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黑龙江地区各民族及其社会经济

2019-06-11周喜峰

奋斗 2019年9期
关键词:女真松花江蒙古

周喜峰

元朝时期,黑龙江地区主要生活着蒙古、女真各部以及汉族等民族。这一时期,新兴的蒙古族不断向东扩张,成为黑龙江西部的主要民族。而金代的女真人仍是黑龙江中东部的主要民族。辽金时期的契丹人、奚人及渤海遗族已经大多融入到蒙古、女真及汉族之中。蒙元统治者在征服黑龙江地区各民族后,在这一地区实行羁縻政策的同时,对这一地区实施亲王封地、设治、派官、驻军、屯田、征税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全面统治。

这里是东方诸王的封地,因而也成为蒙古贵族的牧场。随着斡赤斤及其后代的不断向东扩张,原生活于蒙古高原和黑龙江上游贝加尔湖等地的蒙古人大批迁入松嫩平原。乃颜叛乱被平定以后,忽必烈将参与叛乱的部分蒙古人迁往河南、江浙、湖广、江西等地安置,黑龙江地区的蒙古人有所减少。但由于兀鲁、忙兀等部的移入,加之奴儿干等各军事要地以及元初设立的肇州等蒙古屯田万户府的蒙古军队,黑龙江地区蒙古族的数量还是很多的,约有数十万人。元代蒙古族主要以游牧业为主,其牧养的牲畜主要有马、牛、骆驼、羊等。他们以肉类、乳品为基本口粮,辅之以渔猎产品。也有一部分蒙古人开始从事屯田,进行农业生产。元朝政府在今松嫩平原一带实行移民屯田,先后设立了肇州、蒲与路、剌怜和茶刺罕等几个屯田区,并调集一些蒙古人来屯种。

元代女真人主要分布于松花江以东、黑龙江中下游以及滨海的广大地区。元朝政府设立肇州屯田万户府后,将松花江等处的女真人强迁到肇州一带屯田耕种,肇州成为女真族的聚居区。与此同时,元朝政府还将黑龙江东部的女真人迁入到各屯田万户府中,发给牛畜、田具,使之屯种。在忽必烈的重农、利农政策影响下,黑龙江地区有一定数量的女真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农耕为主。这些务农的女真人,大多兼营纺织等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是麻布。另外,女真人还继承了祖先的造船技术,不仅能制造大型的海船,而且还能制造内河航行的船只。元朝军队远征日本所用的战船,有一部分就是水达达和女真人建造的。据《元史》记载,仅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朝政府就命令“女真、水达达造船二百艘及造征日本迎风船”。在元朝征讨库页岛等地的骨嵬时,女真人等也曾“自请造船运粮赴鬼国赡军”。这里的“鬼国”就是指今黑龙江下游、库页岛地方。这种自造的运粮船必然是顺松花江入黑龙江,远航千里至库页岛的。元代黑龙江地区的女真、水达达人能够制造渡海的大型船舰,说明其造船业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

元代黑龙江女真人聚居地区除了农业生产之外,渔猎经济仍然占着很大的比重。辽阳行省水达达路,就曾因黑龙江、松花江江水泛滥成灾,出现了民无鱼以食情况。他们捕获的鱼类除自己食用外,还要向元朝政府进贡。至元三十年(1293年),黑龙江地区的水达达女真人给元世祖忽必烈的贡品是产于松花江的重达千斤的大鱼。这种重达千斤的大鱼,就是现今黑龙江中盛产的鳇鱼。

元代生活于松花江、黑龙江汇合处以下直至黑龙江口一带的女真人很少有垦荒种地的。他们大多居无常处,以桦树皮为屋,以养马游猎捕鱼为生。他们专门从事渔猎生产,食肉衣皮,依靠传统的渔猎经济主活,还要向元朝进贡海东青、大鹰、皂雕、白兔、黑狐、貂鼠、河豚等方物特产。

同金代相比,元代黑龙江地区的汉族人明显减少。其原因一方面是融入到当地女真等族之中,另一方面是由于战乱等因素死亡或逃往东北南部及中原地区。元代黑龙江地区的汉族,除一部分是金代汉族遗民外,主要是在元初平定乃颜哈丹叛乱和远征日本过程中调入并留驻黑龙江地区的汉军、新附军,也有的是由于戍守或到黑龙江下游屯戍的需要而迁入的汉军、新附军,还有一部分汉人是被蒙古军队俘虏为奴或因犯罪流放而被迫迁入黑龙江地区的。

元代黑龙江地区汉族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促进这里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们大多分布于各个屯田万户府或军事重镇,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他们在开荒屯田的过程中,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种技术传给黑龙江地区的其他民族,促进了这一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汉族也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入黑龙江地区并发扬光大。

总之,元代是黑龙江地区民族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契丹等族迁出或融入其他民族之中,大量的蒙古族等又迁入这一地区,这些变化都进一步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但由于金末蒙古军队对黑龙江地区的征服和对浦鲜万奴东夏国的征讨,以及元初的乃颜哈丹叛乱等,使这一地区战事连年,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居民走死逃亡,土地荒芜。这一切,使得在金朝中后期就已经走下坡路的黑龙江经济遭到破坏,进一步衰落。尽管元朝政府在元初采取了一些移民屯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但元代黑龙江地区的社会经济,依然处于落后和凋敝的状态中。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女真松花江蒙古
蒙古靴
纤秀的松花江
辽朝对女真族的控驭演变述论
蒙古正式废除死刑
试论金代女真族家训的发展趋势
试谈辽金与高丽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