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德育的基本内涵、实施原则与实践价值

2019-06-11陈田峰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实施原则实践价值基本内涵

陈田峰

摘 要:体验式德育就是以情境(景)、活动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受教育者通过分析认知某一案例、参与考察某一地域、互动观摩某一现象、亲身经历某一事件等,在行为参与中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教学活动策略实施。行为体验和习惯育养是本质特征,教育教学实施有趣味、有温度、有情感是价值诉求。

关键词:体验式德育;基本内涵;实施原则;实践价值;道德与法治

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这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对中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创新学习方式、提升德育实效提出的新要求、新路径,是进行体验式德育研究与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新方位。

一、体验式德育的基本内涵

《義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道德与法治课体验教学不仅要组织学生开展亲历性体验活动,以身“体”之,更应启动学生思维,以心“验”之。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课程知识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和价值。[1]

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体验式德育”的概念,并将其内涵定义为:以情境(景)、活动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受教育者通过分析认知某一案例、参与考察某一地域、互动观摩某一现象、亲身经历某一事件等,在行为参与中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教学活动策略实施。行为体验和习惯育养是其本质特征。

二、体验式德育的实施原则

1.关注课程的育德性。道德与法治是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等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必须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深入落实课程育人的相关要求。

2.关注活动的体验性。活动是课堂教学互动体验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兴趣学习的活化剂。《课标》指出,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或实施教学活动,须关注活动的可参与性、可互动性、可体验性、可操作性,关注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格、法治素养等在体验参与过程中形成、育化的程度,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获得和道德认知的深化。

3.关注参与的主体性。自然、自发、自觉、自主、自由是体验式德育教学实施的基本表征和要求,决定着德育体验的程度、深度、广度与效度。我们在构思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实施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自由互动、自觉参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促进新知自发生成和德育自然育化,从而逐步培养参与群体生活、自主管理、民主协商等能力,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道德观念,感受道德力量。

4.关注习惯的养成性。养善德,育良习。育德、育心、养行三位一体,相通相融,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注重育德与育心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日常教学中要真切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情境(景)体验、活动参与之中,融入渗透到学科教学全过程。

5.关注体验的有效性。这是体验式德育策略实施的基本价值所在。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与德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增加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互动性、思辨性,并善于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研学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法,结合现实真实案例、法理学理实践,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体验式德育教学实施背后的价值,注重实效提升。

6.关注德育的延续性。公序良俗、良德善施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功能追求的理想境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这就告诉我们,在体验式德育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等紧密结合,注重内容和选材的鲜活性,注重学生对互动参与、思辨论证的接受意趣,创新形式,切实提高体验式德育教育的可持续性。

7.关注实施的辐射性。影响的深远性、深度与广度是体验式德育策略实施的应然之意。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德育素材时,要贴近学生实际,从生活实践中选取提炼案例,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形象与生动性、影响与穿透力,注重将核心理念、重要概念与学生生活实践能够接触的事件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其辐射力、影响力。

三、体验式德育的实践价值

1.让呆板的德育教学变得个性、灵动,有趣味。理论说教式的“口头德育”,观点勾画抄写为主的“笔尖德育”,小和尚念经类的“无心德育”,多的是“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冒”,水过地皮湿,无关痛痒;有文(指文件)无育(指实施)的“文件德育”“文本德育”,不加选择的材料堆砌与呈现的“素材德育”,一张试卷定品行的“背德育”“考德育”“被德育”,多的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形式主义严重,难沁心脾;高谈阔论、观点满嘴跑的“理论德育”“嘴皮子德育”,指鹿为马、画饼充饥的“伪德育”“假德育”,旅行为由、研学为幌的“形象德育”“形式德育”,多的是“画龙画虎难画骨”,功利性居多,有形无实……这些应该是现下德育教育教学的普遍存在。而以参与、互动为形,以行为、习惯育养为实的体验式德育实施,则旨在克服、避让此类不足,让德育教学从知识传授、理论说教走向个性化、参与式、探究型、实践化和体验型,变无形为有“行”,“无声胜有声”。

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加强宪法监督”一课时,笔者以“增强宪法意识”为德育点,通过组织宪法宣誓,实施活动类体验式德育策略。

德育素材(视频):2018年3月17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宪法宣誓仪式举行。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

