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价值

2019-06-11周光迅杨梦芸

治理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中国智慧生态治理

周光迅 杨梦芸

摘要:随着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张,资本内在逻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在全球范围显现出来,许多国家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诸多抗拒性反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破狭隘的国家和地区生态利益,倡导全人类一起共建生态命运共同体,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生态环境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思路,为建立新的世界经济发展和生态格局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树立了中国榜样,也为创立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治理;中国智慧;生态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X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9)01-0005-007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用减排数字诠释了中国的努力与决心。“同2013年相比,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下降22.7%,曾经深入‘霾伏的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更是下降了39.6%。2016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前一年下降6.6%,远超出当初计划下降3.9%的目标,保持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和势头。如今山更绿了,全国完成造林5.0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水更清了,相比2012年,2017年全国地表水好于三类水质所占比例提高了6.3个百分点,劣五类水体比例下降4.1个百分点。”②

毋庸置疑,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日新月异。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危机依旧是一个危及整个人类的全球性问题。面对目前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世界生态问题,囿于传统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中心的狭隘视角,只会使生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唯有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着眼于全球生态的共同治理,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宏阔视野,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历史担当,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也越来越彰显出共建地球美好家园的世界价值。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球背景

在全球范围内,相当长时期以来,人类沉醉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使得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问题在全球蔓延。西方哲学家雅克·莫诺指出:“在宇宙冷冰冰的无限空间中,任何地方都没有规定出人类的命运和义务。王国在上,地狱在下,人类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法]雅克·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5页。人类唯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预测,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将平均增温0.3-4.8℃;全球大气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将上升到过去80万年来最高水平。2008年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年中,由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生态系统已岌岌可危。目前,世界范围内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污染、土地沙漠化、有毒化学品污染和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等。“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陆地和海洋100多万个观察记录证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增加了0.5℃。据测算,到2030年将上升2.08℃。目前,森林正以1100万公顷/年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沙漠化的直接威胁,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全球有8亿人生活在空气重度污染的城市中,江河湖海的污染日趋严重,淡水匮乏使12亿人口生活在缺水城市。”许尔君、袁凤香:《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实路径》,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由此可见,生态危机正愈演愈烈,已直接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二)资本的本性是产生生态危机的内在根源

资本的天性和内在逻辑是无限地追逐利润和积累财富。“經济理性”追求在交换中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只有通过大量的生产、消费和交换,才能获得资本的增值,因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一种必须持续扩张的制度。为寻求原材料来源、廉价劳动力和新的市场,资本主义势必要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而地球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资本主义的扩张最终必然会面临自然资源的限制,从理论上看,人类不断干预自然的活动是应该克制的,这意味着资本的无序扩张和地球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之间必然会发生矛盾冲突。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直盛行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狭隘的人类利益为所有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使自然成了人类无限索取的对象。历史证明,在人类沉溺于依靠先进技术肆无忌惮地控制、利用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报复人类。美国生态作家爱德华·艾比察觉到人类发展的潜在危机后曾疾呼,为增长而发展是癌细胞的疯狂裂变与扩散。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无止境地追求利润,其结果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此,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詹姆斯·奥康纳把它归纳为“双重危机”: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摆脱追逐利益的本性和对资本的贪婪,在巨额利益的驱使下,资本主义采取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率等方式完成利润的有效增长,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会增加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对资源的无限开采最终会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危机的出现反过来提升生产成本,进而导致经济危机。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也认为:“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体系中心和外围国家之间整体不平等的趋势仍在增加,加之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不平等,必然导致生态恶化加重。”John Bellamy Foster.The Ecological Revolution:Making Peace With the Planet.New York:Monthly Press,2009:269.因此,资本主义物质积累的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破坏力度不断增加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矛盾。马尔库塞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人们要想从根本上克服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必须随时随地同现存制度所造成的这种物质上的污染做斗争,这正像必须同这一制度所造成的精神污染做斗争一样。使生态学达到在资本主义结构内再也不能容纳的地步,就意味着开始超出在资本主义结构内的发展。”[美]H.马尔库塞等:《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9页。把自然界当做解放的领域,将自然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受伤害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还自然以本来的面目,让自然界“自然而然”地进化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在自然领域的逻辑延伸。

(三)当代资本主义大国所谓生态保护的虚伪性

随着人类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球各国的关注焦点,国际社会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打破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僵局和困境。自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世界各国在环保问题上开展了多方位的国际合作,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核心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和使命。然而,个别资本主义大国对国际协议的态度反复无常,使全球生态治理面临严重挫折,也使其所谓保护生态的虚伪性暴露无遗。

