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访河湟名刹——瞿昙寺

2019-06-14圈廷

旅游 2019年5期

圈廷

瞿昙寺前院。

当地服饰。

大河穿行于青山间。

多年前的记忆

记得多年前,旅居德国慕尼黑的广东陈先生专程来西宁要去参观瞿昙寺。那时我对瞿昙寺不十分熟悉,听他对瞿昙寺了如指掌,心中十分好奇。他说他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瞿昙寺,后来去德国再没有机会来看看,心中十分遗憾。为了却他的心愿,我开车带着他前往瞿昙寺,那时没有高速公路,沿着湟水河边公路的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杨树到了乐都县城,一路他激动不已。

在瞿昙寺山门前他伫立凝视良久,长舒一口气说,终于圆了自己的一个梦。陈先生是学建筑学的,他说瞿昙寺不仅仅是一座佛教寺庙,在中国也是一座活的古建筑群标本。在售票处,他看到一本有关瞿昙寺的画册,认真仔细地一页一页地翻了几遍,又在编委的名单中仔细看了看说里面有个他很熟悉的人。

我随口问道是否是他朋友,他摇摇头说不是,是他以前女朋友的父亲。通过她了解了瞿昙寺,从那时他一直梦想来瞿昙寺看看,但一直没有机会。后来,和女朋友分手了,他还是惦记着瞿昙寺,希望有机会来看看。我好奇地问编委里面哪个是他以前女朋友的父亲,他苦笑着说,都已经过去了不想公开她父亲的名字。并说她父亲一直研究青海的古建筑、古文化,对青海的文物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临走时,他买了一本画册带回了德国。

后来,我去德国他家里做客,看到那本画册很工整地摆放在他书柜最显眼的地方。他给我们同行的人又仔细介绍了一遍瞿昙寺,并希望青海旅游行业的领导们多重视瞿昙寺。瞿昙寺的明代建筑艺术风格在西部首屈一指。听他情真意切地讲解,我对瞿昙寺也一直心存敬仰。

再后来,他介绍很多德国游客到瞿昙寺来参观。不知何故,陈先生突然没有消息了,但他对瞿昙寺的那份热情一直感染着我。

一路新气象

时隔十多年再次前往瞿昙寺,我心情十分激动。出了京藏高速乐都区出口,往东一拐,上了一条乡镇柏油马路。马路两边低矮的农家小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农家乐招牌,一些招牌褪去了农家的简陋和土气,取而代之的是很有艺术感和时代感的招牌,宛如进入了一个都市的艺术村一样。距离旅游旺季还有些时日,农家乐门口的顾客不多,这也正是经营者们休养生息蓄势待发的时候。高原的春天來得晚,尽管天气晴朗,阳光和煦,前往瞿昙寺公路两边还是去年枯萎的荒草和亟待耕种的农田。掉光了树叶的杨树也还没有吐露新芽,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人们对瞿昙寺的向往。早年去趟北京极为困难,就是有钱人家也不是说走就走的事情。人们为了了却一桩去一趟北京看故宫的心愿,于是就来一趟瞿昙寺,就算完成了人生的一桩大事。瞿昙寺不仅是一座寺庙,也是一种皇家的权威象征。

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一直往大山深处开去。路还是以前的路,有几处路面已经破损,坑洼不平。不过一条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一个个巨大的桥墩已经矗立在沟壑纵横的山谷里面,这条从高庙到化隆的高等级公路也许很快就会开通,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道路的憧憬。但沿着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也别有风景,看到沿途的景色,随时可以找个安全的港湾可以停下来,欣赏一番高原别有洞天的风景。

瞿昙寺坐落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的地方,沿途尽是黄土丘陵,在冬春季节还有些荒芜,可到了夏秋季节,这里不仅气候凉爽宜人,而且,景色十分壮观。

