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旅游发展研究

2019-06-14张波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旅游业景区旅游

张波

一、旬邑县概况

旬邑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咸阳市北部,总面积1 811平方公里,为山区型县域。旬邑自然资源类型多样,其中煤炭、石油、森林等资源较为丰富。2017年总人口29.56万人,实现生产总值122.02亿元,为国家级贫困县。旬邑古称豳,秦封邑,汉置县,革命战争年代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关中分区和陕北公学所在地。

近些年,旬邑县依靠比较独特的渭北旱塬景观和多样的人文类旅游资源,结合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旅游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二、旬邑县旅游发展条件

(一)区位条件

通常认为,旅游区位是旅游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主要强调旅游地与其他区域在空间上所表现的位置关系,一般从自然区位、资源区位及交通区位等方面论证旅游地区位的优劣。但随着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旅游区位的含义应有所改变,还应考察旅游区在更高一级旅游系统中的地位及未来被赋予的功能。旅游区的区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在宏观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全域旅游发展进程中的时序、水平、结构和组织等。

旬邑县位于咸阳辖境的北端,黄土高原向关中平原过渡地带,东临铜川,北接甘肃庆阳,为咸阳、铜川及甘肃庆阳交界地带。地理位置制约着地貌、植被、水系、气候等自然要素的组合,并进一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旬邑县自然类旅游资源以渭北旱塬景观组合为主,人文类旅游资源以当地居民长期适应、改造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生产、生活习俗为主,大致可归纳为“红色、古豳、绿色、民俗”四类,旅游资源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交通方面,咸旬、合凤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与211国道、306省道、305省道构筑比较便捷的对外交通网,增强了旬邑的可进入性。

(二)经济状况

区域经济状况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对于某些地区而言,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国民收入水平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旅游业发展所必需的旅游建设投入及相关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所需巨量资金往往成为制约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经济状况同样也制约着旅游市场的消费层次与消费规模,市场消费的不足反过来又会影响旅游景区及其他产品的建设水平与开发层次。

旬邑县属于山区农业县和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中,贫困人口占县域总人口的17.6%。2017年国民生产总值122.02亿元(其中煤炭开采洗选业完成产值80.68亿元,占总量66.5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5094元,在咸阳下辖的13县区中分别位列第9、第11名,尚不及咸阳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38元的70%。产业结构中一、二、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24.1%、58.1%、17.8%。上述数据显示,在地域系统中,旬邑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明显滞后于咸阳市其他县区,产业结构中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格局表现明显,三次产业占比较低。

(三)市场条件

旅游消费的异地性特征要求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且更多地是对于旅游活动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权衡。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不仅受制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受制于主要客源市场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及消费偏好等,相似类型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竞争而导致的替代效应同样影响旅游市场的规模。

旬邑县地处西安-咸阳、铜川以及甘肃庆阳三地的交界地带,与上述城市距离均小于150 km,如果按照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空间为标准进行客源市场划分,其位于上述城市的2小时游憩圈内。圈内1 500万人以上的人口规模及超过2万元人居可支配收入足以支撑县域旅游业起步阶段的发展需求,并且随旅游业发展,市场空间扩展,未来客源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加。

三、旬邑县旅游发展策略

(一)凝練主题形象,积极推动品牌建设

全域旅游的提出,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已从有形的旅游场所及活动项目之间的竞争转变为旅游服务及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如何体现旅游地的差异化优势,并能迅速得到旅游消费者的认可与选择,旅游景区主题形象的凝练及品牌建设尤为关键。品牌的塑造和传播,不仅表现出区域旅游资源的特有优势,同时代表旅游产品所拥有的市场份额。

旬邑县在资源环境上与周边旅游地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更高一级地域系统中的旅游功能,从而导致景区类型及产品建设的差异性不明显,主题形象模糊。核心景区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有品牌,从而导致客源市场认知度较低,规模较小。

