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沿边地区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的阻碍及策略分析

2019-06-10潘秀珍周济南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精准脱贫持续性效果

潘秀珍 周济南

【摘 要】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是时间和质量双重维度的应然判断,自脱贫攻坚战提出以来,脱贫工作更加注重内源式脱贫与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有机结合。当前广西沿边地区精准脱贫效果受到内生脱贫动力不足、长效的减贫体系欠缺、脱贫依赖性强且方式单一、自我抗贫能力弱等因素影响,阻碍了精准脱贫效果可持续性。因此,从注重扶贫与扶智的结合、建立整体推进的脱贫效果长效机制、吸纳多元主体参与的扶贫模式、厚植特色产业发展土壤等方面着手,是消弭广西沿边地区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阻碍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1-0148-009

一、问题的提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广西的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从贫困人口的地理位置分布来看,贫困人口大都处于条件限制较多且局域连片的地区,贫困类型呈现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叠加的特征。广西沿边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原生态古村落还处于深度贫困之中,贫困问题与历史条件、资源禀赋、区域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内源式脱贫条件欠缺,造成了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加大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难度和强度。据广西扶贫办统计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广西沿边地区共有贫困人口25.57万人,贫困户15.07万户,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区贫困地区。伴随着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从注重帮扶方式及过程向注重帮扶效果与质量的转变,精准脱贫的目标意识和方向更加明确。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保持的良好与否对精准脱贫工作至关重要,为此,增强广西沿边地区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建立健全动态贫困监测及返贫体系建设是当前脱贫工作的重要议题。不同学者对沿边地区或者边境地区的扶贫研究也有所差异。张秀艳详细的分析了贫困的内涵,例如精神贫困、能力贫困、生态贫困、文化贫困等,并结合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充分发挥政府职责,落实政策引导,进而实现减少、减缓和消除贫困的建议;李艳琼提出了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应从加大产业投入、充足发展资金、完善监督机制等多个方面落实脱贫;刘永富结合“十三五”的发展规划,阐述了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在经济发展、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整体形势,明确了“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指导思想、脱贫目标等。本文在文献分析和相关脱贫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广西沿边地区当前取得的脱贫效果进行分析,找出广西沿边地区脱贫效果持续性的现实阻碍,提出消弭脱贫效果持续性阻碍的相关策略。

二、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的阐释及应然性

(一) 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

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是通过资源输入,采取精准帮扶措施,让贫困群众能够在自我能力发展达到脱贫并且保持脱贫效果维持在一定水平的一种状态。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是从时间维度与质量维度来分析精准脱贫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指标。从时间维度来看,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强调脱贫不是短暂性或者临时性脱贫,是通过精准扶贫的靶向帮扶使贫困群众能够彻底在现行脱贫标准下实现永久性脱贫。从质量维度来看,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也更加强调结果和目标及质量意识。

(二)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的应然性

精準脱贫效果持续性不仅是精准脱贫的核心要求,也是解决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要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特别是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实现“真脱贫、脱真贫”。要认识到精准脱贫不能“捡到篮子的都是菜”,必须要切合实际的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实现脱贫致富才是精准脱贫的首要任务。深度贫困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基本属于“老少边穷”,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相对薄弱,社会发展较弱,致贫原因复杂导致扶贫开发难度大,激发内生性脱贫与给予式帮扶相结合是其脱贫的关键。在脱贫攻坚中,如果只注重扶贫过程或者任务的完成,贫困群体的内生性脱贫以及自我抗贫脱贫能力没有等到提升,那么精准脱贫效果是短暂性的,扶贫工作也会陷入“扶贫—脱贫—返贫”的周期性循环怪圈。毋庸置疑,精准脱贫效果的持续性强调永久脱贫,贫困群众能够根据自我条件,因地制宜的实现自我脱贫并且走向富裕。

三、广西沿边地区精准脱贫的基本情况及成效分析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广西坚持差异化、精细化、“滴灌式”帮扶的原则,根据资源禀赋、发展条件、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差异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创新了做法,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攻坚成效。

(一)广西沿边地区精准脱贫的基本情况

1.贫困人口区域分布集中连片

自“八七”扶贫攻坚时期开始,广西就是我国的扶贫重点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广西贫困地区面积大,且有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且一些先进的生产设施不能够被顺利的引入,进而导致了贫困和特困区面积较大,脱贫致富也比其他地区更为困难。