抵达瞿昙镇,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下派的第一书记刘昆莺已经在等我了。刘昆莺以前主管外联,我们一起去澳大利亚宣传过青海旅游。她现在到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朵巴营村任第一书记。自2015年10月起,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与朵巴营村开展结对帮扶,选派干部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刘昆莺是第二轮选派过来的。刘昆莺介绍说,朵巴营村由于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分散。农作物种植以土豆、油菜和小麦为主,生长受气候条件制约,亩产量较低,加之村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等多种原因,这里成为了“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村”。经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扶持,2016年年底顺利通过“户脱贫、村退出”的脱贫验收,2017年和2018年完成了巩固任务。2018年被评为“海东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和“瞿昙镇2018年度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目前正在筹建菜籽油加工厂和粉条加工厂。今年还要开办“互助幸福院”。

射箭。

我也热衷于青海的山水。广袤的地域,蕴藏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当人们看腻了城市的灯红酒绿和繁杂,乡间的宁静和鸟语花香反成了都市人生活里的追求。朵巴营村经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帮扶和打造已经具备了接待零散游客的能力,尤其适合自驾车游的客人。

在镇政府我们简单用过午饭,刘昆莺就带我前往瞿昙寺参观。瞿昙寺的周围环境已经大变样了,以前我去的时候,被周围的村社所包围,门前狭小的空地上停放几台车就拥挤不堪。如今,修整一新的广场和古色古香的瞿昙寺建筑群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心情十分舒畅。

俯瞰瞿昙寺。

又见瞿昙寺

沿着青石铺就的路面我们进入瞿昙寺。

瞿昙寺当属青海建筑规格最高的皇家风范的寺院。寺院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以明代皇家规制为蓝本修建,在西北实属罕见,是迄今为止青海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明代古建筑。它风格古朴,布局规整,是一处非常有特色的经典建筑群落。按堪舆的风水依山而建,背靠罗汉山,前望凤凰山,门前瞿昙河穿流而过。

瞿昙寺初建洪武二十五年,据说藏地僧人三罗喇嘛在青海湖海心山修行多年后,率弟子寻访黄河边上噶举派高僧的胜迹,从夏琼寺、丹斗寺一路翻山越岭,来到罗汉山脚下一处清泉处歇息。众弟子给三罗喇嘛取水烧茶时,三罗喇嘛进入禅定,手中的马鞭化为一条青龙腾云升空。他睁眼一看,远处雪山下的凤凰山上空祥云密布,遂唤弟子前去化缘,在该地修建禅房修行打坐,声名远播。

当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国家政权逐渐延伸到河湟地区,三罗喇嘛开示周边民众归顺明朝政府。朱元璋大喜,在三罗喇嘛修行的地方敕建寺院。御赐寺名为“瞿昙寺”。“瞿昙”为梵语,是释迦牟尼的种姓乔达多之意。后来永乐皇帝朱棣、洪熙皇帝朱高炽、宣德皇帝朱瞻基等历代君王先后下达过七道诏令修建瞿昙寺,历时35年,终成气势恢宏、声名远播的名刹。寺内现存的石碑就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

瞿昙寺由三个院落组成,沿中轴线上建了五座大殿,依次为山门殿、金刚殿 、瞿昙寺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边对称修建有东西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大钟楼大鼓楼,72间游廊及四座配殿、四座白色的佛塔。总共占地8446平方米,房屋526间。

