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下城市发展旅游的对策研究

2019-06-14李泽玲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湖州市湖州全域

李泽玲

引言

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来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湖州市发展全域旅游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快赶超、实现“两高”奋斗目标的具体要求。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发展意义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十三五”将是湖州市旅游迅速发展的新一轮黄金期,而其也是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关键时期。湖州市着力发展全域旅游,不仅是使湖州展示“繁华美丽新江南”的有效抓手,更是实现湖州市加快赶超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湖州市发展全域旅游的实践优势

1.自然生态资源禀赋。湖州坐落于太湖南岸的湖州,拥有65 km的太湖岸线,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南浔、吴兴两区。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位于长兴、德清南部和安吉的西部地区;东部环抱杭嘉湖平原,河流纵横,湖漾密布,占境内总面积的9.2%,为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和古生态等品牌更是湖州生态优势的典型代表。生态优势是湖州最大优势,是湖州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湖州发展高水平全域旅游的坚强保障。

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州拥有10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5 300年农耕文明史,2 300年的城市发展史。湖州不仅是湖笔文化的诞生地、丝绸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发祥地和原始瓷文化的起源地,而且也是“湖学”的兴盛地和文化名人的集聚地。目前湖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6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3处,省级文保单位43处;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49项,其中,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1项、被列入国家级名录的有10项、被列入省级名录的34项;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处。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湖州的一笔宝贵且独特的财富,更是其发展高水平全域旅游的坚实基础。

3.交通优化效应日益显现。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是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是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和东中部地区的节点城市。铁公水路网发达,有杭宁、杭长、申苏浙皖和申嘉湖“两纵两横”高速公路和杭宁高速铁路,千吨级航道长湖申航线穿境而过,湖州入境交通设施较为完善,游客可进入性好。特别是将来湖苏沪高铁建成通车后,湖州到上海的通勤时间只需30分钟,两地同城效应将不断显现。交通区位优势是湖州发展高水平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撐。

4.产业动能不断增强。随着近几年旅游产业的发展,湖州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康体业都已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2018年签约12个重大旅游项目,总投资额达102亿元。涵盖了乡村旅游、滨湖度假、体育旅游、休闲养生、文化创意、影视演绎、亲子互动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目前,全市共有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5A级旅游景区、16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10大市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1个旅游类特色小镇和一批旅游综合体,构建起了旅游度假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集聚区、旅游综合体和旅游特色小镇五大产业平台体系,形成了以乡村旅游、滨湖度假为主体,十大旅游重点产业和十大旅游新兴产业为支撑的“211”大旅游产业体系,为发展高水平全域旅游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

三、湖州市发展全域旅游面临的瓶颈

1.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从产业融合来看,全域旅游发展需要各行各业参与,产业融合发展至关重要。李克强总理指出,旅游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其已覆盖一、二、三产业。但湖州市各类产业资源分属不同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要素的大旅游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还不够深入。

2.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从规划统筹来看,旅游规划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灵魂。目前,全市旅游规划“一体化”程度还不够高,不同行政区域间的旅游规划,以及旅游规划与其他类型规划之间的衔接还不够到位。特别是一些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文明规划,在编制时没有为旅游产业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大大影响了旅游项目落地和投资者进入。从均衡发展来看,湖州市本级旅游资源整合还不够到位,发展平台有待提升和强化。滨湖度假、城市旅游、古镇休闲和乡村旅游等旅游业态缺乏多元化旅游产品的支撑,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

3.旅游营销开发能力弱。从旅游市场营销看,旅游市场的旺盛与平淡是一个全域旅游发展的晴雨表。目前,湖州旅游的品牌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湖州市旅游市场营销基础还不够扎实,特别是营销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智慧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旅游产品供给上,旅游产品还不够丰富,其设计开发重国内市场轻入境市场、重周边市场轻长三角乃至全国市场。旅游商品开发单一,几乎停留在初级水平,多以自产自销的原生态农产品原料为主,体现湖州特产的品牌旅游产品较少。

4.公共服务不够完善。从旅游公共服务看,旅游公共服务是一个地方旅游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最好体现。目前,湖州市旅游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还不够到位,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公共交通、旅游咨询服务等不够方便快捷,没有形成综合性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无法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旅游服务。

四、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对策

1.党政主导,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一是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强化党委、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建立健全适合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资金整合使用机制、联合执法机制、整合营销机制、多规融合机制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二是成立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努力实现多职能部门协力推进、县区协同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的全市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具体统筹谋划全市全域旅游发展。

2.外引内联,培育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一是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运营商、投资商投资旅游业发展。二是支持大型投资公司、房地产企业、工业企业以及互联网公司等跨界投资旅游产业。三是引导建立行业核心企业主导的全域旅游企业联盟。建立旅游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的、全域旅游发展各利益者参与的全市全域旅游企业联盟,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协同推进全域旅游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扎实推进高水平全域旅游产业体系和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

3.协同推进,加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体系。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强化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二是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即构建以游客为中心,以旅游产品整合为重点,以网络运营为依托,以新能源交通为串联,集个性定制、新型旅交、金融支付于一体的全域化、综合性旅游交易服务平台,形成“产品+应用+平台+交通”的全域旅游生态圈,全面提升全市旅游信息化水平,促进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旅游得益、旅游发展的双赢,推动湖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4.突出特色,完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一是着眼保护生态,坚持以绿为景、依绿兴业的理念,统筹推进南太湖生态治理,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努力形成与大众旅游相配套的旅游精品景区。二是着眼培育文态,借助文化力量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找准文旅相融、以文促旅的切入点,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着力提升文化创意水平,全面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三是着眼提升业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湖州要以湖州市较成熟的旅游产品为载体,不断提升公共资源承载力和旅游品质,打造备受市场追捧的湖州全域旅游品牌。

5.补齐短板,实施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推进工程。其一是城乡旅游风貌提升工程。要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打造“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其二是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工程。全力谋划一批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和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其三是产业融合发展工程。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以及旅游业与文化、商贸、科研、体育、宗教、养生、教育等行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创新业态,提升区域旅游吸引力、整合实力和竞争力。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湖州市湖州全域
湖州市庚村阳桃规范化栽培技术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My family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