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项目选题分析与建议

2019-06-11赵悦赵宁刘庆昌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

赵悦 赵宁 刘庆昌

摘要以第三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论坛”为例,分析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认为应当树立学生在创新项目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融合校内资源,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强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立项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项目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9)02-0262-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2.076

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均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许多农林院校对于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大对学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使本科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科学问题结合起来,一方面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另一方面能够将科学研究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本科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任务[1],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创新性项目、大学生、指导教师和高等院校等承担不同作用和地位的相关因素组成 [2],旨在推动高等院校本科生科研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文化改革,建立创新性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問题为导向、以课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3]。由全国17所农林院校联合举办的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就是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大背景下创办的,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旨在为不同高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师生间提供一个讨论与交流的平台。笔者就入选作品的选题特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1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特点

第三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共收到来自17所国内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论文113篇,其中入选会议报告17篇,海报展示60篇,入选论文集97篇。

论文集入选论文中,从研究类型来看,基础研究4篇,占论文总数的4.1%;应用基础研究79篇,占论文总数的814%;应用研究14篇,占论文总数的14.4%,基本上与植物生产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从学科分布来看,农学类研究28篇,园艺类研究28篇,植物保护类研究12篇,植物保护类研究相对较少。从论文写作语言来看,中文论文94篇,占96.9%;英文论文3篇,占3.1%。从论文发表情况看,正式发表SCI收录论文12篇,EI收录论文1篇;正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植物生产类本科生的科研水平。从受到资助的情况进行统计,受到省部级以上课题资助的16篇,其中6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另外,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占到了较大的比例,也成为该论坛的特色之一。

2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项目选题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主题是创新,因此,如何从立项选题中保证创新性对于创新项目来说至关重要。从本届论坛收录的97篇创新论文的选题来看,虽然都是各高校推选出来的较为优秀的作品,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生在选题中的主体地位不高

根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宗旨,创新活动应从大学生的科研兴趣出发,以创新性课题为载体,采用学生自主钻研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4]。纵观各个农林院校的本科生创新项目,一般分为学生立项和教师立项两种。参加本届“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论坛”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大都以教师立项为主,除受到校级和省级本科生科研计划资助外,相当多的项目还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资助,也就是说,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实际上是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大部分研究基础较好,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均已成型,学生在项目中承担的多为“实验执行者”的角色,而不是项目“发起组织者”,这体现了学生在主动性探索方面的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的科研思路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学生从项目主体变成了实验室“打工者”。在论坛交流现场,有的学生甚至解释不清参与项目的研究背景,可见部分学生在选题立项中的参与度并不高,学生在创新项目选题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2缺乏学科间的融合

本科生的创新项目设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某些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的培养。学生创新性的选题往往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然而一个科学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种学科之间的融合才能实现。植物生产类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现有的农林院校本科教育体制中,它与生物学、工学、经济学及管理学间联系还很不够,这并不符合跨学科人才培养趋势。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理科实验班”,致力于培养创新能力强的跨学科人才,但对于大多数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可以接受跨学科综合培养的机会并不多,如果能在创新项目选题中鼓励多学科性、强综合性项目的开展,将对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2.3缺乏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科研项目大部分依靠学校内部的开放实验室和校内科研基地,缺乏与相关企业间的交流合作,这就间接导致了应用型的创新项目偏少,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局限。即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选题,往往会因为缺乏相应的指导和支持而放弃。本科生思维相对活跃,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但遇到实际问题,要想厘清思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农业产业化,往往掌握着大量的市场需求。因此,由企业提出选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企业派出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一起进行指导,可作为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的另一可行途径。不仅企业的财力物力会为大学生创新项目提供有力支持,学生还能提前了解行业的发展环境,也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机会。

3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项目选题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3.1树立学生在创新项目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要求,创新项目的选题应大部分来源于学生[5],各高校在创新项目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中,应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兴趣为先导,注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创新提供有效的平台和物质条件。此外,

创新项目经费来源不足致使学生选题主要来源于导师已受资助的科研项目,选题只能依靠导师的科研经费支持,导致学生难以完全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课题。除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平均每项1~2万元)和省市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约1万元)外,高校支持一个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经费一般在1 000~2 000元 [6],这对于大部分科研类创新项目来说远远不够。因此,要想加强学生在选题中的主体地位,各高校就应该加强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一些在中期考核中评价较高、执行度较好的项目进行进一步的重点支持。

树立学生在创新项目中的主体地位,项目立项可以细化为以下3种途径:①学生从自身科研兴趣出发,结合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独立提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创新性研究选题与思路。②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领域和导师,指导教师根据本科生的知识程度和承担能力给出相應的开放课题框架,但要强调项目的设计和执行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主动思考,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整个立项过程中导师避免“事必躬亲”和“越俎代庖”,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③可以从课程设置中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开设“科研训练”相关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科研项目选题与立项模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遴选较为优秀的模拟项目给与经费支持,使其成为真正能够实现的创新创业项目。

3.2充分融合校内资源,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

多学科渗透,多学科交叉,是科学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的必然趋势[7]。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往往被局限于农学、园艺和植物保护等较小的农学学科范畴内,这与“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格局”是相悖的。因此,各高校在项目立项时应充分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建团队,选择跨学科的创新性项目进行优先资助。多专业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具有多种学科素养的更高层次人才。同时,各高校在创新项目立项时,应鼓励不同院系、学科、甚至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大力支持以植物生产类各专业为主,能够广泛涉及工学、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选题。相应的,鼓励各学科的导师参与,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

3.3加强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创新项目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更重要的是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在一定专业背景下,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资金投入都十分巨大[8],各地高科技孵化园区的建立促使企业在新技术研发和新成果转化中取得了重大突破[9]。由高校和企业合作,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使大学生不仅在创新能力上得到培养,更能走出校园,以更贴近产业,更偏向应用的视角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无疑赋予了大学生创新项目更大的意义。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①由高校聘请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导师,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定期与学生交流,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帮助整个项目的计划与实施。②由企业以开放性课题的形式提出项目选题与研究目标,并提供资金,由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参与其中。③对于应用性强的创业项目,可以由学生立项后向目标企业寻找资金和技术支持,以期创业项目更快达到产业化。

4结语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开展了十年的时间[2],对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项目选题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在选题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全方位的具有立体知识结构和超强创新能力的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同时,高校应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鼓励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4-9.

[2] 陈曦,冯希平.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2-13.

[3] 董健,郭迎.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183-186.

[4] 吴东升.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科技,2005(12):46-47.

[5] 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93-95.

[6] 汪志南.农科类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及创新实验项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国农业教育,2015(2):8-11.

[7] 李保云,吴学宏,刘庆昌.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选题特点及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30-32.

[8] 范龙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9] 章思强.我国高校科研能力对大学科技园孵化效率的影响[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