三罗喇嘛曾成为洪武皇帝的国师,周边下营、峰堆、城台、曲坛、亲仁、岗沟、中坝、桃红营都是明朝皇帝划归给瞿昙寺的属地,常年为瞿昙寺纳贡交粮。瞿昙寺成了当地宗教、文化和政治中心,对安多藏区影响颇大。西藏朗达玛灭佛,许多高僧逃至河湟地区隐居在黄河边上的高山峻岭之间,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瞿昙寺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藏传佛教的兴盛,也为明朝和藏地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明代末期,瞿昙寺的宗教地位逐渐式微。改宗格鲁派后,出现智合仓、卓仓曼巴仓、卓仓居巴仓三个活佛转世系统。其中,智合仓活佛系统将瞿昙寺的创建者三罗喇嘛(山旦罗哲)追认为第一世,历世智合仓活佛为该寺寺主。二世智合仓活佛罗桑丹贝尼玛、三世智合仓活佛噶桑丹增嘉措、四世智合仓活佛罗桑噶桑嘉措曾先后出任塔尔寺第三十六任、第五十六任、第七十六任法台。卓仓曼巴仓活佛系统的罗桑贡却尼玛曾任塔尔寺曼巴扎仓第十五任堪布。卓仓居巴仓活佛系统的噶桑扎西嘉措曾任塔尔寺居巴扎仓第三十九任堪布及塔尔寺第五十任法台。到了清代末期,河湟地区的几大格鲁派寺院完全取代了瞿昙寺的政治、宗教地位。瞿昙寺的三个活佛系统仅余智合仓、卓仓居巴仓两个活佛系统,而卓仓曼巴仓活佛系统已经消亡,寺院僧人数量日趋减少。 但却在河湟地区留下了一座精美的明代建筑群落和艺术瑰宝。

隆国殿。

朱元璋御笔。

5持国天王塑像。6 增长天王塑像。7 广目天王塑像。8 多闻天王塑像。

药草台寺白塔。

砖雕。

壁画。

瞿曇寺佛殿。

瞿昙寺古匾。

瞿昙寺御碑亭。

寺内最宏伟的建筑隆国殿依故宫太和殿的前身明代奉天殿为样本,隆国殿前左右对称的大钟楼和大鼓楼,仿奉天殿前方的文楼和鼓楼,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两侧斜廊至今完好无损。大小结构、斗拱飞檐、古镜基础均与故宫别无二致。宝光殿、瞿昙寺殿、金刚殿、小钟楼、小鼓楼融合了明显的地方建筑特色。尤其是小钟楼、小鼓楼及四座小配殿的前檐木结构是典型的青海地方手法,俗称“平坊加猫儿头”,学名“拱檩悬牵”。这种皇家和地方交相辉映的建筑风格成了瞿昙寺的一大特点,是古建筑研究难得的实物资料。

寺内前院疏朗开阔,仅山门、东西御碑亭三座建筑。山门为三开间七檩中式单檐歇山大殿。两座碑亭为重檐十字脊顶,四面出踏跺,周匝红砂石望柱栏板,尽显皇家之尊贵。山门殿的斗拱和大小额枋是管式,和隆国殿做法一致,但其举架和翼角在清代维修时地方工匠进行了改变,屋脊高俊唯美。同一座建筑糅和了官方和地方的做法,这也是瞿昙寺的特殊之处。

建筑而外,瞿昙寺的壁画、彩绘、石雕堪称艺术三绝。壁画面积达1500余平方米,明代的壁画占总数的八成,其余为清代壁画。绘制于宣德二年的隆国殿内的壁画距今时间最久,艺术价值也最高。内容为三世佛以及藏传佛教密宗里的一些画像。画幅高达5米,线条匀称,色彩艳丽,画工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隆国殿周围斜廊里面的画作大多以释迦牟尼本生图为主要内容,人物造型准确,形象优美,线条流畅。人物手中所持器皿都为宫廷所用,仅宫廷团扇有9种之多,人物装束为宋代中原打扮或宫廷装束,每幅画配有七言赞诗一首。太监孟继奉旨修寺,调遣宫廷匠师,包括木匠、石匠、画师不远千里来到湟水之滨打造一处圣地,留下他们技艺精湛的艺术瑰宝。

大钟楼北廊和大鼓楼北廊壁画为清代壁画,是甘肃省凉州平番县(今甘肃永登县)民间画师所做,颜色艳丽,线条细腻、保存较好。画师还在画中屏风上巧妙地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小鼓楼北三间殿堂内的壁画,虽是佛教内容,画中人物却为蒙古服饰打扮,画风迥异。

