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几何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2019-06-11黄媛媛

工业设计 2019年3期
关键词:王澍贝聿铭建筑设计

黄媛媛

摘要:贝聿铭和王澍都善于挖掘和运用一些既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感的几何设计元素,并使之成为自己作品中的个性化表现符号,本文主要针对贝聿铭和王澍设计作品中的菱形、三角形、矩形以及圆形等设计的几何元素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理解,并对这些不同的几何元素在他们的建筑作品中的组合排列和表现方式进行研究和总结。通过分析作品中不同的几何元素、以及排列组合的方式来思考几何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它的重要性。

关键词:几何元素;建筑设计;贝聿铭;王澍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3-0090-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品质要求愈来愈高,我国城市建筑日趋饱和,这些都要求建筑要逐渐向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发展,而不再是只停留在功能、流线、法规等的技术设计层面。普利兹克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2012年,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从此中国建筑师的实践探索首次被世界肯定。在此之前,另一位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早在1983年就是第五届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这无疑是对中国建筑界的一个非常大的鼓励和引导。

因此,本文对两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和王澍先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背景进行分析,将这两位建筑大师的代表作品进行抽象和简化,探索两位建筑大师建筑平面几何图形形成规律的个性和共性特征。本文主要通过理解和分析两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和王澍先生的一些优秀建筑作品来理解几何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和组合。根据这两位设计大师作品中所运用到的几何元素和构成方法,来说明几何元素在建筑以及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

1 分析贝聿铭与王澍的设计理念

1.1 贝聿铭的设计背景和设计理念

贝聿铭由于良好的家学渊源与成长环境,让贝聿铭从小受到传统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在哈佛大学上研究生期间,贝聿铭也受到了现代主义其他大师的影响。正是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贝聿铭将其精髓学以致用,并发展成为新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于世。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在贝聿铭的设计作品都闻名于世,例如中国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等等,在贝聿铭的作品中有很多传统而又现代的简洁元素,有些元素甚至成为贝聿铭作品的标志性特点。

1.2 王澍的设计背景和设计理念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是世界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得主,也是继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上海世博会滕头馆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王澍对于建筑与环境的联系比较看重,尤其是在外立面材质和构造上注重传统工艺传承,为此他的很多作品在文化环境中都能进行很好的融入。从他的建筑中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他运用“反复”、“叠加”等手法,使本土元素材料在平面、空间造型上都显示良好的的几何秩序,所以王澍的建筑作品无论是细节还是整体都呈现着几何构成的特征,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多变,看似复杂可却又统一协调。

1.3 贝聿铭与王澍作品中的共同点

贝聿铭先生和王澍先生教育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但两者的设计作品却都能清晰地看出其对传统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很好地处理了建筑与环境关系。在他们的建筑作品中都有明显的几何符号特征,都将几何元素进行了很好的提炼,组成以及排列。不论是在平面、立面还是空间造型、建筑结构上,都形成统一而又丰富的变化效果。同时在他们的建筑作品中,还赋予了几何元素不一样的意义和审美效果。比如:他们将中国传统的园林造景手法,依托于几何元素进行设计。将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结合几何的形式呈现出来;都提炼了中国传统中的山水元素,将其通过几何元素所指为意象的山水。

2 贝聿铭与王澍建筑作品中的形体几何构成分析

2.1 三角形的运用

三角形作为一种简单的几何图形,有着稳定、崇高的特征,锐角三角形又赋予了一种明显的向外的动感,同时本身也具有力学稳定性。在贝聿铭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三角形符号的实际运用,三角形不仅仅作为装饰性元素出现在他的建筑中,甚至是建筑的基本造型构成。香港的中银大厦,就是贝聿铭运用三角形几何元素构成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底层平面是一个正方形,再将类似方形木棍建筑沿两条对角线划成四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且三角多为等腰三角或是等边三角形。为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贝聿铭通过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将三角形母体的不断变换,使造型简洁又极具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高点。

2.2 菱形的运用

菱形可以说是三角形的重叠和组合,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对称、稳固、交错的感觉。香山饭店是贝聿铭作品中用菱形元素最多的,在这些灰色的装饰中,就有运用菱形元素。正是这种母题性的几何元素在丰富建筑立面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文化合义,让人们联想到传统吉祥纹样方胜纹。但贝聿铭并没有直接照搬方胜纹,而是对它进行提取,简化,将其简化为单个菱形,再进行一定规律的重复和叠加。这样就赋予菱形元素一定的中国传统纹样内涵,同时也吻合了现代建筑所需要的形式感。除了在建筑的内、外立面上有运用菱形元素以外,还被运用于灯具上以及家具软装上,这样就增加了设计构成的统一感。除了香山饭店,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館、香港中银大厦等作品中也都有运用菱形几何元素。

