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逻辑

2019-06-10张学亮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广西文化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文化的作用不可或缺。广西作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和睦友好的历史文化与团结抗争的革命文化、攻坚克难的脱贫文化与绿色发展的生态文化、尊重差异的政治文化与以歌抒怀的民俗文化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沃土。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具体化、生活化、大众化,广西民族文化发展有交流、有互鉴、有活力,广西民族文化活动重仪式、重合作、重和谐,是助推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秘笈。坚持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双轮驱动、坚持政治引领与文化保护双管齐下、坚持文化研究与文化交流双向互动,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战略。

【关键词】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文化

【作 者】张学亮,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法学博士。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2-0103-008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广西少数民族人口为1711.0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7.18%,其中壮族1444.85万人,占31.39%。[1]同时,广西地处祖国边陲,是典型的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无论从民族人口数量、民族构成,还是地理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都体现出广西民族工作的复杂性、重要性和艰巨性。广西历来就是我国民族团结的典范地区,各民族亲如一家,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总结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经验,文化的作用不可或缺。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和生命线,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扎根于广西文化沃土之中,蕴藏着助推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秘笈,由此,总结凝练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战略,对于更好的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涵养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沃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广西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和睦友好的历史文化与团结抗争的革命文化、攻坚克难的脱贫文化与绿色发展的生态文化、尊重差异的政治文化与以歌抒怀的民俗文化,深厚的文化沃土成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刻根源、坚强基石和腾飞之翼。

(一)“和睦友好”的历史文化与“团结抗争”的革命文化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之源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既扎根于广西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历史文化,又熔铸于党领导广西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

广西各族人民和睦友好源远流长,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产生了强大的“共同体”意识。早在秦代,中原汉族就开始进入广西,拉开了广西原住居民与中原汉族交往的历史。秦朝末年社会动荡,时任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建立南越国政权。南越国建立后,赵佗制定并实施“和辑百越”政策,通过汉越平等消除文化隔膜、鼓励汉越通婚加强融合、与中原王朝修复关系等,缓和了汉越民族关系。“开启了我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和汉越民族和解的先河。”[2]

汉朝直至隋朝时期,通过平定南越政權,统一岭南,采取“怀服百越之君”“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羁縻”等怀柔政策,民族关系逐步改善,汉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唐宋时期,继续沿用前代诸王朝对广西的“羁縻”之策,并通过大力兴办学校、提倡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的汉文化水平等,促进了民族融合。尤其在南宋时期,与今广西毗邻的交趾(今越南)频繁侵犯广西边境地区,壮、汉等各民族纷纷团结起来,在共同抵抗入侵者的过程中,民族之间结成了共生共荣的亲密关系,推动了民族融合。

元明清时期,中央封建王朝先后在广西推行“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政策,在统一的政治制度下,加速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壮族等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

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对我国西南边疆的侵犯,壮、瑶、汉、京等族的青年子弟携手杀敌,团结一致,抵御外辱,显示出广西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纵观广西各民族的交往历史,能够清晰洞察出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和共同御辱的过程中,思想文化差异和分歧慢慢减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觉醒,这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最深厚的文化根源。团结抗争的革命文化使得广西各民族命运相连,革命战争中建立起的休戚与共的民族实体,进一步强化了广西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土地革命时期,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的百色起义,邓小平与李明瑞等领导的龙州起义,创建了右江、左江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燃遍广西。抗战时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广西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1939年,日寇侵入广西,八桂儿女不分你我,前赴后继,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使其发出“广西不能立足”的哀叹。抗战时期,“人口只有1400万的广西,各族人民就先后把几十万儿女送上了抗日前线,征调民工100万人,参加各种战时劳役200万人次,各族人民竭尽所能支持抗战”[3]。

解放战争时期,桂系军阀追随蒋介石打内战,广西各族群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革命运动,各地开展的敌后武装起义,直接配合了解放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

时至今日,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百色起义纪念馆、东兰烈士陵园、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等红色革命基地,都在生动诠释着广西各族人民团结抗争的历史。这段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实践,早已积淀成休戚与共、救亡图存、团结抗争的革命文化,并幻化成红色文化基因,流淌在广西各族人民的血液中,使广西民族团结更加牢固。