从表1可以看出当前广西沿边地区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广西沿边区域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再加上历史欠账太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信息流通度不高,对外市场交换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同其他区相比沿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脱贫形式复杂、脱贫任务艰巨,脱贫与持久脱贫问题依然突出。

2.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交织叠加

从广西沿边地区的贫困家庭构成上来看,绝大多数的贫困家庭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多为务农、打工,经济收入较为薄弱,同时沿边地区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家庭中过度依赖青壮年劳动力,导致家庭经济基础差和特困家庭规模较大。生产力水平滞后、传统思想限制、文化素质低等多重致贫因素相互交织叠加,贫困状态由静止向动态转变、贫困时间性由短期性贫困向中长期贫困转变,直接限制了广西沿边地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与此同时,广西沿边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比较集中,且不同民族聚居呈现部落、村庄式的分散分布,脱贫成本持续上升,贫困程度较深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逐步成为脱贫攻坚难点,限制了广西沿边地区的脱贫进度。

3.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直是我国扶贫的重点省区,多年的扶贫开发和东西部协作扶贫,广西部分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得到质的提升,人均收入稳步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但是与广西全区乃至全国的经济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柱状统计结果来看,无论是广西全区、重点县还是贫困村都与全国的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贫困村的农民收入、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为脱贫攻坚工作加大了难度,缓解和提高广西沿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成为脱贫的关键。

(二) 广西沿边地区精准脱贫的主要成效

1.贫困群众数量逐步减少

为确保广西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1+20”脱贫攻坚系列文件。文件涵盖了大数据平台建设、交通、水利、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特色种养、工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培训就业创业、卫生帮扶、科技文化扶贫、最低生活保障、小额信贷、资产收益扶贫、“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精准脱贫摘帽等方面内容,为全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制度保障,经过多年发展,贫困群众规模不断减少,综合贫困发生率也在不断下降。

通过表2、图2对近年来广西沿边地区贫困人口数量以及贫困发生率的统计情况来看,每年实现脱贫的人口数量较大,其中2016年全年实现脱贫人口112.0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9%,且减贫速度为25%,位居全国第二。2017年广西的贫困发生率降低到5.7%,且贫困人口规模已经从2012年的950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341万人,这也充分说明广西的脱贫效果逐渐凸显,基本控制了贫困发生,也为更好地进行精准扶贫、落实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保障。

2.特色产业扶贫初具成效

产业扶贫是贫困县、贫困村摘帽的重点。对于沿边地区来说,广西扶贫办及相关部门紧密结合沿边地区的特殊性践行精准扶贫,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其中2016年广西贫困区的产业覆盖率为69.24%,2017年产业覆盖率达到80%。广西百色市大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田阳县的芒果产业、平果县的火龙果产业和林下养鸡、西林县的砂糖橘产业、德保县的脐橙产业、凌云县的茶叶以及靖西市、那坡县、隆林县、凌云县等的桑蚕产业等扶贫产业发展,并已经形成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品牌。

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广西沿边地区基础设施差的问题由来已久。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中,广西对贫困地区和特困区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重点进行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道路、饮水、卫生、通讯等等。

以百色市为例,利用地方新增债券、政策性金融贷款、上级专项资金、市财政配套资金等资金投入,全力克服建设里程多、资金短缺、各县施工队伍不足等困难。2017年百色市共硬化道路864条2496.77公里,累计投入91514.8万元;通过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行动,共完成4829户稳固住房建设工作,累计投入8579.5万元;投入18470万元用于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电力保障建设等项目,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累计投入资金5308万元,使百色市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广西沿边地区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的阻碍

从广西脱贫效果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但确保当前沿边地区脱贫效果的持续性仍有一些阻碍。针对当前贫困程度较深的广西沿边地区,课题组对靖西市GL乡的S村、Z村、W村及Y村等4个行政村的200个贫困户进行入户调查发现: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强、长效的减贫体系欠缺、脱贫依赖性强且方式单一及自我抗贫能力弱已经成为广西沿边地区脱贫效果持续性的阻碍因素,严重制约了扶贫脱贫效果的发挥。