活动形式:模拟宪法宣誓。

活动主题:践行宪法精神 推动宪法实施。

活动要求:教师统筹协调整个活动;班级团支部书记在教师指导下领诵誓词;体育委员组织、维持活动秩序。

该体验式德育策略的实施,旨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活用宪法知识,提升宪法认同,增强宪法意识,懂得“宪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道理,从而培养热爱、维护和践行宪法的情感;懂得“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参与、协调合作、语言表达、价值认同能力,在于从某一环节设计、某一知识点处理上激活课堂教学,解决重难点及行为育养问题,从而让课堂充满个性与自我,充满行为与体验,更充满情感与实践。

2.让枯燥的德育理论变得可观、可感,有温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当下,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必定引起德育教育教学以“行为体验、习惯育养”为核心的德育实施策略、教学方式和组织管理形式的变革,即“自主德育”“自觉德育”“自由德育”“生活德育”“素养德育”“体验德育”等实现形式的多维多样态呈现,并充分做好情景剧展示、主题辩论、沙龙论坛、演讲比赛、现场宣誓、实地考察、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研学旅行、问卷调查等德育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路径策略的多维性建构与实施,从而让学生于调查观摩中慧心、互动参与中育品、切身经历中养行,育德“于无声处”。

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一课时,笔者以“奉献服务”为德育点,通过组织研学旅行,实施实践类体验式德育策略。

德育素材:2017年11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现场发生了这样一幕:当准备集体合影的时候,习近平看到年逾九旬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设计师黄旭华和82岁的扶贫老支书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握住他们的手,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两人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最后两人在总书记身边坐下。习近平“找座”的这个小小细节,感动全场。

活动形式:研学实践。

活动主题:奉献社会我践行。

实践基地:社区敬老院。

活动要求:教师统筹安排交通、安全等事宜;明确研学任务、活动主题及要求;活动后,围绕主题,自拟题目,撰写600字左右的感想体会。

这一体验式德育策略的运用,在帮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和付出”的道理,懂得“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自身的价值”等价值观的同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服务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获得情感体验,深化道德认知;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让生活更有意义,让生命更有价值;在于实现德育教学由教案剧、理论型、讲解式、课堂化向活动型、素养化、体验式、生活化的转变,让德育课堂走向课外,走向实践,走进生活,走向行为体验。

3.让德育素养的育化变得简单、自然,有情感。以上率下、上传下达命令式的“空调德育”“空降德育”,档案袋成堆、纸张满天飞的“档案德育”“纸上德育”,价值观、素养教育与政治无形挂钩,被行政强行捆绑,往往是上级一纸草草空文,基层不敢怠慢忙忙碌碌跑断腿,本应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低效化;你说我听、你呼我应问答式的“说教德育”“交互德育”,师评生、生评生一评定命运的“评价德育”“等级德育”,认同感、道德养成与教学任务串通合谋,被成绩无情绑架,德育时空往往被人为控制,结果有据无理、有形无实,本应自然的东西隐蔽化、程式化……体验式德育则一改过去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牛鼻子”德育教育教学模式,让价值观、道德品质、认同感、法治意识等在学生的自主体验中自然育养,“各美其美”;在自我认知中助人育化,“美人之美”;在自由合作中探索践行,“美美与共”。

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走近老师”一课时,笔者以“我爱我师”为德育点,通过组织课本剧,实施情景类体验式德育策略。

德育素材: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玉滚,扎根深山17年,先后教了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多年的乡村教学工作,练就了他过硬的技能:手执教鞭能上课,拿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他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区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诠释了师德的内涵,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活动形式:情景剧表演。

活动主题:老师,谢谢您!

活动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自编自导情景剧,进行角色分工;以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背景音乐;课代表主持完成表演。

该体验式德育策略,以鲜活的德育素材为载体呈现,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懂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了解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关系,懂得师生之间应做到相互陪伴、相互促进、相互体谅、平等相待;真正做到尊重老师的劳动,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走近老师,增强热爱老师和教师职业的情感。笔者认为,其深意还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重构与迁移、语言组织表达与应变、行为个性参与与互动、活动统筹协调与组织、团队竞争合作与共赢等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剧参与体验行为、养成习惯、育养身心、形成正确价值观,让德育教学充满兴趣、灵动与情感,切实提高质量和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彩霞.体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初中),2018(05):9-11.

猜你喜欢

实施原则实践价值基本内涵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概念—属性分离加工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关于参与式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探究中学英语教学模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