2.3 矩形的运用

在建筑设计中,矩形、长方形、方形等六面几何形体元素是运用得最多的,在六面几何形体中,根据黄金比例来看的话,矩形是最为舒适、美观的,同时也是最为简洁、实用的几何形体。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就都是以矩形和八边形为主要的构成元素,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八边形的展示空间,边上围绕着矩形的展厅。正是这些矩形几何元素,使得整体建筑显得庄严、大气,看似这些几何元素简单明确,但空间和结构却并不简单,各个展厅和路径之间也有着严格的制约关系。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王澍的作品中发现,他是非常偏爱矩形的,不论是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还是宁波博物馆的设计,都从建筑外观以及建筑平面、立面、顶面,看出来他对矩形、方形以及长方形的喜爱。他的每个建筑立面的亮点设计就是,大小不同的窗户,形状都以矩形、方形、长方形为主,通过反复、叠加等手法进行组合排列。使整个建筑不论是空间结构还是平、立面,都显得很统一。

2.4 圆形的运用

圆形的魅力在于它的统一、整体和灵动。将它用在平面、立面、空间结构以及小的室内装饰中,都能起到其他几何元素所不能替代的效果,它使空间、建筑更加的灵活、自由,富有强烈地流线感。

贝聿铭对圆形元素的运用不总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其他几何元素组合在一起的。同时,圆形在东方是美满以及和平的象征,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一直提倡“天人合一”、“天圆地方”。因此,在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中,就有很多半封闭式的圆形隔断,不仅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同时还将中国传统的园林造景手法中的“框景”,依托于圆形这种几何元素进行表达。3贝聿铭与王蓄健筑作品中几何元素的组合方式

通过分析王澍与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可以总结以下几种常用的几何元素的组合方式。

3.1 相切或相交

在贝聿铭许多作品中,三角形几何元素无疑是运用得最多的,但它的作品中很多三角形并不是独立构成的,经常会和其他几何形体相结合或者是组合成其他几何形体的形式。因此,贝聿铭经常会将建筑的基础几何形式,像长方形、方形、矩形等六面几何形体,通过相切或相交的方法从而得出三角形。例如:它可以是通过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相切而形成的;也可以是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3.2 反复

“反复”指单一几何元素在空间中,以一个基本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贝聿铭的建筑几何形体一般都是一种几何形体的反复组合,或者是多种几何形体的组合。在建筑设计中,三角形基本是用作母题几何元素在他的作品中进行反复运用的。王澍的作品也一樣经常运用到反复的手法,在他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中,大部分建筑的立面都是采用反复的手法,将建筑立面的窗户设计成不同大小的矩形,且反复排列组合。

3.3 叠加

在反复的处理某个单一的几何元素的基础上,将其与相同或不同的几何元素叠合在一个基本图形上的过程和方法。在贝聿铭和王澍建筑作品中,建筑的几何元素就有呈现出一种叠加的状态。像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外观就是通过大大小小的三角形与矩形、平行四边形、八边形等几何元素叠加所形成的,所以它没有具体的几何外观,既不能说它是正方形也不能看作是圆形,而是不同几何元素所叠加出的一种建筑外观。

4 结语

本文从贝聿铭和王澍建筑作品中的几何形体、建筑立面及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分析了几何元素组合排列以及运用的方法。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建筑除了满足功能需要,简洁的几何造型也要与建筑所在的环境紧密结合,相互作用,将现代主义几何形态加入地域的环境、文化的寓意中,实现建筑几何形体与环境的自然融合。

参考文献

[1]程大锦.刃绮与:形式、空间和秩序[M].中国;蓬绮气工业出版社,2008.

[2](美)迈克尔·坎内尔.贝律铭传[M].中国文学传版设,1997.

[3]鲁道夫·阿恩海夕母.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书脍科学出版书,1984.

[4]黄建敏主编.阅读贝律铭[M].计划出版社,1997.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6]王澍.造房子[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王澍贝聿铭建筑设计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狂妄与谦恭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狂妄与谦恭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贝聿铭: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的长寿经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