(一)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对靖西市GL乡的S村、Z村、W村及Y村等4个行政村200个贫困户走访调查发现,无学历的人数是6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1.79%,小学文化程度的有7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0%,初中文化程度有3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0%,文化程度在高中或中的人数为1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人8.21%。从文化程度占比分析可以看出,广西沿边地区贫困户群体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学历或无学历,文化程度偏低,传统的思想意识较强,自主脱贫意识不够,常存在贫困户的生存法则与国家政府的发展逻辑发生碰撞与矛盾,“逼民致富”、参与不足等问题也就层出不穷。民众对扶贫认识受到其非理性及主观意识的影响,扶志及扶智任务艰巨,“等靠要”思想依然在蔓延,贫困户持续性获取经济收入能力不强。从入户调研的群体文化程度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程度低和传统小农思想束缚了民众主动脱贫及自我发展的能力,贫困户脱贫之“志”意识较弱,脱贫后的生活维持较为困难。

(二)长效的减贫体系欠缺

广西沿边地区在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对精准识别—精准确认—信息公布—帮扶措施到位等流程进行有效规范,但是对于贫困户在宣告脱贫之后,因防御重大疾病及突发事故的措施缺乏,反贫困预防措施及体系有待完善。广西沿边地区与全区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更多的是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贫困的深度及贫困原因叠加交织,根据滇黔桂贫困片区的靖西市建档立卡数据显示,在全市125886名贫困对象中,缺发展资金致贫49459人,占39.1%;因病、因残致贫19564人,占15.3%;缺生产技术致贫17038人,占13.1%;因学致贫14125人,占9.9%;自身发展不足致贫10056人,占8.5%;缺勞动力致贫18419人,占8.3%;缺土地、缺水、交通落后等其他致贫6630人,占5%。面对这样的特困地区和贫困群体,有限的扶贫资源往往不能够满足脱贫需求,因此就会存在一些贫困地区无法得到扶贫援助,减贫体系不完善直接产生“脱贫盲区”,进而影响整体脱贫效果的持续性,如建档立卡制度,能够纳入建档立卡的可以享受扶贫援助,而未纳入的则继续贫困。再者,广西沿边贫困地区多为原生态村落,生态环境脆弱,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特别是发展扶贫产业,无形中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从理论上来说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而影响脱贫效果的持续性。另外,民营产业、小微企业的发展对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增加收入会起到重要作用,但广西沿边地区的相应经济组织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1 ]

(三) 脱贫依赖性强且方式单一

广西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38%,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广西的贫困区域与少数民族聚居区高度重合,少数民族占贫困人口达85%;广西5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41个是少数民族人口超过30%的少数民族聚居区。[2 ]在广西沿边地区有国家级贫困县3个,滇黔桂贫困片区有5个而且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比高,民族贫困的群体性特征突出。许多传统的民族村落相对闭塞,社会发育程度滞后。受祖辈世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的影响,形成了以相对低物质供给为特征的经济社会文化生存性均衡,表现出很大程度的“现代性伦理” [3 ]。在对贫困户目前得到的帮扶措施调查中发现,资金帮扶占样本比例30.26%,政府兜底帮扶占比31.79%,而公益帮扶占比7.18%,文化帮扶占比1.03%。从此数据可以看出民众对政府帮扶的依赖性较强,得到公益组织及社会组织多形式的帮扶途径较少。

根据调研发现,在少数民族村落里,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贫困户大多数是村内留守老人、儿童或是身体有残疾、疾病等无劳动能力的人群,他们由于长时间接受政府补助,依赖政府、依靠政府、等待政府的帮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抑或求生法则并认为理所当然。然而,在广西沿边地区脱贫攻坚中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的效益呈现低值化趋势。首先,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广度及深度有待加强。虽然广西已经印发关于社会大扶贫格局构建的实施办法,但是由于社会组织发展脆弱,组织功能弱化,帮扶领域狭窄,扶贫信息阻塞等因素影响,致使社会组织扶贫还停留在“济贫”的层次上。在帮扶措施方面不够全面,也只是简单赠衣捐物。也有部分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是由于“政治任务”达成,使得扶贫变成了形式主义的扶贫,“拍照,留念,发个新闻稿”就相当于扶贫了,民众没有很大的获得感。其次,广西沿边地区民众对于社会组织帮扶的不认同。在广西沿边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由于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社会组织利用贴近民众的优势,在参与扶贫过程中通过文化宣传,脱贫技术,脱贫方法讲解等方面给予精神激励,让他们投入到农村生产中以增强自身脱贫能力。但是,社会组织在帮扶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合法的角色尴尬。民众心理认为政府才是合法的唯一的扶贫主体,民众参与度较低,无法达到原先预计的政策效果。

