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绿色电流送全国

2019-06-11张兵王宏霞

民生周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国网青海用电

张兵 王宏霞

“青海锂资源储量丰富,约占全国锂资源总储量的80%左右。客户选择入驻园区,除了考虑就地取材的原材料因素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入驻园区意味着无忧的用电保障。”8月19日,在青海省海东临空综合经济园区内的青海比亚迪汽车锂电池生产车间,国网海东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海东工业园区供电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继雷说,公司贴近园区,主动服务,创新服务,为用户提供全程用电保障。

2019年,是青海解放70周年。回望70年来,经过几代电力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青海已发展起东接甘肃、南联西藏、西引新疆的多端枢纽电网,为青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的通电村

“果芒村接通电网前,村民生活用电极度困难,照明、用水、农牧民磨青稞,都用柴油机做支撑。”果芒村村主任先波回忆,“大电网接通后,25户家庭平均每月用电量168度左右,电压稳定,从机械燃油磨青稞、照明,到现在用电磨面、抽水,农牧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8月中旬,国网班玛公司工作人员专程到果芒村了解农牧民用电情况。

4年前,随着地处三江源腹地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约改镇长江村、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果芒村通电工程一次性带电投运,青海最后9614户3.98万无电人口全部用上了电,这也标志着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的目标如期实现。

村民琼噶是村里依靠电力致富的代表,通电后,他购买了磨面机、抽水设备,建起车间,为农牧民提供了生活保障。琼噶说,以前用燃油磨面,质量不高,油料也不便购买,而且费用高。

果芒村有三大队共680户左右,常住人口3215人左右,用电总表户25户,全村通电率达到100%。

地处三江源腹地的约改镇长江村海拔超过3800米,四周雪山环绕,沼泽草甸遍布全村,条件艰苦,资源匮乏。全村现有450户13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3户437人。

2015年,国网青海电力公司打响无电通电攻坚战,长江村通电项目启动。然而,因海拔高、运输困难,工程推进十分艰难。

“在低海拔地区只需20分钟就可以立一根电线杆,在这里需要一到两天。”国网玉树供电公司客户经理王龙回忆,“放线更加艰难,施工人员必须系着安全带、套着绳索,爬上陡峭的山崖,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才能完成架线。”

2015年12月23日,长江村拉闸通电,彻底结束缺电历史,许多村民第一时间购置了电视机、冰箱等家电。

果洛联网工程建设期间,330千伏线路跨越黄河施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供图

“接通大电网真好,我们通过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国家政策,还从电视上看到许多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开阔了眼界,国家电网对我们太好了。”村民吉德说。

“有电了,就再也不用在昏暗的酥油灯下做作业了,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每天守在电视前看动画片。”小学生柔桑欣喜地说。

扎西是国网玉树曲麻莱县公司运维班班长,长江村通电后,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村民,每当接到村里的报修电话,扎西总是第一时间赶往村民家中处理故障,村民对他的服务十分满意。

助力脱贫攻坚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山脉高耸,河流纵横,幅员辽阔。新中国成立前,青海电力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1949年9月青海解放时,全省仅有西宁水力发电厂一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98千瓦,年发电量48万千瓦时,共有6.6千伏电力线路,全长21.8公里。

那时,在青海这片7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每到夜里,只有西宁市星星点点闪着昏暗的灯光,其他地区几乎一片漆黑,蜡烛和酥油灯是群众日常照明的宝贝。

“青海农牧区群众口中调侃的‘洋蜡黑饭,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以及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青海送变电公司职工徐文生回忆。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電力工业得到长足发展。1958年5月,青海首次建成35千伏线路。1965年4月,建成首条110千伏输电线路。1971年6月,青海首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甘肃连城至西宁红湾变电站工程建成投运,打破了青海长期以来的电力孤岛局面,青海电网首次实现与邻省甘肃的电力联通。

1978年开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青海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呈现一派蓬勃生机。青海电力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用电需求,加大电力投资建设力度,拉开了省内电力事业发展的新序幕。

1982年,配合龙羊峡水电厂电力外送建设的4条330千伏输电线路及两座330千伏变电所破土动工。1987年10月,龙羊峡水电厂1号发电机组并网发电,330千伏送变电工程投入运行。自此,青海电力工业跨入高电压、大机组、大电网行列,一跃成为西北地区主要电源和西北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9月,我国第一条750千伏工程—青海官亭至甘肃兰州东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投用,标志着青海在全国率先进入超高压时代。

2016年以来,国网青海电力累计投入89亿元,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前完成555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326个村村通动力电两年攻坚任务,解决了826个贫困村、641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用电问题,惠及农牧民121万户。

“2018年,青海‘三区两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又解决了152个贫困村、46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用电问题,5个离网供电乡镇实现大电网供电。”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发展部副主任张桂红介绍。

贫困地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助推了青海全面脱贫攻坚。一批光伏扶贫、农网改造、清洁取暖项目雨后春笋般滋长于高原大地,探索形成“项目扶贫、特色扶贫、智力扶贫”三位一体的定点扶贫新模式,国家电网定点扶贫县玛多县提前一年脱贫摘帽。

风光天上来 

如今,青海城市供电“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由坚强向智能的跨越。西宁市中心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环绕着5座110千伏变电所和一座35千伏变电所。西宁电网现已建成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五横二十纵”模块式双环电网,可满足西宁市城区未来20年电力需求。

27年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下,青海第一座光伏电站,在青海湖畔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尕日拉村建成投运,容量为4千瓦。

在距此几十公里的共和县塔拉滩上,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落成。湛藍色的“光伏海洋”延绵向天际,与远处延伸跨越草原、高山的铁塔银线交相辉映。在这里,最为富集的光照资源正转化为清洁绿色的电能,并通过林立的铁塔和飞架的银线源源不断地送往千家万户。

青海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期间,电网员工肩拉手扛运送电力物资,为偏远山区群众送去稳定电力。图/马旭升

“2010年以来,青海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速达58%,成为国内新能源发展的领跑者。依托大电网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至2018年底,累计外送清洁能源电量超过240亿千瓦时。”青海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华透露。

2018年,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并获批。同年11月,全国乃至世界首条专为输送清洁能源而建的特高压通道工程—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正式开工,计划2020年底建成投运。

8月15日,共和县塔拉滩上,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施工现场,上百名电力建设者正顶着烈日紧张施工。

“青海段工程年底贯通。作为省内首条特高压通道工程,工程将实现青海清洁能源基地电能直送中部地区负荷中心,预计每年外送清洁电能超400亿千瓦时。”国网青海电力公司建设部主任杨记宁说,“届时青海将实现‘风光天上来、绿电送全国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国网青海用电
用电安全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创新成果展示
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工作的通知
大美青海
用电安全要注意
国网江西电力2017 回眸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特别感谢为本刊付出辛勤劳动的审稿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特别感谢为本刊付出辛勤劳动的审稿专家 (按姓氏拼音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