(二)“攻坚克难”的脱贫文化与“绿色发展”的生态文化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之基

脱贫攻坚重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绿色发展则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由此,在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夯实了根基。

党领导人民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矢志不移、互帮互助、苦干实干为基本特征的脱贫文化,激发了人民群众战胜贫穷的内生动力,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明确要求和作出的庄严承诺。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82这里的利益主要是指物质利益,脱贫攻坚,指向的就是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满足。广西集“老、少、边、山、穷、库”多种困难于一身,历来就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也是影响民族团结最重要的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对广西的扶贫攻坚就接续推进,广西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强力“输血”和努力“造血”,扶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群众有了切实的获得感。通过“输血”,使得广西各族人民增强了国家认同感,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和力量;通过“造血”,使得广西各族人民更加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改革开放40年,“广西贫困人口就由1978年的2100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26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下降到5.7%”[6]。党的十八大以来的6年间,广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71万人,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广西奇迹。这场扶贫攻坚大会战的胜利,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部署,离不开广西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苦干实干。伴随脱贫攻坚所形成的脱贫文化,必将成为引领广西各族群众继续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幸福感产生的泉源。基于对广西生态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充分肯定,2017年习近平在视察广西时提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要求。

广西的生态优势建立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上,也建立在广西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的生态文化思想上,更建立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上。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到“长寿之乡”巴马,再到“海绵城市”南宁和“碧海绿洲、鸟飞鱼跃”的北部湾,都在生动诠释着广西的美好生态。美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廣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到的,“今日之广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生态环境质量全国一流,极具广西特色的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7]。美好的生态已成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凝聚人心的发力点。进言之,美好生态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些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文化效益突显,极大地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社会稳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之基。

(三)“尊重差异”的政治文化与“以歌抒怀”的民俗文化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之翼

对广西各族群众而言,“尊重差异”的政治文化增强了政治认同,“以歌抒怀”的民俗文化增强了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协同发力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插上了腾飞之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于广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结构复杂和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充分调研和酝酿的基础上,党和国家决定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在政治上切实保障民族平等和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在政治制度方面,设立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是我国在民族政策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集中体现。在坚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通过设立自治地方,可以更加充分地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譬如,结合自治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于人才保障的要求,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专业技能人才、经管人才、乡土人才等的培养;根据广西沿江、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国家给予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等。在政治生活上,结合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尊重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制定单行条例,如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和颁布的《壮文方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将壮文作为4种少数民族文字之一;根据壮族传统习俗,201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壮族“三月三”定为全区民族传统节日,广西全区公民放假两天,等等。这种尊重差异的政治文化,既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赢得了民心、增强了政治认同,有助于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以歌抒怀”的民俗文化是广西少数民族最鲜明的文化特色。广西被称为“民歌的海洋”,少数民族群众习惯以山歌的形式,实现以歌传情、以情达意。歌仙“刘三姐”享誉古今,壮族的“三月三”、侗族和苗族的“坐妹”、瑶族的“坐堂”、京族的“哈节”等独具特色;每到节日及重大节庆,各族群众都会以唱山歌的方式抒发情感。以歌抒怀的民俗文化,具有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民歌作为群众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身口相传性,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民歌传唱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少数民族群众喜欢以歌唱的方式将内心的苦闷或喜悦唱出来,起到精神慰藉调节精神世界和增进相互了解、传情达意的作用。例如,因民歌而兴的“民歌节”就是一场各民族大联欢、交往交流交融的盛会,各族群众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情感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交流,在互动交流中增进民族之间的相互认知和文化认同。正如徐杰舜教授指出的,“民歌节确实把‘增进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宗旨演绎得深刻而生动。”[8]

二、助推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秘笈”

广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自身文化传承与发展特质。归纳起来,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具体化、生活化、大众化,广西民族文化发展有交流、有互鉴、有活力,广西民族文化活动重仪式、重合作、重和谐,这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秘笈。

(一)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具体化、生活化、大众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广西民族文化传承的具体化、生活化、大众化,保证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历史基因薪火相传。

