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成龙“不想腐”的时代价值

2019-06-11肖伟光

民生周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戒律于成龙良方

肖伟光

在国家大剧院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与首都近千名群众一起观看演出,其中京剧、晋剧《廉吏于成龙》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新旧交替、万象更新之际,把《廉吏于成龙》选进名单,在这样一个重要场合演出,其背后的警示意义值得深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但是,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一点也不能低估,巩固好反腐败成果,需要深化标本兼治,既夯实治本的基础,又敢于用治标的利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穿越300年历史烟尘,于成龙的故事仍让人肃然起敬,从清代“天下第一廉吏”身上,我们能领会到“不想腐”的时代价值。

于成龙一生勤政廉洁,明明身居高位有条件,于成龙何以“不想腐”?简单地说,于成龙一身正气,品行高洁,不屑于做很多苟且之事。

据记载,到罗城赴任,临行前的于成龙对亲友说:“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良心”人人皆有,但有时也会被尘埃遮蔽,这就需要时时省察。于成龙为官时曾定下《示亲民官自省六戒》,提出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六条戒律,早晚对照,自我反省。正是心有戒律、自我警示,于成龙为官多年始终不改节俭之风,两袖清风、深得民心,成为一代廉吏。

审视自己、检身正己,是党员干部锤炼自己的“心学”。时时“向内看”,拿“显微镜”“放大镜”检视自己,能见微知著,从而查漏補缺、杜绝祸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我反省不失为领导干部谨慎用权、行稳致远的一剂良方。

“当清官易,当好官难”,只要清正廉洁不贪污就可以算是清官,而做好官则不但要“廉”,还要“能”,要能为百姓多做好事。于成龙一生崇尚实干,能文能武,革弊鼎新,所到之处多行善政,不仅是“清官”,还是“能吏”。

作为党员干部,就应有“愿消天下苍生苦”的那份担当,敢作为、能作为、善作为,做好难办的事,做好别人办不到的事,认认真真为老百姓谋发展之良方,踏踏实实为老百姓行发展之良策,履职尽责,造福于民,当好新时代“中国的脊梁”。

猜你喜欢

戒律于成龙良方
清朝出了两个“于成龙”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三)
——于成龙
缓解腰痛有良方
写作得良方,下笔如有神
爱眼有道系列之八 夏日洁目良方
自觉遵守“十条禁令”、“十条戒律”承诺书
戒律和自由
清官于成龙的人情往来
论鼎湖山庆云寺的戒律学传统与地位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