2001年3月,美国总统小布什上台后,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义务”为由,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这一度使《京都议定书》的执行进程陷入僵局。16年后,美国政府又上演了与当年极其相似的一幕: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并将终止履行《巴黎协定》的所有条款。特朗普政府在对待气候问题上的态度遭到国际社会广泛批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17年6月1日通过发言人發表声明表示,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是一件令人极其失望的事。显而易见,美国政府两次相似的举动并非偶然,一方面是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只注重维护自身利益,缺乏全球整体意识;另一方面也充分凸现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弊端,美国政府由于政党执政更迭,互相恶斗,其政策往往不具有连续性和一惯性,导致了美国政府对全球环境不负责任的行为频繁发生。

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大国只顾本国生态利益而无力倡导切实可行的全球生态行动,在所谓的生态保护上明显具有虚伪性和狭隘性,他们在面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相互推诿和生态国际承诺的反复性,恰恰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根本无法破解全球生态难题。中国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的进程,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生态环治理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球视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球视野的形成是一个渐次发展的过程,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拓展的,从河北正定的“生态立县”、福建宁德的生态“山海经”到浙江主政时的建设“生态浙江”,从“建设美丽中国”到“共建地球美好家园”,日益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领导人的生态情怀。

(一)把握和顺应生态文明发展的世界趋势

18世纪中叶起,西方国家主导了三次工业革命,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工业文明在为人类社会创造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为发端,从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文件,到2008年的“绿色经济倡议”、2011年的《迈向绿色增长》和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宣言《我们希望的未来》,人类面对当今全球资源和环境的挑战,在自身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清晰。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态安全问题都不会孤立存在,生态环境问题总是与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必然受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生态环境治理的视角不能仅停留在单一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上,而应放在全世界的时空坐标中,因为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现实背景下,单独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立足于全球视野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才是根本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必由之路和创新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直面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趋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时代大势的变动,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和未来选择,反映了世界整体态势和各种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使得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6年3月11日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著名论断,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二)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物质积累的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破坏力度不断增加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各种资源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二十世纪末,发达国家率先享受到了工业化带来的丰厚福利,但也最先遭遇工业化污染之痛。“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随后2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1956年、1957年、1962年又连续发生12次严重烟雾事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8页。震惊全球的日本水俣病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等都以惨痛教训警示世人: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保障人类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论原则。只有真正将以人为本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生态利益。以人为本的生态原则一方面确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与人关系中的公正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人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共生共存、共同发展。人应该对自然抱有一种尊重、感恩的心,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的价值,不强加给自然以人的意愿或规则,并感恩自然给予人类充足的物质资料。只有在尊重、感恩情怀下的以人为本才具备其核心内核。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享有平等的拥有自然资源的权利,并承担着共同的义务共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共同守护地球的生态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公正性强调的正是每一个主体都有着对应的权利和义务,不能为了维护某种利益而剥削其他主体的权利,更不能以少数个体的利益为中心,每个权利主体都是平等的,这是公正的人与人关系中的集中体现。

以毁坏环境作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终究无法让人类持续获利,坚定以人为本的立场,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世界发展潮流才是当今各国应该遵循的发展之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习近平总书记以此提出重要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结合,将绿水青山的自然主义和金山银山的人道主义完全融合,让绿水青山不断产出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又不断支撑绿水青山,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和谐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积极推动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注重节约资源能源,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是从传统工业化老路的教训中作出的深刻的经验总结,为构筑全球生态安全提供了科学思路。

(三)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具有自身特点的同时,也与别的民族和国家相互联系,构成整体的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决定了人类发展道路进程中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所作的讲话中指出,实现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和治理的双赢,必须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形成全球生态治理的团结合力。“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巴黎大会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5年11月30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不同国家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应当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形成法治、公平、正义的国际规则。“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应对能力都不同,共同但又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该得到遵守。”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5年11月30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习近平总书记以恢弘的全球视野,以构建美丽中国为纽带,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园,同一个梦想”的全球生态理想,对于构建地球美好家园具有重要价值。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全球生态治理、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变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理念,阐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主张,形成了兼具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与世界价值的全球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建立世界新的生态格局提供了中国方案,充分展现了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变革的中国智慧,而且还突破了狭隘的国家和地区生态利益,对于全球解决生态危机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充分彰显了其全球价值。

