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德、智、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9-06-14黄建男汤云丹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旅游业旅游

黄建男 汤云丹

引言

近年来,旅游劳动力市场迅猛发展,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被要求同时具备德、智和能三方面的素质能力,但目前,学校在毕业生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往往是重视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且轻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毕业生在人品方面表现欠佳,使其很难成为市场所需要的人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品德往往能够弥补能力上的不足,而能力却永远无法弥补品德上的缺憾”。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就业行业,包括旅行社业、酒店业、旅游规划和设计行业等。这些行业往往要求旅游管理專业毕业生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所面临的诱惑和挑战也较多,因此,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修养。此外,很多旅游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首先关注员工的人品,其次才是能力与知识。可以说,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之间似乎有所偏差。

一、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关注市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科学设置课程,是国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总结出的著名的“洛桑模式”,是国际公认的酒店管理人员培养的成功典范。加拿大荷兰学院酒店专业的办学特色,是教学计划制订严谨,实践环节安排形成自己的特色。

国内学术界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不乏成果。邹统钎等在《高等旅游专业人才“钻石型”培养模式研究》中,梳理了国内外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从教育改革的视角、国际合作的视角和行业需求的视角,总结出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钻石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马勇等人从我国旅游产业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提出了“四轮驱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夏学英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中,建议可以探索一种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四合-双线模式”。“四合”指人才素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主体的结合;“双线”指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两条线。这些研究主要是较泛地论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实行观念创新、流程创新、课程创新和方法创新。虽然对人才培养中的智力培养和能力培养研究较多,但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德育培养方面的研究,却存在明显的空白,给人以罔顾现实、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感觉。

二、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和体验逐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也在全面展开当中。但应该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实践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时数低

根据调查,一些旅游管理学院目前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有较高的要求,投入的资金也充足,但是,许多大专院校专业课程课时数较少,实践课时数量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二)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过程和成绩评定上,普遍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一些教师不愿努力工作,不愿下功夫、花时间研究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导致实践教学方案在形式上显得陈旧、单一;又如:一些教师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安排实习,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计划,没有考核,也没有形成惯例制度,显得很不规范。同时,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一手包办现象严重,学生最多只是机械模仿,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三)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一些院校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方面观念落后,动作迟缓,长时间内未能建立起稳定适用的实习基地。甚至不少学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主要依靠个别教师的私人关系进行单线联系,稳定性和可控性受到很大影响。同时,由于各个实习基地(酒店、旅行社、景区等)的条件差别很大,所以学生实习效果也大相径庭。这还不排除一些实训单位在接收实习生时往往会关注学生的可用性,而将一些条件较差的学生排除在实习范围之外。这些都是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三、旅游业发展要求旅游院校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旅游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面对广阔的旅游市场,当前中国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特别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奇缺,存在“数量多,质量不足”的现象,只有理论或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学生,已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业升级发展的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在思想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意识、管理水平、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缺陷,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严重制约了自身发展。因此,必须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旅游产品质量,打造本国企业的知名品牌。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将会影响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因此,从“德”“智”“能”3个方面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施旅游业人才战略的必然选择。具体措施如下。

(一)优化学生思想品质

学校要将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类的课程纳入教学方案,并保质保量严格执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诚信意识,忠于职守,树立道德责任意识,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观念、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与习惯,只有这样的毕业生,才能成为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此外,还要让毕业生了解“从基层开始做起”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到底有多么重要。要通过言传身教,改变目前毕业生就业时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现象。

(二)健全学生知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旅游学课程,而且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和信息系统等学科的课程,了解并掌握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和伦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旅游管理的对象涉及面广,可能包括许多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业,因此,管理者必须有相当的历史、地理和营销知识来明确一项旅游资源的“卖点”,然后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进行可行性研究,再进行营销组合、分析策划,形成营销方案,以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旅游、消费;而只有具备统计知识,才能分析、明确一种旅游资源对人们的吸引力有多大,应进行怎样的资源配置,才能使现有资源得到最大的产出,带来最多的经济利益。因此,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既专业又全面,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有效地将知识变成产品产出,并获得经济效用。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有一个深厚坚实的理论根基。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并具备整合各种知识的能力,其超强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不断“重新学习”,以符合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这种“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学习基础上,由此可见,一个健全的理论知识体系十分重要。

(三)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与制造业公司相比,旅游业从业者在企业形象、业务发展和客户满意度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客户需求的客观多样性,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具备相当高的素质,除了专业素质外,还要具备独立处理事务并能随机应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除靠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重要的是靠在实践中一点一滴的经验累积。因此,高等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应以实践为依托,以培养创造力为目标。事实证明,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操作技能的学生,才能够在旅游企业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并最终做出一番事业。

四、实施“德、智、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个人品格培养

首先,学生要学会做人,教师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主动热情、遵纪守法和创新发展等传统优秀品质,因为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成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自然人的重要养成阶段。其次,服务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服务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声誉,进而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开展学生品格教育的主要渠道和第一阵地。只有从学生的个人品格入手,才能从教育这个源头上对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进行把关,才能保证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

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对服务工作的轻视甚至鄙视的固有观念。如今,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层次下移和位移数量加大的现象凸显,就业趋势由“精英”走向“大众”。为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眼睛向下,心态向上”的择业新观念,认识到广大的基层舞台其实大有可为。具体内容如下。

1.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要知道,明确的职业定位、强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选择的正确态度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一个持续和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指导应保持持续性、确保其贯穿于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并按不同年级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指导。

2.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设置“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它不仅是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数据库”,为学生排忧解难、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而且可以量身设计,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目前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很薄弱,特别是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老师,现任的指导老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专业素质不高,很难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在时间安排上也明显滞后,许多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才进行就业指导,而且就业指导功能单一、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导致大学生在人生选择的最重要的阶段完全“跟着感觉走”,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有走错路入错行的悔恨和懊恼,而一旦放弃自己的专业,则意味着将承受更大的机会成本,同时也会带来心理、家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种情况应迅速得到改变,学校要致力于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纳入到高校师资队伍中,还要加强培训,充分提高他们的整体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面向市场办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在校园内建立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方便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反复操作模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培养了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校内实训基地的开辟,还可以提高实习效率,节省教学经费,可以说是真正的事半功倍,惠而不费。

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正的“战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双赢。一方面,广大学生活力无限,青春无敌,校外实习基地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学生的加入有利于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为旅游管理企业解决路线开发以及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此外,旅游管理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和挑选人才。在实习期间,学生对他们即将开展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为他们未来的就业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3.对实践工作进行总结、完善和提高。在学生的实践教学结束之后,学校应总结他们的工作成果,以便更好地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同时,也能更清楚将来的学习重点应放在什么地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实习企业和实习生的反馈以及自查实践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实践教学。

(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要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出发,根据旅游业的实际需要,调整教学计划,修改实训教学大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要致力于提高学生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此外,教学要真正落实到位,杜绝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其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2.在专业知识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尽量使学生自己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旅游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实践操作方面,学生应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使其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3.加強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全能人”。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内旅游业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拥有全球视野。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沟通能力,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硬件修理和软件运用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通过教学培训予以加强。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旅游业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