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业态背景下《旅游目的地管理》新核心课程教学设计与探索

2019-06-14覃琼玉李宁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业态目的地考核

覃琼玉 李宁

一、《旅游目的地管理》新核心课程的开设背景

中国大众旅游市场逐步呈现出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多元化需求,客观上要求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并且市场上出现了产业跨界融合所形成的各类新业态。在此背景下,传统旅游景区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而当前旅游产业运营及发展环境对于人才素养、知识结构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岗位能力要求则急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设置《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这对于推进全域旅游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管理专业逐步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目的地管理》新核心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本课程性质为面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相较于传统课程《旅游景区管理》主要培养适应景区管理的人才,《旅游目的地管理》则旨在培养适应目的地运营管理的人才,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与规划、营销策划、运营管理等职位,其人才理念、知识结构、能力体系与就业方向均更为开阔和富有灵活性,其旨在将该课程打造成为旅游管理学新特色课程之一。

三、《旅游目的地管理》新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

笔者从所在院系开展的课程教学改革实际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考核方式等多维度,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下述探讨。

(一)教学内容:突出专题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该门课程为54课时,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人才崗位需求将课程内容整合并系统设计为9个专题(见表1),其先后顺序体现出专业知识的循序渐进和不断升华。前5个专题主要侧重于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基础知识解读,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后4个专题设计为结合当前旅游产业运营趋势的主题内容。所有专题均涵盖不同的专业实践技能,且对应的实践任务要求不断提高。另外,由于当前该门课程教材版本各异且内容具一定局限性,因此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一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内容,精选授课内容;另一方面对旅游产业新业态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案例进行有效补充,不断优化知识体系。

表1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二)教学方法:开展移动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多以传统的多媒体PPT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低,课外学习存在较大局限性,此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活动也十分匮乏。该课程可在现有教学课件内容基础上,开展移动教学课程改革,即围绕移动教学策略、移动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平台建设,构建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移动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终身学习。

(三)教学过程:强调应用能力逐步提升

为了提高该课程与新业态的紧密度,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表1专题模块内容,设计与之匹配的学生小组实践任务(见表2),在实践对象的选择上充分发挥所在城市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地域优势,即均以桂林富有代表性的某一目的地为调研对象,让学生根据指定实践题目进行分组调研实证,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调研方法来获取资料,并在课堂和移动教学平台上分享实践成果,最终由教师和小组互评的方式开展讨论及评定,不断完善课程实训体系。

表2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学习小组实践任务

(四)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实践性

本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为一个注重过程性和实践性的系统工程(见表3)。首先,考核成绩比例体现为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环节,前一个环节,即让学习小组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随对应的专题内容同时,完成指定实践任务,后一个环节为结课前让学生自定义个人考核论文的选题并自主调研和完成内容撰写,这体现了过程性原则。其次,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均以调研某一旅游地为前提,取代过去通过网络查找文献等二手资料来完成考核要求,体现了实践性原则。两者的考核方式均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对学生的学术严谨性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表3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考核方案

四、结语

笔者将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上述课程设计理念,进一步验证《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的开设效果,使其成为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旅游新业态的目的地管理与运营人才的重要课程,并使其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新课改发挥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业态目的地考核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动物可笑堂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