1.广西民族文化传承的具体化。广西民族文化传承都有具体的“人”和具体的载体。具体的“人”,是指广西民族文化传承重视“传人”培育,如壮族歌仙“刘三姐”,历经五代,代代有“传人”,使得“刘三姐”的歌声和精神绵延不绝;被称为世界音乐史上划时代意义发现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历经三代都有传承人;还有马山会鼓传承人等等。通过传承人的识别和打造,保证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具体而深刻。在具体的载体上,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壮族的“三月三”、侗族的“花炮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芦笙节”等,各个民族利用节日作为载体,或纪念先贤、或庆祝丰收、或表达喜悦,加上广西各民族大杂居的分布特点,当一个民族节日来临时,其他民族的群众也会一起来过节道贺,促使不同民族的风俗相互交融,这就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

2.广西民族文化传承的生活化。广西各民族文化传承的生活化,充分体现在民歌当中,广西各民族的民歌极具生活气息,壮族民歌中的赞美歌、迎客歌、猜谜歌、劝世歌、古歌等都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些极具生活气息的民歌,集生活性、娱乐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具有寓教于歌、寓教于乐的特点,让民族地区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得到启发。

3.广西民族文化传承的大众化。“文化只有为大众所接受时,才成为物质的力量。”[9]文化传承的大众化是文化生命力所在,也是其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广西各民族文化的具体化和生活化,为大众化奠定了基础。近些年来,广西“三声部”民歌走进校园,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兴趣,推动了“三声部”民歌的大众化。 “民族文化体验节”的兴起也是广西民族文化大众化的重要形式,民族节庆期间,广西多地通过让游客体验划龙舟、跳竹竿舞、唱山歌、抛绣球等民俗活动,让群众参与其中,欢聚一堂,创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

(二)广西民族文化发展有交流、有互鉴、有活力

广西民族文化包容开放,这与广西各民族文化发展中有交流、有互鉴、有活力是密不可分的。

1.广西民族文化发展“有交流”。广西民族文化始终在相互交流中发展,一部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史,就是一部广西各民族文化交流史。早在秦朝,就有中原汉族与广西原住民交流的历史记载,在长期的相互交流中,“形成了广西各民族持续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政治文化”[10]。持续的文化交流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不仅如此,广西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现陈列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陶器、青铜器、金银器、水晶玛瑙、琥珀松石等,都是历史上广西与海外开展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文化因交流而精彩,广西民族文化也因交流变得更加开放。

2.广西民族文化发展“有互鉴”。“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并不一定自然而然地形成和睦相处的局面。”[11]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互鉴性,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刻基础。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互鉴性特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在语言上,虽然广西境内民族众多,语言类型非常丰富,但许多少数民族群众都能熟练掌握几种语言;而且一些汉语方言的词汇来自少数民族语言,如南宁周边地区的平话有相当部分的词汇就来自于壮语。在信仰方面,广西民族的信仰文化体现出多元通和性,广西世居民族中除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外,其他民族主要以巫(麽)教为主,兼容过去从中原地区传入的道教、佛教等多重宗教信仰。由此,文化上的互鉴性,为各民族和平相处,相互吸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奠定了心理基础。

3.广西民族文化发展“有活力”。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时代气息,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始终保持生机活力。譬如,作为广西民族文化象征的“壮族三月三”,就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遗产。1984年“壮族三月三”即被确定为壮族代表性节日,2014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并被确定为广西的法定节日。不仅如此,近些年来围绕“三月三”开展的文化艺术节,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已经发展成全区各族群众和国内外游客的民族文化嘉年华。以此,既保持了民族文化特色,又营造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增强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广西民族文化活动重仪式、重合作、重和谐

文化活动承载文化内涵,也是文化内涵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广西民族文化内蕴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因子,这与广西民族文化活动重仪式、重合作、重和谐的特质是分不开的。