瞿昙寺的建筑彩绘也分官方和民间两种类型,初建瞿昙寺,宫廷画师的官方画法留下了精美的内檐官式彩绘,这些彩绘和早期壁画相媲美。明朝官式彩绘非常规矩地绘一整二破旋花图案,枋心留空,用色以黑、绿、白三色为主,以晕色和相互串色增加层次。隆国殿内檐彩画石榴旋花心以黄色代金。这部分彩绘色彩统一,图案严整,与故宫明代早期官方彩画相同。瞿昙寺殿彩画是清代维修增建时重绘的,纹饰繁杂,色彩冷暖兼用,无统一规制,有明显的地方特点,是地方工匠的作品。

瞿昙寺石雕数量繁多,种类丰富,均为皇家须弥座形态,规制统一,雕刻细腻,美轮美奂。如宝光殿佛台莲花座、隆国殿佛台莲花座、象背云鼓、六伏狮曼陀罗、鼎座、馨座、灯座、须弥座、望柱栏等,按石质分为花斑石和当地红砂岩。花斑石石质呈淡紫色,匀布浅黄色花斑,磨光后莹润细腻,色彩斑斓。当地没有这种石材,是出产于河南省君县。瞿昙寺花斑石须弥座集中在宝光殿内,每件上部都有“大明永乐年施”汉、藏、梵铭文,是明朝皇室布施给寺院的礼品,雕刻精细,磨制光滑。其局部圭角、仰莲伏莲、束腰金刚柱为皇家制式。每件石雕分层拼对,推测是河南石场雕刻完毕后,运送至此。而当地产中坝红砂岩石雕为整料,重达15吨的御碑须弥座也是一块整料制造而成。

瞿昙寺石雕代表作“象背云鼓”,安放在隆国殿内。一小象跪伏在莲花座上,身披璎珞,温驯敦厚、憨态十足。长鼻卷起一朵莲花,背负净瓶,上起云纹鼓座,座上置一面巨鼓,鼓面直径三尺,石象座高约三尺,周围一丈六尺。这件石雕工艺品造型优美、生动。传说石象原来可以发声,后来鼓面破了,不再响了。藏文《安多政教史》也记载隆国殿“殿门开闭时有象叫声”大约因此而得。其实,寺院里的佛殿木门大多厚重,开关时都会“吱吱呀呀”犹如大象吼叫。

“皇帝万万岁”牌被供在隆国殿内正中的玉石莲台上,金书汉藏梵文“皇帝万万岁”牌三体合璧,汉文居中。该牌配为镀金工艺,高六尺,周围一丈一尺三寸,镶以龙、莲、牡丹图案,制作精巧。供“皇帝万万岁”牌的玉石莲台高四尺零五分,宽一丈三尺八寸,比例适度,轮廓线条匀称有力,所雕莲瓣和卷草纹十分精致。

瞿昙青铜钟  瞿昙寺钟楼悬挂一口巨大的青铜钟,高五尺三寸,口宽四尺六寸,镌刻有汉藏对照的“大明宣德年制”的字样。瞿昙寺的青铜钟在藏区享有盛誉,素有“卓仓的钟响,巴燕的马惊”的说法。巴燕距离瞿昙寺数十公里,据说瞿昙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远在今青海化隆县的巴燕镇能听到钟声。当然这是人们对青铜钟美好的想象,在数百年前经济比较落后的藏区,人们能铸就一口具有科技含量的青铜钟绝非易事,就其制造、安放等费了很大功夫,为此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故事和传说。据说,做钟人等青铜钟安放好后,叫人先不要敲钟,等他骑马出去一段时间敲响。铸钟人飞身上马,绝尘而去,约莫几顿饭的工夫,敲钟人实在等不及就敲响了铜钟。铸钟人骑马刚到南山脚下就听到了远远传来的钟声,于是他失望而归,说钟声只能到那里了,否则,说钟声传得将更远。