(四)自我抗贫能力较弱

广西沿边地区受到环境影响的因素比较突出,贫困户群众思想比较保守,导致贫困群众自我抗贫能力较弱。以靖西市为例,靖西地处滇黔桂贫困片区,山区、民族和边疆特色突出,大石山区石漠化严重,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人均耕地少,受边境战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靖西市有贫困村113个,贫困人口98102人,贫困发生率14.6%。其中,北部大石山区有贫困户21216户,贫困人口84917人,占贫困总人口67%;边境线0—20公里贫困户14630户59097人,占47%。无论是交通、产业、教育等方面都比较闭塞,导致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引入,或受到自然、地理的影响,不适宜工业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及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受阻,贫困户没有稳定经济来源以支持其抗贫。在产业扶贫实践中产业帮扶措施单一,实施措施采取“一刀切”,没有结合当地资源条件、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和农户意愿与能力的问题。通过对贫困户走访调查发现,只有16.92%的贫困人口对产业带动脱贫比较看好,其原因是在产业发展脱贫方面政府只给予部分补助,还需要贫困户承担投资成本,再加上贫困户的养蚕经验的相对缺乏,贫困户对于桑蚕产业发展带动脱贫工作不是很配合,对投资收益不是很看好。贫困户对政府通过产业帮扶不配合,导致贫困户没有稳定经济收入来源,自我抗贫能力较弱。

五、消弭广西沿边地区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阻碍的策略分析

为增强广西沿边地区脱贫效果的持续性,达到能脱贫、真脱贫的效果,必须要认识到扶贫的短板所在,通过自上而下单方输入向上下相结合、相促进的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及抗贫能力、完善返贫体系是广西沿边地区与全区、全国稳步同步脱贫的关键所在。

(一)构建扶贫+扶智+扶志机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脱贫内生动力是脱贫效果持续性的根本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度贫困地区农民消极无为的精神状态,其实质是陈旧落后的价值观念造成其内在精神的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 [4 ]。为此,构建扶贫+扶智+扶志机制,首先,需要建立扶贫+扶智+扶志的平台。如建立村级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通过采取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宣传农民增收典型,形成勤劳致富的良好脱贫氛围;对于脱贫户通过颁发光荣证等精神激励,辅以适当的一次性资金奖励,营造自立自强,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培育贫困人口的现代理性精神。其次,加大对教育脱贫的帮扶力度。应在强化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享受15年免费教育这一保障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扶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积极引入远程教学平台,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再次,培育一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人才,鼓励其回流帮扶。职业教育扶贫是激发民众内生动力时效性较强的方式之一,职业教育具有学制短,针对性强的特点,职业教育通过成人教育与基础义务教育相结合,补齐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短板,提高群眾自身脱贫能力。加强成人教育,以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重点对象,以政府指导、企业引导、市场主导为原则,以农副产品加工、规模种植养殖、特色农业服务等为重点,加大对沿边投资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扶贫产业园区,并依托园区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加快推进与企业多元化需求相对接的贫困户培训工程,并给予后期的就业跟踪指导。毋庸置疑,脱贫攻坚工作最终还是要能够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政府和其他扶贫机构还需从现有的低保金补贴、物质供给等帮扶的前提下,通过思想转变引导、技能培训等方面,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自主创新能力,改变广西沿边地区个别贫困地区的旧俗民规,提倡文明乡风建设,并培育贫困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引领广大贫困群众脱贫,促使贫困群众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