1.广西民族文化活动重仪式。“仪式”能够“唤醒某些观念和情感,把现在归为过去,把个体归为群体”[12]495。发挥着强化身份、规范认同、凝聚力量和传播價值的功能。以壮族的“三月三”为例,作为壮族的大节之一,三月三扫墓就体现出强烈的仪式感。期间,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包括外地学习工作的族人都要竭尽所能返乡,全族人一起带上祭品到先祖坟头去祭祀,由长者宣讲族史、族规,并在坟前野餐,之后到歌圩点唱山歌,娱神娱人。再如,每年农历的三月初八,壮族祭拜人文始祖布洛陀,以广西田阳县的布洛陀节最为隆重,期间前来祭奠的民众常达数万人。广西民族文化活动重仪式的特点,使得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因传承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2.广西民族文化活动重合作。广西民族文化讲求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增进团结。典型的民族活动有赛龙舟、唱山歌、舞炮龙、会鼓等,这些民族文化活动都具有群体性和合作性。赛龙舟,要求齐心协力、协同一致、奋力拼搏、奋勇争先。唱山歌,具体包括盘歌、猜歌、对子歌、抢歌、斗歌等,都强调合作互动。当然,伴随着唱山歌,抛绣球、抢花炮、碰蛋、斗鸡、斗鸟等活动,无不体现着大联欢、大合作的特点。舞炮龙,是壮、汉文化融合共生的一种综合性民族文化活动,同样强调合作。

3.广西民族文化活动重和谐。广西民族文化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体现在广西各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人际交往上,民族节庆期间,或者家中有喜事时,主家常会邀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欢聚一堂,邀请的人越多代表着这家越兴旺、越和睦。在饮食安排上,典型的如“壮族的五色糯米饭”以及“侗族的百家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重大节日时,壮族人民都要制作五色糯米饭,或祭祀祖先,或赶歌圩享用。侗族的“百家宴”更能体现和谐理念,重大节日期间,各家各户都将自家拿手好菜摆在村寨广场的长桌上,全村人欢聚一堂,交互享用。这种“五彩饭”和“百家宴”文化将广西民族文化重和谐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凝练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战略”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离不开深厚文化沃土的滋养和富有特色的文化秘笈的助推。从更深层面上看,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有其鲜明的文化战略。凝练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战略,对于更好地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时代和发挥民族团结示范区效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双轮驱动

经济扶贫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物质基础,文化扶贫为民族团结进步夯实思想(精神)基础。只有做到物质和思想(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不断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坚持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双轮驱动,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取得巨大成就最为倚重的文化战略。

经济基础决定(思想)上层建筑,没有经济上的获得感,就没有思想上的认同感,也就没有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但只有经济上的获得感,并不能保证思想上的认同感。如在经济扶贫的过程中,有些贫困户出现“等、靠、要”的惰性心理,有的甚至不愿脱贫或争当贫困户。从理论上看,假若只重经济扶贫而忽视文化建设,可能会出现“狄德罗效应”,即“已有的利益要求得到满足后,这种满足感就会反过来转化为提出更高要求的促进因素,并导致更高要求的形成和提出,因而就出现“得到越多越不满足”的“狄德罗效应”[13]。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破坏民族团结进步,而破解“狄德罗效应”就需要运用文化的力量加以调节。因此,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双轮驱动,对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极端必要性。

长期以来,广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坚持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双轮驱动。从具体实例来看,经济扶贫方面,改革开放40年,广西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017年广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325元,是1980年的64.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8年的不足千元,增长到2017年的3万多元,这是经济扶贫持续推进的结果。在文化扶贫方面,自治区政府针对扶贫攻坚“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坚持扶贫先扶志,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最近几年,精心创作扶贫题材节目壮剧《第一书记》、歌曲《扶贫路上》等,感人至深,深受群众欢迎。据统计,“近10年间,广西90%的贫困地区已建成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最近3年,全区投入2635万元到3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石漠化片区县实施‘送戏下乡和‘戏曲进乡村;投入1320万元,共举办培训班109期,培养基层文化骨干6218人”[14]。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使得周边村民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坚持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双轮驱动,这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经验,对与广西相类似的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二)坚持政治引领与文化保护双管齐下

政治引领是指在党的领导下,以政治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政治灵魂。文化保护要求传承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好各民族独特的民族标识,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坚持文化保护与政治引领双管齐下,这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最为核心的文化战略。

政治引领是保证民族团结进步的核心要求,民族团结进步是政治任务,民族问题无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各民族就能和谐相处共同团结进步,反之,就可能激化矛盾影响民族团结。强调政治引领,就是要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高扬民族团结进步的大旗,弘扬社会主旋律和正能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文化保护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各民族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缔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这是各族人民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坚持政治引领与文化保护双管齐下,既弘扬了社会主旋律,保证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记忆。