米拉日巴雕像 石雕像由当地所产一种叫“羊脑石”的石料雕刻而成。雕有岩洞,洞内米拉日巴盘腿而坐,一手附耳引颈高歌,洞内有锅瓢,洞周布满山石,石间有鹿獐。据《米拉日巴传》的故事情节雕塑而成。米拉日巴生活于1052年到1135年,噶举派上师,其本尊为喜金刚,根本上师为玛尔巴。米拉日巴习受密法,注重实修,以苦修著称,藏地众多弟子效法和追随。

七星摺花刀 也是瞿昙寺保存的完好的一件文物。刀长约三尺,在靠近刀背的刃面刻有凹槽,刀面兩侧镶嵌7颗豌豆大小的金点代表星空里的七星,还在刀面刻有扇形花纹。这把七星摺花宝刀出现在寺院里面,绝非是兵器。是明朝皇帝对瞿昙寺的一种褒奖,昭示瞿昙寺在明王朝中的身份地位。与七星摺花刀同时保存的还有一对“大明钹”,上有“内家金银造”字样。另有“六伏狮曼陀罗”“须弥山”等石雕均为宣德佳作,是明代石雕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

瞿昙寺距今600多年,三罗喇嘛家族远离西藏的家乡来到湟水之滨,追寻着藏传佛教文化兴起的梦想,在河湟地区书写了一部和明王朝交集的辉煌历史。三罗喇嘛被明王朝尊为国师,一方面为藏汉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也为当时稳固边疆,为百姓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明朝皇帝给瞿昙寺敕赐的7个村落,被当地藏族俗称为卓仓。卓仓人才辈出,对当地历代的经济、文化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瞿昙寺作为一座古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信教群众、文人墨客也纷纷前来拜访、游览,古人游览完,有感而发写下《南山积雪》:皎洁凌空似玉山,深秋常见羽人还。高低合处凰千叠,远近看来月一弯。影射长天迷素鹤,光浮远水失群鹇。堪将此地千峰雪,置向巴陵伯仲间。

瞿昙寺花儿会

到了夏日,雪山开始融化,油菜花黄的季节,瞿昙寺周边的青年男女也开始活跃了。男女青年三三两两在山坡,或在田野里唱起“花儿”。“花儿”当地人称为“少年”,藏族人称为“拉伊”。在风格上十分接近。内容上都以反映男女爱情为主,手法上都用比兴手法,前半阙为比喻,后半阙为点题。音调高亢、悠扬,有时如诉如泣,催人泪下。

民族舞蹈。

唱“花儿”。

“花儿”和“拉伊”都被称为野曲,不能在村庄、家里或亲戚面前哼唱。

农历六月十五瞿昙寺举行庙会,各地信教群众届时到寺院各殿堂“进香表”,“还心愿”逐渐变成了盛大的“花儿会”,届时,请来外地著名的“花儿”高手,或当地唱“花儿”的名家,展开歌喉竞相开赛。

每年农历五月农闲时节,瞿昙寺周边村村比赛射箭,蔚然成风。如今也成了一项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在村头巷尾不时看见一些射箭靶场,如果有兴致也可以拉弓试一把。

瞿昙寺旁新农村

离开瞿昙寺,我们前往朵巴营村。朵巴营是一个高原的自然村落,通往村里的路上修建了一个高大的牌坊,跨过一座桥,沿着光滑的水泥路往散落在半山坡的村庄驶去。瞿昙镇周围的村落大多以营作为村名,古代军事含义十分明显。明朝时中原一带来屯兵戍边的将士们的后裔,在历史的潮流中自然组成村落繁衍生息。

村民房屋大多依地势而建,一家一座庄窠院,讲究风水格局,正方或长方形,大门是唯一的出入口。院墙大多夯土垒成,有的掺有稻草,看起来非常的原生态。别看不起眼的土墙,有的已经传了几代人,饱含着岁月的味道。很多人家院落前或内建有照壁,房屋通常有北房和西房两排及四角暗房,每排三间,中为堂屋,摆有供桌,只是供桌上极少看到佛像或祖先牌位,取而代之的是全家福的照片和日常用品,暗房多为厨房、牲畜棚、柴草房等。

