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漖村传承百年的龙舟制作技艺

2019-06-14刘贵星

旅游 2019年5期
关键词:龙舟手艺手工

刘贵星

上漖村龙舟基地。

制作好的龙舟刷漆彩绘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上漖村,广州最大最古老的龙舟制作基地,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是珠三角地区龙舟制作的行业龙头。龙舟远销至湖南、浙江、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甚至非洲,享誉国内外。

南方的雨季似乎有点漫长。端午节的临近,正是上漖村龙舟基地师傅们最忙碌的时候。为了探索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我从高楼林立的广州市区出发,坐3号线地铁,一直向南,走出厦滘站时,周围已经没有了大城市的繁华。穿过田间小路,可见一条连接珠江的狭长水道,河面上停泊着几条新龙舟,这就是上漖涌。

传统龙舟,能耐百年风雨

河岸边一排用木头和石棉瓦搭建的工棚,就是上漖村的龙舟制造基地。说是制造基地,更像是一个个家庭式作坊。几家龙舟厂几乎将河面围拢了一半,靠水而建意味着“有水有财”。几根白炽灯管,几台风扇,只见几个师傅光着膀子,在闷热的厂房埋头苦干。近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新船出坞,村子充满了钻孔和敲钉的声音,空气中也飘荡着清新的木屑味。

往里走进第二间工棚,是黄杰明、陈恒涛师傅的龙舟作坊,这里没有招牌,只有挂在墙面上的一面面锦旗,才显现出这里受到的敬重。在当地,造龙舟是一门家庭式的手艺,黄师傅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了。40年前,黄师傅跟着家族的前辈学习了造龙舟的技艺,学成后邀陈恒涛师傅做搭档,共同打理这家龙舟厂。得知来由,黄杰明师傅热情地聊起关于龙舟制造的细节。他告诉我,这里的龙舟几乎全由手工制作,为了保证质量工期会比较长,一个工厂往往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生产出一条龙舟,只有这样慢工细活精心打造出来的龙舟才能赢得雇主的喜爱。

作坊内木屑飞扬。龙舟包括龙骨、底旁、大旁、花旁等。根据大小,龙舟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比赛的“标准龙”,一种是节日观光的“传统龙”。标准龙一般是15.5米,传统龙以丈数,有九丈,十丈,十一丈不等。

一艘传统龙舟,能耐百年风雨,当中最考究的,是匠人的手艺。

传统龙舟一般用采东南亚的坤甸木,弹性好,泡在水中越泡越有光泽。可保存上百年,但较为笨重。杉木、柚木较为轻盈,龙舟划得快,多用于传统竞赛龙舟。但这两种木材都不能沤在泥里,平时要架在通风干爽的阴凉处保存,并防止太阳暴晒。

龙舟采用实木纯手工打造。

打造一條龙舟需上百道工序。

维修旧龙舟。

从良木到龙舟

龙舟制造工艺以榫卯为主,工人要先把木边磨平,再用木槌锤紧,将掌口咬实,保证龙身不漏水。组成龙舟的木板和木板之间,不用任何粘合物质,而是用非常复杂的工艺将木板与木板进行嵌合,并钉入钉子。

据介绍,上漖龙舟制作技艺包括扎底骨、钉脚旁、上大旁、扎彩盘及交山、钉龙根、造坐凳、钉花旁、上龙缆、钉夹旁等多达二三十道工序。然后再制作大鼓架、铜锣架、神斗等部分。

从良木到龙舟,需要6个工人同时做工,花费20天时间,钉入上百斤铁钉,耗去6立方木材,无数次手工的打磨、抚平和拼接,没有施工图纸,尺寸全凭经验,所有环节务求极致精确,保证龙身不漏水,千锤百炼方能下水。这种传统的手工制作龙舟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龙舟寓意着一帆风顺,有吉祥之意,根据市场需要,这里还制作龙舟模型,一艘精美的龙舟工艺品,其做工考究,价格也不菲。

龙舟基地还有一项业务,就是保管龙舟。部分村已无合适藏龙舟的地方,就把龙舟存在龙舟厂。在陈汉慧龙舟厂的船坞里,8条传统龙舟“整装”等待各村领走。端午过后,被送回来的龙舟将再次藏于船坞。

龙舟基地不大,十多家作坊主要集中在上漖涌的西岸,各龙舟作坊正抓紧赶最后一道工序,好在端午节前交付使用。在陈汉慧龙舟基地,负责人易文向我透露这几天早晨都会有龙舟下水,为了目睹这一盛况,我决定第二天再来。

基地保管的龙舟。

龙舟下水,一帆风顺

龙舟基地生产船体和船掌,龙头和龙尾需专门的工匠雕刻,趁着还有一点时间,我又来到番禺南村,去拜访制作龙头的梁镇洪师傅。见到梁师傅时,他正在忙着自己的手艺,院子里摆满了各种大小、形状各异的龙头。梁师傅今年七十多岁,制作龙头有五十余年,手工精巧,是当地最有名气的“龙师傅”。见他这么忙,我问他怎么不带徒弟或帮手?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来学这个手艺,自己闲不住,就在家接活干。

