应链金融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探索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探索创新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和技术联盟建设;探索基于上述创新的沙盒监管等监管科技应用,等等。总之,通过创新试验区来整合各方资源,在一些关键政策领域以及制度、法律、监管等方面,允许试验区先行先试,为全国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经验、探索新路,充当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王军系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杨伶俐单位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猜你喜欢

鸿沟供应链金融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浅析“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鸿沟为界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产品可靠性与供应链集成优化设计研究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