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年“食光”味道

2019-06-11吴洁

山东画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味蕾统一食材

吴洁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饮食》中说: “人世间倘若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们的慎重将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可见,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生活中,有时候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东西,会突然俘获我们的心,也许是一株枯萎的绿萝,也许是遗忘在角落里的一缸鱼。而能将我们的心重新注入热情的是食物。

对于食物,味是色彩,道才是根本。透过食物体会地理与生活,大味至淡,却蕴味深远。古有苏东坡、李笠翁、袁枚,今有汪曾祺、沈从文、陆文夫,这些文人美食家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对饮食的感悟、情味和诗意。在一粥一饭里种下诗意,也能收获一朵清浅的欣喜。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通过劳动从自然中获取给养,对食物的喜爱是最基本的需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循着大自然的规律,依照时令在山、水、土地中获取食物,做出的美食有返璞归真的味,更是饮食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民以食为天,从定量供应时期渴望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21世纪吃得新鲜、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我们竭尽才智,用美食慰藉我们的家人。酸甜苦辣咸,不会有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对美食的追求是共通的。看各色食物在锅中、盘中绽放,食物的味道让味蕾跳跃起来。这是饮食与社会和谐统一的道。时间在变,饮食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饮食的变迁,不只丰富了我们的味蕾,还讲述着时代发展的故事。日出东方,一碗豆浆一根油条便唤醒了生活,让我们开启食光味道之旅,一起体验饮食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1950年—1980年】饮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国上下积极投入恢复生产中。从1953 年11 月起,全国实行粮食计划收购政策。每年丰收后,老百姓就用小车推着粮食一起去交公粮。交的是公粮,更是一份自豪和骄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20 世纪70 年代,天然的瓜果蔬菜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在濟南,将清脆的蒲菜与醇厚的奶汤和谐地融合一起,色泽乳白清雅,菜质脆嫩,汤鲜味醇,这就是荣登《舌尖上的中国》的奶汤蒲菜。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食材经过人们的巧手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天然饮食蔚然成风。

【1981年—2000年】饮食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食材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就这样生长着,生长着,便来到了讲究精细的20 世纪80 年代。大自然馈赠的食材,经过精雕细琢后演化出万千美食,合理的配色与别致的造型让食物的美感也有模有样。

1988年至1999年的“菜篮子工程”,给人们的菜篮子装满了一年四季的蔬菜水果。20 世纪90 年代,提倡无淀粉成了饮食时尚。饮食安全和饮食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001年—2018年】饮食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进入新世纪,美食没有了地域限制,在山东任何一个城市都能品尝到全国的名吃,在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时代里,“吃”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各地的饮食文化俨然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图” 长卷。

美食是生命中一抹别样的色彩,奋斗在外的人在寻常日子里,在家乡一茶一饭的生动气韵中,我们每个人有了更多的文化归属感。美食更是一道独特的心情。我们在日常的每一道美食中有了更多的幸福满足感。日出日落,时间从不停留,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味道。

(图片源自山东画报社图片库)

(编辑/张媛媛)

猜你喜欢

味蕾统一食材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人与食材
人与食材
淝水之战
LOVE, XO
寻觅食材的原味
当味蕾遇上棉花糖
食材变动物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刺激味蕾的春夏色彩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