第二天清早,天刚蒙蒙亮,龙舟基地就开始热闹起来,卢再洵的龙舟厂里已经满是接船的乡亲。卢师傅的老伴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河神上香。新造的龙舟,头戴红花,龙头下摆放果品和酒,祭拜完毕,六七十人齐喊“嗨哟嗨哟!”借着鞭炮声响,推舟下水,龙醒了。

这边龙舟刚下水,那边同样是人声鼎沸。邻近的卢俊雄龙舟厂,番禺石楼订制的龙舟也要下水了,这条龙舟长十四丈,是整个基地今年订制的最长龙舟,中间的位置却不到1.2米,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还有绣满龙凤、八仙等图案的罗伞,可承载八十多人划行。

石楼村派出上百名青壮年男性,由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仪式,虽然下着大雨,却井然有序,大家齐心协力,抬龙舟下水。

龙舟基地鞭炮声此起彼伏,陈汉慧龙舟基地也忙开了,接船的是佛山黄岐村,一队人马送船入水即跃入船中,船首挥旗的跳头、船心擂鼓的鼓手以及划桨的扒仔,各就各位,鼓鸣响起如心跳,游龙初试水。

试水后的龙舟,除了竞速,还要走“龙舟景”,即在端午前后,四处去“探亲”。热爱龙舟的人们把它拟人化,不同村庄的龙舟都是表亲。东道主邀请别人来探亲称为“招景”,去探亲称为“趁景”。

薪火相传,更是一种精神

虽然上漖村龙舟名声在外,但这百年手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漖涌两岸一度分布着30多家龙船厂,目前仅剩十余家龙舟作坊继续制作龙舟,一年约有半年是淡季。

制作好的龙舟准备下水。

新龙舟活水。

此外,最主要的还是后继无人,整个上漖村懂做龙舟手艺的有几十人,但至今仍在这个行当里的不过二三十人。因为纯手工,上漖村造的龙舟,有着浓郁的乡土民风。乡村巨变,那些曾经风行乡野的传统手艺纷纷没落,甚至消失。和诸多濒临失传的故事类似,上漖村造的龙舟也以缓慢的步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传统手工造龙舟,有着机械所不能复制和替代的美感。尽管这项工艺仍有人在坚持,但无一例外是上了年纪的。过去学做龙舟的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如今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干了。

物价上涨,制造一条龙舟造价数十万元,扒龙舟热度和订单齐降,很多地方更愿意接受轻巧、便宜的玻璃钢材质的龙舟,上漖传统龙舟已日渐式微。

广州造龙舟只此一处,在广州,哪个村的龙舟要保养、维修,哪个村要造龙舟,都会来上漖村。分布在上漖涌两旁的龙船制造廠,是历史悠久的手工制作船只和维修基地,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凡是传统船只,上漖都能做。”陈汉慧龙船厂负责人易文介绍,船厂已不生产其他船只,专门从事龙船制作。年产量达三四十艘的陈汉慧龙船厂是现在规模最大的一家,易文是创始人陈汉慧的外甥。端午前夕,他领着8名匠人在厂内赶工,“所有船只都要赶在农历四月廿八前交出去,一帮叔父兄弟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7点。”

旧时做船,手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陈汉慧也想着尽量传给自家人,但已经挑大梁的外甥易文想法更开放了。“现在不叫师父徒弟了,肯学的话就大家一起搞好这个行业。不会不外传,谁肯做我都教。”“现在师傅工资300块一天,招工排队都排到路口去了。”陈汉慧说。

不同地区不同形状的龙舟。

象征着一帆风顺的龙舟模型。

易文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做司机、做保安,也不愿学做龙舟,到了下一代,传统龙舟制造可能真的只能是在博物馆中回忆了。

雨渐渐停了,呐喊声伴随着锣鼓声,一阵接着一阵,新下水的龙舟在河涌中来回试划,一条条龙醒了,离开上漖游向珠江。我也要离开这里,结束这次拍摄。短暂的逗留,我已感受到了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龙舟精神,那兼容奋进、傲视万物的精神伟力,将激励着族人精诚团结、奋发争先。

薪火相传,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上漖龙舟制作同样面临着传承的问题,前景不容乐观。珠江绵密的水系联络着城市与乡村,龙舟厂年复一年的手工活,延续着传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乡情,也见证了广州这座城市现代化的兴起,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的衰落。

TIPS

交通:上漖村龙舟基地位于广州海珠区,地铁3号线厦滘站下,往西步行700米可达。

美食:来到吃都广州,美食自然不容错过,品尝地道广州美食推荐老字号的点都德、陶陶居、滋粥楼、咏藜园,荔湾区上下九的连香楼、广州酒家,黄沙沙面广东胜利宾馆,沿江路的大同酒家,海珠广场的银灯食府,北京路幸运楼、又想点、武林厨神,小洲村的瀛洲酒楼、天河场稻香等。

猜你喜欢

龙舟手艺手工
老手艺
龙舟
观云
春·手艺
手工剪纸
手工DIY
王子学手艺
珍贵的手工面
端午节,看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