(二)建立整体推进的精准脱贫效果长效机制

对于贫困的治理注重因地制宜及精准施策,但不等同于把扶贫目标割裂化。广西沿边地区多处于集中连片贫困区,面对有限的扶贫资源与多元的脱贫需求的矛盾,在减贫体系建设上建立整体推进的脱贫效果长效机制,防止脱贫后再返贫的现象。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精准扶贫考核体系,统筹整合考核,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评比,减少报表数量,给基层扶贫干部减负。统筹推进沿边地区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扶贫业务部门之间数据交换共享,为脱贫攻坚提供数据支撑。完善贫困户退出与重新识别机制,消除“贫困盲区”,提高扶贫工作透明度,通过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和精准施行政策执行确保扶贫资源合理分配,为脱贫攻坚构建政治生态保障;运用多维贫困的测量方法,改变侧重扶贫产出的评价体系,注重扶贫效果的持续性、长期性影响。其次,脱贫效果的持续性意味着民众在脱贫以后能够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以支持其持续发展,长效收益。为此,应该积极进行脱贫创业扶持,为脱贫困难群众和贫困县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促使贫困群众能够顺利就业,提高家庭为单位的经济收入持续性。再次,对于完全丧失劳动力和长期患病家庭,政府应更加注重扶贫政策的“靶向性”,安排精准的项目、采取适度的超常规的办法对这一特殊贫困群体重点突破,实现扶贫资金多倾斜、扶贫项目多布置、扶贫举措多集中,通过社会保障和资产性收益来保障该群体生活需求。从社会保障层面来看,继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对因病致贫人口加强补贴力度,提高实际报销比例,继续完善先诊疗、后付费及医疗费用分期付款机制,同时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从资产收益保障来看,应加快推进贫困户信用体系建设,落实政策资金贴息政策推进农业保险服务,规范扶贫互助资金使用,下放扶贫资金审批权限,使权责到县,通过资金捆绑集中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后,加强对特殊贫困群众的返贫监测。对于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人口,给予健康、医疗、住房、低保等精准帮扶,在沿边地区建立公益组织和养老机构,解决特殊贫困人口脱贫的基础上,加强对返贫人员的监测,找出返贫原因,调整抗贫思路,采取因人而异的再次抗贫措施,避免返贫困现象,实现脱贫效果的持续性。

(三)吸纳多元主体参与的扶贫模式

我国以往的扶贫视角是将贫困主体客体化,过于强调政府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同时对社会、市场、社区在扶贫过程中的作用重视不够,[5 ]这种贫困治理模式,必然造成扶贫主体和贫困客体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根据治理理论的网络治理倡导,在公共事务治理中,政府并非是解决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而是由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公民共同组成的治理网络。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治理的过程既是我国社会性质的体现,也是国家治理的过程。广西沿边地区的脱贫主要是一些集中连片的特困区,少数民族众多,原始村落距离城镇及大城市较远,这些地区的脱贫难度较大,脱贫成本较高,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的现实决定了需要构建多元扶贫主体参与的扶贫模式。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致使民众过度依赖政府帮扶。因此在广西沿边地区脱贫攻坚中,应采取多元主体参与与内源扶贫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应重视外部力量的支持和拉动作用,聚焦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打攻坚战,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为抓手,以补齐短板为目标,强化贫困地区与社会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动力,形成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完善粤桂扶贫协作机制,发挥广东财政资金优势,深化多领域合作,每年打造一批脱贫示范村;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公益企业在电商与展会在扶贫中的作用,重点利用好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广西第一书记扶贫农产品展示会等,结合“空中农贸市场”的电商扶贫模式,开拓产品市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最后,为防止扶贫中的福利陷阱,应充分发挥贫困者主体性,让扶贫户深入参与扶贫。健全粤桂劳务输出机制,组织开展针对沿边地区贫困人口的专场招聘活动,完善职业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劳动维权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创建就业扶贫基地,定向招收贫困劳动力,部署就业扶贫车间试点工作,使贫困劳动力能“托底安置”就近就地就业。

(四)厚植特色产业发展土壤,增强自我抗贫能力

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了脱贫攻坚战的作战原则,他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共同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6 ]贫困人口要实现永久脱贫,可持续的创收能力是关键,首先要增强广西沿边地区自我抗贫能力。广西沿边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杂居相互交错、人均耕地少、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化较低、工业基础薄弱,依托第一二产业发展经济潜力有限,民众持续增收能力不足導致自我抗贫能力较弱,返贫现象屡次发生,但原生态自然资源丰富,少数民族聚居、民族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旅游扶贫是为民众带来持续增收,满足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需要厚植产业发展土壤,让产业效益持续保持活力,增强广西沿边地区自我抗贫能力。一是依托广西沿边公路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城镇。旅游扶贫不仅能带来资金和外部的先进思想观念,也能够增加就业岗位,贫困人口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其中,提升贫困人口多维脱贫能力。利用旅游产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向周边地区扩展辐射和吸引周边区域发展要素回流,进而对高梯度溢出资源实现均衡发展提供可能,对低梯度要素聚合实现扩散效应创造可能空间贫困理论对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现实导向。[7 ]通过特色小镇的聚合吸纳功能,为民族村落的特色文化价值提供转换的场所,从乡村直接转移到乡镇的农民,既可以继续务农,也可以选择从事旅游产品制作、特色小吃、农家乐、旅游服务与咨询业等,既有稳定的收入,又不脱离原有的社会环境,实现乡村人口的低成本转移,更能赚取较为稳定的家庭经济收入。[8 ]二是根据广西沿边地理优势,探索具有沿边特色的边贸扶贫新路子。创新“边民互助组+贫困户”的扶贫组织形式,动员贫困户参与到边民互助组之中。首先,创新边贸扶贫融资模式。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广西的沿边贫困地区也要能够合理地引入和探索“边贸脱贫”的有效途径,在确保原有致富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开拓新的产业运作模式,特别是与越南接壤的贫困地区,可以将扶贫和边境贸易相结合。在启动资金问题上可以通过免担保免抵押的小额征信贷款,解决贫困边民入社资金问题,贫困户将资金投入到边民互市贸易公司,每年获得委托公司经营管理金额一定比例的分红,提高边民的经济收入。其次,建设边贸扶贫产业园,推动边贸+落地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财政收入,提供更高就业岗位,实现资金、货物、人员在边境的聚集,推动边贸+扶贫的良性互动,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结论与探讨