鉴于此,旬邑县应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所处地理位置,把握其位于咸阳、铜川、甘肃三地交界的边界性,并结合自然环境从高原到平原过渡地带的气候特点,从“边”和“凉”寻求定位突破。“边”尽管在一段时期制约旅游业的发展,但随全域旅游的开展,在众多旅游功能地带所起到的“连接针”作用会使其具有独到的区位优势;“凉”则凸显出旬邑县在更高一级即西咸旅游系统中的优势地位,可以此带动近几年关中地区由于持续高温而兴起夏季避暑度假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此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可采用精品开发策略,选择县域内品质较好,且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优势资源,例如:石门、马栏、唐家等,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成为地区品牌产品,可短时期获得旅游效益,提高知名度,带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突出优势,合理构架的旅游地空间形态

全域旅游的理念下,以景区为构架的旅游地空间形态不足以满足较高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发展的空间形态应从景区为重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转变。

旬邑县旅游资源以“红色、古豳、生态、民俗”为特色,但目前很多独特的旅游资源仍未转化成有效的旅游产品。旅游发展过程中围绕本地优势资源的特色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及项目设置等问题存在,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形态尚不合理,使得旬邑县对主要客源市场的吸引力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旬邑县首先需要重新審视境内旅游资源,在明确区域旅游发展主题的前提下,依据不同级别和种类的旅游资源在县域乃至更高一级的旅游系统中的竞争性、独有性程度更高,明确资源优势并确定其在旅游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网络,把优势资源形成的景区(如马栏革命纪念馆、唐家民俗博物馆、泰塔以及石门山森林公园等)作为有效的旅游空间节点支撑,以新型乡村、特色农业、特色民俗的展示、体验为纽带,形成以景区、休闲体验区、特色功能小镇、旅游风景道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最终推动旅游空间域从景区为重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转型。

(三)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复合型产业结构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对未来区域产业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全域旅游理念下则需改变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产业结构,这点应成为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旬邑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收入对旅游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有限,这一点可通过笔者在2015年10月组织参与的咸阳市游客满意度调研结果中得到部分验证。统计结果显示,旬邑县在景区建设、旅游交通、休闲服务设施建设、旅游餐饮以及旅游商品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由此可以表明,旬邑县旅游产业结构尚不健全,另一侧面也显示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有限,旅游乘数效应不明显。

基于此,旬邑县应充分发挥旅游业自身所具有的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的双重优势,利用旅游业的媒介作用,加快农业、工业、文化及城乡建设等与旅游业融合,并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方面,利用现有的苹果、中药材、畜牧等优势,可发展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参与农业生产、收获和消费体验。工业方面,以现有的矿区和工业园区为基础,开发工业旅游园区,发展壮大工业旅游规模。文化方面,充分挖掘文化特色,把彩贴剪纸、旬邑唢呐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渭北旱塬特有的建筑风格、聚落格局、餐饮习俗文化元素融合到景区项目开发和城镇化建设之中,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把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有形的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

(四)强化旅游协作,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质量

从管理层面来说,全域旅游发展的趋势要求打破行政壁垒,强化部门、行业间的相互协作,甚至区际间的旅游合作,形成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政府的视角从微观向宏观转变。

旬邑县政府作为旅游发展的决策者,从宏观角度通过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解决目前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各部门、行业及群体间责、权及利益分配的问题,杜绝多头管理和旅游发展中的不公。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技术等投入到与旅游相关的要素建设中,并通过完善旅游制度体系、构建旅游行业的标准化,构建由政府、投资者、当地居民及游客等构成的社会管理体系,促进旅游业合理有序的发展。

针对体验经济时代游客对于旅游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旬邑县应强化公共服务建设,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在旅游交通方面,可充分利用“陕西最美乡村公路”旬邑县城—马栏公路,合理规划并建设县域内以及县域间旅游大小环线,把渭北特有的黄土沟壑地貌、植被、农业及乡村等景观有效融入到动线廊道建设中,并以此为轴线,以景(区)点为节点,构建完整的旅游空间体系,增加游客自驾体验乐趣,以捕获庞大的自驾市场。在旅游要素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要素供给,尽快进行各级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合理进行马栏、石门、唐家等节点景区以及县城的餐饮、住宿接待服务设施布局,完善购物以及旅游公共卫生设施服务功能,并通过培养县域内居民的大旅游意识,形成全员参与、服务至上的旅游理念。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旅游业景区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