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庾信《拟咏怀》中的“用典”手法探析

2019-06-15汤栩伦

青年时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庾信用典

汤栩伦

摘 要:“用典”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法,在庾信的代表作《拟咏怀》组诗中,“用典”这一手法十分突出。在《拟咏怀》中,庾信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在引用典故同时模糊了古今时空界限和抒情主体;“用典”手法的运用,让诗歌产生了独特的美感,使诗歌的思想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自然而深沉。

关键词:庾信;拟咏怀;用典;诗歌情感

“用典”即“引用典故”,指在创作中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词句以丰富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用典”这一手法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中十分盛行,而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用典”这一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出现得极为频繁,其后期作品《拟咏怀》二十七首便是他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拟咏怀》是庾信诗赋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一作品是庾信羁旅北朝时所创作的,在组诗中,庾信主要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痛、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悲,风格苍凉悲苦,情感深沉厚重;诗歌所隐含的意蕴极为丰富,这与庾信在诗歌中大量用典息息相关。

一、《拟咏怀》中“用典”的特点

《拟咏怀》二十七首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内敛;综合来看,诗人在《拟咏怀》中用典手法的运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诗歌中引用的典故数量极多;二是引用典故时诗人模糊了时空界限和抒情主体。下面作详细论述。

(一)《拟咏怀》二十七首中,诗歌引用典故的数量极多

《拟咏怀》二十七首诗歌中,几乎每首诗歌都引用了历史典故;此外,典故在诗句中密集出现,一首诗可能会出现三四个典故,甚至出现一句一典的情况。以《拟咏怀》其八为例:

白马向清波,乘冰始渡河。

置兵须近水,移营喜灶多。

长坂初垂翼,鸿沟遂倒戈。

的颅于此去,虞兮奈若何。

空营卫青冢,徒听田横歌。

纵观全诗,作者几乎每一句都引用了一个典故,详情如表1。

由表1可以直观看出,庾信在《拟咏怀》中的诗文创作引用了大量的典故,除了《拟咏怀》(其八)以外,其四、其十五等都几乎是一句一典的情况。经统计,《拟咏怀》二十七首共计二百七十四句诗,其中用典的诗句就达到了一百三十句,几乎接近了一半。

大量的典故的运用给诗文的阅读带了较大的难度,但同时也使诗歌的感情表达更加含蓄与厚重。

(二)引用典故时,诗人模糊了时空界限和抒情主体

《拟咏怀》组诗中,诗人运用历史典故,以历史人物喻现实人物,以历史事实喻当下处境,把个人遭遇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混淆了古今的时间界限,也模糊了抒情的主体;诗人的遭遇与典故人物的遭遇有共同之处,诗人的情感与典故人物的情感相通,而这种相同与相通,不仅在于诗人与典故人物之间,还存在于广阔的历史长河之中。如《拟咏怀》其十:

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

在本诗中,作者起首便抒写了李陵、荆轲和苏武羁旅异国的历史,前两句叙述了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和李陵苏武二人在异国会面的故事,又以“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道明了李陵荆轲未能返乡的结局。紧接着,诗人便由书写历史人物转向了书写自身——“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四句,作者慨叹故人已不见踪迹,自己与故人断绝了音信往来,南北两地已然隔绝,读者似乎分不清,诗人是在说自己还是在说李陵。最后一句“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回应开头,叙述李陵送别苏武回国的故事。

二、“用典”与诗歌表达之间的关系

《拟咏怀》中“用典”手法的运用,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量典故的运用使诗歌具备了丰富的内涵,历史感浓烈

大量的典故的运用给诗文的阅读带了较大的难度,但同时也使诗歌的感情表达更加含蓄与厚重。正如上文所举的《拟咏怀》其八一诗,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使读者的阅读时不得不与项羽、卫青等英雄所在的朝代历史联系起来;而作者全篇未有一字是直接抒怀的,只是通过典故的引用与呈现,以汉光武帝、韩信、虞诩等人的足智多谋比喻梁元帝开创中兴大业的功绩,后又引用楚汉相争的典故,表达对梁朝大业未成的惋惜悲叹;最后以卫青、田横的典故抒发自己未能为救国又未能死节的慨叹。诗人几乎是“一句一典”,在大量历史典故的运用与隐喻之中,诗歌的意蕴更为含蓄;另一方面,诗文中大量历史典故的出现,使诗人的感情抒发与历史人物发生了共鸣,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更显沧桑厚重。

(二)诗人将自我抒情和历史典故无缝融合,使诗歌情感的抒发更能引起人的共鸣

如上文所论述的,《拟咏怀》组诗引用典故时模糊了古与今,个人与历史的界限,将抒情主体进行巧妙转换;这一做法使自我情感的抒发和典故的引用融为一体,不显生硬。在上文所举《拟咏怀》其十中,诗人一方面以历史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了李陵和荆轲未能返乡的史实,另一方面站在李陵的角度,体会李陵未能归返的心情,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愁;在历史典故和现实之间来回转换却不显得突兀,更是通过诗歌的最后一句,让情感共鸣于历史上的众多游子之间。

又如《拟咏怀》其四: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本诗前四句叙述了楚才晋用、秦臣赵冠、子产坏垣、陈完以“羁旅之臣”不受官的故事,暗喻自己留仕他国,并非本心所愿,在这里诗人还并未直接抒写出情感;而接下来六句中,诗人所抒写的“非所寓”、“独未安”、“泣”、“悲”、“凄然”、“恸”等字眼,引用典故的同时抒发自身情感;诗人站在古人的角度,抒写出他们的羁旅愁怀和家国之思,而同时,诗人所要抒写的是自己怀念故国的穷途悲痛。诗中作者打破了古今的时空限制,抒写古人心境也是在抒发自我情怀,模糊了抒情主体,诗歌看似处处在写古人,实际上也是处处在写自己,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丰富,也不致于生硬晦涩。

三、小结

《拟咏怀》二十七首蕴含着庾信深切的乡关之思,大量典故的引用,使庾信诗文情感的表达更富内涵;而他通过“用典”这一手法,打破时空和主体的限制,使自己的乡关之思與古人的家国之思,与历史长河中其他漂泊之人的羁旅愁怀实现了共鸣,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风格的呈现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使诗歌形成了苍凉沉郁的风格,富有历史感;也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委婉动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创作中,“用典”已然成为一种风气;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用典”手法的使用十分频繁。《拟咏怀》组诗是庾信后期诗文的代表作,在庾信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之其“用典”手法的使用十分突出,故对《拟咏怀》组诗的“用典”手法探析,对庾信其他作品的研究而言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北周)庾信著,许逸民译注.庾信诗文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

[3](南北朝)庚信著,舒宝章选注.庾信选集[M].中州书画社,1983.

猜你喜欢

庾信用典
尺子在量人的时候别忘了量己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松游小唱》的用典艺术
论庾信的送别诗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
论庾信礼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