广西沿边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区域环境复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处于“先天发育不足,后期营养欠缺”的发展现状。鉴于此,广西沿边地区的脱贫攻坚,必须要坚持政策扶持、产业发展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执行过程既要自行而上又要自下而上,脱贫效果的持久性至关重要,同时需要践行“真脱贫、脱真贫”的扶贫理念,完善各项扶贫机制,更加注重精准脱贫的“质”。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現象,造成贫困的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化、民族等因素的叠加交织,贫困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治理过程中需注重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及现实可调原则,在强化目标考核的过程中需强化对民众的获得感与脱贫效果的指标考核,以此来保证脱贫效果的持续性。[9 ]在脱贫攻坚时期,广西沿边地区脱贫在创新脱贫机制,构建脱贫体系,激发民众自我脱贫能力以及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的同时,仍需继续认真贯彻“六个精准”要求,注重目标导向,并做好“两个衔接”。首先是多项政策的衔接,在脱贫攻坚期加强与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其次是贫困治理技术与方法的衔接。精准识别是精准脱贫工作的关键,运用大数据及网络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广西沿边地区扶贫识别及退出工作的滞后性,进行动态检测,保障脱贫工作的时效性。另外,还需做好“三个加强”,即加强对扶贫干部考核与人文激励和关怀、加强东西协作扶贫的深度与质量、加强引导民众自我脱贫意识的培养。综上所述,只要广西沿边地区在脱贫攻坚中大胆创新扶贫技术与工具,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六个精准”,注重民众需求,提升民众获得感,建立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就能与全国其他区域同步稳步脱贫。

参考文献:

[1] 饶卫,秦红增,曹晗.聚民合边:中越边境民营经济发展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2] 覃娟,梁艳鸿.广西脱贫攻坚发展报告[J].新西部,2018(Z1).

[3] 李小云.把深度性贫困的治理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EB/OL].(2017-04-25)[2018-07-15].http://www.cpad.gov.cn/art/2017/4/25/art_56_62261.html

[4] 李宪建.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研究——以“宁德模式”为视角[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5).

[5] 庄天慧,陈光燕,蓝红星.精准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6).

[6] 石晓磊.习近平“三农”思想探微[J].西部学刊,2018(2).

[7] 郑瑞强,曹国庆.巩固提升阶段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关键问题与治理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8] 凌经球.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的路径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5(2).

[9] 张秀艳,潘云.贫困理论与反贫困政策研究进展[J].经济问题.2017(3).

AN ANALYSIS TO THE OBSTRUC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CONSTANCY OF ACCURATE POVERTY ERADICATION IN THE BORDER AREAS OF GUANGXI

Pan Xiuzhen,Zhou Jinan

Absrtact: The persistence of anti-poverty effect can be evaluated by the dual dimensions of time and quality. Since the war of fighting poverty has been launched, the work of anti-poverty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ndogenous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stimulating endogenous poverty eradication power. At present, the effect of accurate poverty eradication in the border areas of Guangxi is affected by elements such as the lack of endogenous poverty eradication power and the long 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system, the strong dependence on poverty eradication among the poor groups, and the poor ability of self-resistance to poverty, which hinders the sustainability of poverty eradication effec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combin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and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long 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system,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and the better cultiv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hese are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eliminate the persistent hindrance of poverty eradication in the border areas of Guangxi.

Keywords: accurate poverty eradication;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constancy

猜你喜欢

精准脱贫持续性效果
什么是HPV持续性感染
哲理漫画
管理层能力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
灵动耳环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精准脱贫”要注重“三个结合”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