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开,我想一个人静静

2019-06-11

家教世界·V家长 2019年1期
关键词:个人空间静静角落

这周一,小D从幼儿园回来,我兴高采烈地邀请她和我一起看一本新买的绘本。小D对我说,“不要”,然后自己跑到了游戏垫的一角什么都没干,就在那里坐着。于是,我就坐在她旁边陪她一会,看她过了好久也没说话。我就关切地问,“你怎么了,和妈妈说说?”小D没立刻回答,过了半饷才和我说,“妈妈,我想一个人待一会”。

当时我愣是原地呆了一分钟,这是第一次女儿这么和我说话。以前都是“妈妈, 妈妈,妈妈”黏着我的啊。我仿佛都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于是,我灰溜溜地离开了,虽然离开还时不时张望一下,心里直犯嘀咕,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

过了大概十多分钟,小D又神采飞扬地过来找我,“妈妈,我想玩积木可以吗?” 然后又进入了话痨模式,“妈妈,等你忙完这个,和我一起玩吧”;“妈妈,你看,我准备搭一个屋子给北极熊过冬”;“妈妈,妈妈……”

第二天我需要去小D幼儿园当志愿者,正好遇到了她的老师,就聊起了昨天发生的这个反常现象。我和老师说,“小D昨天在幼儿园有发生什么吗?她回家后有一段时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由于我措辞的原因,老师自然很重视我的询问,详细了解了前因后果后,老师笑了。

她和我分享了最近在班级里进行的一个主题,“温馨的角落”。

幼儿园一直很重视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不仅如此,还会一直让孩子明白,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没有好坏。孩子们都被鼓励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老师会引导他们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

这个“温馨角落”的点子源于最近一次两个孩子之间的“友谊决裂”,一个孩子因为太生气而无法释怀,对着老师和其他同学大声喊,“我不想待在她待着的地方”。全然接纳孩子情绪策略之一就是当一个孩子正在经历激烈情绪时,不要教育,不要讲道理,而是先提供一个方式给予情绪出口。

于是,有个老师就把这个女孩带到了教室的一个角落,给了她一个她最喜欢的毛绒玩具,告诉她,“你很生气,仿佛觉得全世界都不能理解你,你想一个人静静。这非常正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你在这里呆一会,没人打扰你,等你准备好了,你再出来,我在外面等着你”。

没想到,后来这个角落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几乎每天都会有孩子进去一个人静静,有的是玩具没玩好沮丧了,有的是发生冲突生气伤心了,有的纯粹就是觉得玩累了想歇歇。老师们发现后特别欣喜,这说明这群3、4岁的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开始萌芽。于是就索性将这个角落正规化,带着孩子们一起布置了一下,并且取名叫“温馨的角落”。

那天出于好奇,我还特地趁着孩子们户外活动时间去拍了一下这个角落。

不知道你看完什么感觉,我当时听完好感动。不仅仅是欣喜于孩子们可以认识情绪,学习情绪调节。更多的是,我看到了老师们对于“个人空间”的尊重。

“个人空间”這个概念在我从小到大和妈妈的互动中似乎是没有的。她不需要敲门,随时随地可以进入我的屋子。我的日记本她总是偷偷打开看,高中时和同学通电话,屋子那头的母亲一定会悄悄拿起另外一个电话听着。

后来大学住宿了,每周回家即使再累,进家门之前我一定会提醒自己强打精神,因为我如果表现出一点点倦意,我妈妈会盯着我问好久。为了让这样的对话尽早结束,我一定先要表现出兴高采烈,主动汇报。

我曾经一度特别想离开家,就是觉得妈妈对我的这些爱让我喘不过气来。我知道她爱我,她关心我,她想了解我的一切,但是就是有那些时刻,我不想说,或者我还没准备好说。可是,妈妈不管,如果我告诉她,我不想说,她马上就会回复我,养你白养了,就知道顶撞我。

我的妈妈始终不知道,当时我最想要的是,给我一些空间,等我想说的时候,她永远在那里,这样就足够了。

现在想想,小D这么对我,我的那颗碎了一地的“玻璃心”其实和当年的妈妈一样啊。虽然一直明白女儿独立于我,但可能潜意识里还是会觉得,“我的女儿是我的,她不开心我需要帮她分担、帮她排忧,她无法自己解决。”

现在回头来看小D的表现,我其实是该开心的,这说明了她不仅仅对自己情绪有觉察,而且她开始学会如何自我调节,这就是独立的第一步。

亲子关系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这句话每个父母都在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知行合一。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孩子有没有要求我们帮忙呢?我们有没有打着爱的名义随意侵占了孩子的空间呢?

多少父母曾经好心办坏事,就是因为那样浓得化不开的爱的背后,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是让孩子觉得窒息的控制。这样的界限感、分寸感是我们每个父母都需要建立起来的,我3岁半的女儿已经告诉我了。

猜你喜欢

个人空间静静角落
荣梓杉 穿越隐秘角落 走向浩瀚太空
被遗忘的角落
让每一口空气都变得清甜无比
随身携带的避风港:个人空间
醒着
请远离我的个人空间!
角落
冰与火的运动——冰球
基于高职学生个人空间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
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