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了病膏联合红外线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疗效观察

2019-06-11魏有刚魏光成周长萍储美清张进科冯莉芳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癌性红外线疼痛

魏有刚,魏光成,周长萍,储美清,张进科,冯莉芳

(1.马鞍山市中医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00)

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452.69/10万[1],60%~80%的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由于肿瘤侵犯脏器、组织和神经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癌性疼痛[2]。疼痛不但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且对患者身心还可产生极大的消耗,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临床控制癌痛的药物已有很大发展,但仍有部分肿瘤患者的癌痛不能有效控制。近年来,中药外敷作为主要的中医外治方法,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于疼痛的治疗。笔者在发挥中药了病膏外敷穴位特色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红外线穴位照射以增强外敷药物疗效,控制癌痛和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制定的肿瘤标准[3],经过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确诊恶性肿瘤,且伴有肿瘤侵犯脏器、组织、神经而引起的疼痛。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UICC肿瘤诊断标准;②WHO关于疼痛的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4-5]评分为4~10分;③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量表[6]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大于6个月;④本人及家属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肝、肺、肾等器质性病变;②精神、认知沟通障碍者;③阿片类药物过敏者;④既往有放射治疗、手术、射频治疗、介入化疗等治疗者;⑤依从性差,拒不服药或不能按照时间治疗者。

1.4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马鞍山市中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结合信封法按1∶1平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30例中,肺腺癌患者胸壁转移5例,肺癌骨转移9例,乳癌转移1例,肝癌6例,胃癌2例,前列腺癌骨转移1例,肾癌1例,肠癌2例,舌癌1例,卵巢癌腹壁转移1例,宫颈癌1例。观察组30例中,肺腺癌患者胸壁转移6例,肺癌骨转移8例,乳癌转移2例,肝癌4例,胃癌2例,前列腺癌骨转移2例,肠癌3例,舌癌1例,卵巢癌腹壁转移1例,宫颈癌1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7~84岁,平均年龄(59.67±13.19)岁;病程0.5~43个月,平均病程(15.68±11.77)个月。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9~83岁,平均年龄(60.00±12.26)岁;病程1~40个月,平均病程(15.48±11.06)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肿瘤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χ2=0.067,P=0.795;年龄:t=-1.01,P=0.920;病程:Z=0.000,P=1.000;肿瘤类型:精确概率法检验,χ2=3.491,P=0.998),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按照“三阶梯止痛原则”,常规予以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施康定,北京萌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为J20110016,每片10 mg),NRS评分为4~6分者,初次剂量10 mg,NRS评分为7~10分者,初次剂量20 mg,每12 h口服1次。1 h进行NRS测定,NRS评分为4~6分者,按原剂量10 mg服用,NRS评分为7~10分者,在初次剂量基础上增加50%~100%。1 h后再次进行NRS测定,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到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剂量达稳态。7 d为1个疗程。

2.1.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了病膏外敷联合红外线治疗。了病膏由延胡索、川楝子、川芎、乳香、没药、三七、蒲公英、黄柏、生大黄、姜黄、白芷、黄连、南星、陈皮、苍术、生甘草等组成,经现代工艺制备而成膏药,用时将膏药外贴于痛点阿是穴,12 h更换1次。同时,将红外线仪(重庆中芝医用仪器有限公司,批号 151226F)直接照射膏药外敷处上方,距离20 cm,每次照射20 min,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癌性疼痛评价 采用NRS进行评分。0分:无疼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

2.2.2 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KPS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KPS评分依据患者能否正常活动、病情、生活自理程度,将患者的健康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0分:正常,无症状和体征;90分:能进行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和体征;80分: 勉强可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或体征;70分: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工作;60分:生活能大部分自理,但偶尔需要别人帮助;50分:常需人照料;40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别照顾;0分:死亡。

2.2.3 疼痛缓解率比较 无任何疼痛为完全缓解;疼痛较治疗前缓解,睡眠不受影响,能维持日常活动,为部分缓解。疼痛缓解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每组总例数×100%。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NRS评分、KPS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5、7 d后NR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KPS评分仅观察组治疗7 d后显著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NRS评分与同组前一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仅观察组治疗7 d后较治疗3、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5、7 d后,观察组N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评分和KPS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治疗3 d后比较,bP<0.05;与治疗5 d后比较,c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15例,疼痛缓解率为76.67%。对照组疼痛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0例,疼痛缓解率为50.0%。两组疼痛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3,P=0.032)。

4 讨论

“三阶梯止痛”疗法的提出,在缓解肿瘤患者癌性疼痛方面,确实起到较好的临床疗效。通常对于中重度的癌性疼痛,多采用口服阿片类药物。但随着病情进展和疼痛程度加重,常规的使用剂量难以奏效,往往需要增加药物使用剂量,此时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也愈发凸显[7]。如何增加止痛疗效,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又不增加不良反应,这是目前临床医师非常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发挥传统中医外治止痛的特点,并借鉴红外线可以促进局部药物充分吸收的优势,采用了病膏联合红外线治疗恶性肿瘤癌性疼痛。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了病膏联合红外线治疗能明显缓解恶性肿瘤的疼痛,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证实中医外治止痛的确切疗效和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优势。

癌性疼痛属中医“痛证”范畴,称为“癌瘤痛”,是指瘤毒侵犯经络或瘤块阻滞经络而致机体某部位的疼痛。了病膏主要组成药物有延胡索、川楝子、川芎、乳香、没药、三七、蒲公英、黄柏、生大黄、姜黄、白芷、黄连、南星、陈皮、苍术、生甘草等。其中延胡索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妙品,尤以止痛之功效而著称于世;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祛风止痛;乳香、没药以活血散瘀为要,二药参合,气血兼顾,相须为用,取效尤捷,共奏宣通脏腑、流通经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敛疮生肌之功;三七不仅有止血、散瘀、定痛功效,而且还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8];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之功;黄柏有清热解毒疗疮之功;大黄有逐瘀通经之效;姜黄有行气破瘀通经止痛之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止痛、行气止痛、破血散结止痛之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皮肤腠理与五脏六腑相贯通,药物可以通过体表、腠理到达脏腑,起到调整机体抗病祛邪的作用。这与现代医学关于药物易通过薄层皮肤渗入皮下、进入血液而发挥药物作用的认识一致。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痛处,因而对癌痛可快速见效,且止痛时间长,疗效确切。这些在既往临床观察[9-10]中,也得到了证实。中药外敷还能减少肝脏对其有效成分的灭活,通过皮肤吸收能有效地保留药物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其药理作用[11-12]。

采用红外线照射痛处和外敷药物部位,不仅可以消除局部水肿、炎症,减轻疼痛,而且还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促进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增效作用,因此临床也显示了更好的疗效,不仅疼痛缓解率高,而且有助于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身心健康。但由于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了病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不明显,尚需进一步观察。

猜你喜欢

癌性红外线疼痛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疼痛不简单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红外线控制自动水龙头的设计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