民族服饰。

节日盛装。

民族舞蹈。

村民家中已全部实施了“两房改造”项目,新建的房屋都是砖混结构,房屋前有铝合金框架的前廊,宽敞明亮。多数人家还是平房,少部分人家则盖起了二层或三层小楼。现存的老式房屋为砖木结构,平顶屋面,坡度平缓,不易被雨水冲刷。房梁多为松木或柏木,檐口多为线刻或浮雕,刻有牡丹、长寿菊、梅花、喜鹊、蝙蝠、梅花鹿等图案,取吉祥、祝福之意。有的藏族人家的木刻更为精细,有透雕图案。

朵巴营村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村庄,藏族人口较少,农户们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这里的土地富含硒,经多方认证富硒食品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政府也正努力打造这种农产品,多方位推广富硒农产品的市场化。朵巴营村海拔2700米,人均耕地少,属于脑山地区,因为天然的地理条件,经济不富裕,几乎靠天吃饭。家家户户传统的黄土夯实的院落,阡陌交错,古朴简单。

在路边矗立着一块高大的广告牌,上写着“卧龙山庄”几个字。道路的下方一片平地上的树林里修建了几座建筑,在杨树林里还散落着几座木屋和蒙古包。那是朵巴营村为了开展旅游业,设立的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旅游接待点。夏天这里成了都市人最喜欢的地方。

“你看那雪山!”我顺着刘昆莺的手指,望着朵巴营后面远处的雪山。这条河就是从那里流下来的,夏天河水清澈怡人。

离开朵巴营村,我们前往药草台。

药草台,距离瞿昙镇10公里左右,沿着黑色的柏油马路一直向雪山脚下驶去,路边的地貌一下子变得险峻起来,背阴的山坡上密布林地,和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峦浑然一体,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图画。拐过一个弯,沿着一条简易的水泥路,到了半山腰,一座白塔跃入眼帘。白塔下面有几处寺院建筑,一座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静卧在山坡上,几处经幡悠扬地飘动着。

药草台寺也名卓仓大寺,始建于1619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在青海湖边和蒙古亲王俺答汗会盟后,前往瞿昙寺讲经说法,路过此地心生欣喜,嘱托瞿昙寺僧人在此闭关修行,远离纷扰。后来卓仓僧俗在此修建,成为瞿昙寺的附寺。从药草台寺望去,雪山、森林、溪流别有情趣,让人流连忘返。药草台寺海拔近3000米,即便是夏天,远处山上的积雪也不化,置身于此宛如处在一幅油画中。药草台寺下方,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开设了滑雪场、滑草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可以在大自然里娱乐一回。

夕阳西下,我离开了瞿昙镇。千年古刹瞿昙寺依旧静静卧在罗汉山下,沐浴着春风。以前我和游客们来瞿昙寺,匆匆忙忙看完景色就回去了。这次我除了再仔细地看一遍瞿昙寺,也走过了瞿昙寺旁边的村落,内心触动很多。

雪山、林地、溪水也将是这里一张新的名片。

瞿昙寺,一座湟水谷地的千年古刹正张开双臂迎接新的未来,也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

TIPS

交通:瞿昙寺距离乐都区碾伯镇25公里。可乘坐乡村公交车前往,车资为4元钱。出租车100多元钱。

門票:50元。 60-65岁半价,70岁以上全免。学生可凭有效证件享受半价。

住宿:瞿昙寺附近有简易客栈,没有星级宾馆。住星级宾馆需回海东市。

就餐:瞿昙寺景区就餐简陋,但夏天附近农家乐很多,价格公道。特色餐为从柴火鸡,三人以上可点。

自驾游:瞿昙寺周边适合自驾游,驱车从乐都区海东市出发,一路到瞿昙寺,结束后开车前往青海化隆县巴燕,全程80余公里。路况较好,为柏油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