(一)发展和创新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两个和解”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观点。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首次提出了“两个和解”命题:“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3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吸纳了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并把它与共产主义的理想诉求结合起来,认为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从大唯物史观的视野出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考察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历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也考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历程,科学地预见了人类文明的最终走向,即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自身的和解,也就是“生态文明时代”。从一定意义上说,共产主义就是生态文明高度成熟的社会。人类文明无论发展到哪一阶段,都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经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基础都来源于自然界,而自然界物质不是无限的,人类的疯狂攫取和毫无节制的消耗必将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以前我们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时,往往片面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摆到了应有位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等一系列著名论断正是“人与自然和解”理论的当代阐释与发展,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与时俱进。如果说在工业化早中期阶段比较突出的是解决人与人利益互相冲突的矛盾,那么在工业化后期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显得紧迫。“生态兴则文明兴”科学地解释了生态与文明兴衰的关系,强调了生态对人类文明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解的大唯物史观思想。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良好的生态日益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要前提,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如今全球性的“资本共同体”,究其本质仍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欠下了发展中国家巨额的生态债务,如今为了本国私利,又推行生态霸权主義,妄图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发展权,这是资本主义大国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唯利是图本性的典型体现。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则是在全球生态治理中,主张各国承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共同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使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为探索一条人类文明理性发展、世界各国共享共赢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思路。

在全球生态治理领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对生态霸权主义的批判性回应和全球生态治理格局的重塑,而且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解读。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应该而且必须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正如刘同舫教授所说:“历史唯物主义不是超历史的‘历史哲学理论,也不是传统教科书所阐述的‘普遍原理体系,而是在批判人类社会实践中不断建构发展的理论体系。”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对“两个和解”命题的当代诠释和创新。

(二)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提供新思路

在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各国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不存在普适性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强调国内环境安全、当前生活环境的稳定性、后代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强调“发展性”,更着眼于在发展与环境、民族与全球之间寻求协调性与一致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如何根据自己的现实问题、文化传统和社会体制,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处理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提高本国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借鉴意义。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穷的现状,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形成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仍处于解决温饱问题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贫困与环境恶化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既是因果性的,又是同时性的。“一个以贫穷为特点的世界将永远摆脱不了生态的和其他的灾难。”余源培:《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是难以割舍也无法决裂的目标,但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浪费,进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其比喻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并不仅仅是矛盾的关系,更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发展“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为此,我们既要 GDP,又要 绿色 GDP”。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7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一个核心点,即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既存在矛盾,又可以统一,要树立正确生态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转变过去拿“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念,走绿色发展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对于经济增长的片面迷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是全球范围内一项紧迫的时代课题。

(三)为建立新的世界经济发展和生态格局提供中国方案

世界经济发展和生态格局的合理调整应该明确方向定位,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内核,以合作共赢为理念,以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为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全球生态大背景,提出了独具慧眼的观点,不仅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建立新的世界经济发展和生态格局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坚持辩证与系统的思维,要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中国既是这一方案的倡议者,也是这一方案的践行者。中国将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付诸全社会多方力量的实践,从而达到生态治理效果,同时打造一系列示范乡镇、示范县城、示范市区,向全国乃至全球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普及全国的湖州安吉县、杭州桐庐县、洛阳新安县等多个县市,以“生态立县”引领绿色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方案。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渐从传统粗放型向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在2010年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从前三十年年均10%以上放缓至2017年的6.9%。参见《统计局:2017年GDP同比增长6.9%》,http://jjckb.xinhuanet.com/2018-01/18/c_136905400.htm。十九大报告中不再强调发展速度,却更加突出体现了对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以及活力等方面的要求,充分表明了我国的战略导向。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举全国之力打响生态保卫战,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转型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生动的中国方案。

(四)为全球环境治理树立了中国榜样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进步。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曾表示,中国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发生接近完美的转变,也采取了许多切实的行动,生态文明中国模式应该向世界推广。“行胜于言,我们看到中国包括北京在内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中国的经验可以极大地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可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跳出先污染再治理的怪圈,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障强劲、可持续的增长。”参见《联合国副秘书长索尔海姆:生态文明中国模式应向世界推广》,https://mp.weixin.qq.com/s/ZvNV9p-V8f7p21Lu3O8w9A。

不仅如此,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18年9月,中国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浙江的这项工程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显著,将昔日污染严重的黑臭河流改造得潺潺流水清可见底,赢得了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2017年12月,联合国环境大会庄重地向塞罕坝这一抹“中国绿”致敬,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中国人在这片曾经林木稀疏、风沙肆虐、至今高寒干旱的冷僻高岭上,建起了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在“钉钉子”般的坚守和努力下,三代塞罕坝人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使得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过去55年里,塞罕坝书写了中国北方的生态“奇迹岭”。从“荒丘”到“中国绿”的塞罕坝,从“牛奶河”到“清水河”的浙江省浦江县,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浙江安吉县,都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结过去五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时指出,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共产党执政的连续性、穩定性特征,避免西方国家多党政治、多元权力制度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弊病,在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解的进程中,为全球生态治理树立了中国榜样。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正日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坚信,社会主义中国必将日益走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舞台中心。

(责任编辑:王 宁)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中国智慧生态治理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当代全球视野中的国学继承与创新
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