坚持政治引领与文化保护双管齐下,这一战略也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法宝。在政治引领方面,譬如重视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的挖掘,发挥榜样引领。自1984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以下简称自治区政府)就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表彰规范化、制度化。截至2018年,自治区政府共举办了8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共表彰模范集体1578个,模范个人2981名。在此基础上,全区各市、县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相应的表彰活动。众多的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都在身体力行地发挥着榜样引领的作用,從而使民族团结进步的观念牢牢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

文化保护方面,广西拥有个性鲜明、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成为广西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和魂。近些年来,广西在文化保护方面成绩斐然。典型的事例如:壮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据传起源于汉代,其格调、纹理、色泽和工艺体现出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美好生活的向往。2006年,壮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广西“三声部民歌”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声部民歌”发源于马山县古岭镇,最早出现于盛唐,盛行于明清时期,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发掘、整理和发展,彻底否定了国外音乐界权威关于“中国没有多声部民歌”的说法,这既是广西的骄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骄傲。作为“马山三宝”的马山会鼓,于2008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马山会鼓由古时的铜鼓演变而来,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壮族会鼓是人民群众奋斗精神的象征,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人们树立集体观念,团队意识。这样,政治引领与文化保护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合力保证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

(三)坚持文化研究与文化交流双向互动

文化研究是文化延伸与传承的需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增强文化自觉,铭记民族发展的“前世今生”。文化交流是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要。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互通有无,推动文化繁荣与发展。坚持文化研究与文化交流双向互动,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最为关键的文化战略。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15]694因此,文化研究就是要揭示文化背后的物质存在形式,解读一定的文化内蕴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绽放时代光芒,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文化还具有标识性,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整理和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就是让各民族群众记得住“过往”,明白其“去向”。这是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环节。文化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如果缺少交流,自我封闭,文化领域就会死气沉沉,人们的思想就会被禁锢。只有重视和加强文化交流,文化才能充满生机活力,人们的思想才能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自信。坚持文化研究与文化交流双向互动,才能使民族文化沿着正确的轨道蓬勃发展,进而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根基。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与坚持文化研究与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的文化战略是分不开的。在文化研究方面,广西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而独具特色,整理和挖掘广西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于保护和传承好广西文化中内蕴的促进民族团进步的优秀品质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广西文化的研究逐渐走上了快车道,以“文化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等为文化概念而形成的创作队伍,以桂北文化、桂西文化、西江文化、北部湾文化、刘三姐文化、红水河文化等地域命名的地域文化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文化研究最为典型的是广西桂学研究学会的成立。2010年,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经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广西桂学研究学会成立,这是广西文化建设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桂学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学”,更是为“用”,桂学研究就是致力于梳理好广西如何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实现社会和谐。在文化交流方面,广西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积极推动广西文化走出去,在交流中发展,在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这是广西文化界的共识。广西文化不仅立足国内开展文化交流,还积极走出国门,加强与国外文化的交流。如2011年在桂林举办的纪念李宗仁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2年在南宁举办的广西文博产业发展论坛,2015年南宁市与广西文联、泰国皇家大学总会联合举办中泰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研讨会等。再如,2012年中韩建交20周年之际,来宾市民族文化展演团赴韩演出,达到了促进交流合作,增进友谊,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民族关系的目的。这样,通过坚持文化研究与文化交流双向互动的文化战略,使得广西民族文化更加自信,民族团结进步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 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自治区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联合课题组.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广西世居民族人口资料[Z].内部资料,2013.

[2] 覃彩銮.从文化认同走向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广西民族“四个模范”研究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2011(3).

[3] 何海龙.向心·团结·和谐: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考察[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

[4] 王念,史竞男,向志强.八桂大地起春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广西发展纪实[N].人民日报,2018-12-09.

[5]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蒙汉明.写好人类反贫困历史中国奇迹的广西篇章[N].广西日报,2018-12-06.

[7] 鹿心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广西日报,2018-12-10.

[8] 徐杰舜.大象化成:中国民族团结的南宁经验[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9] 洛甫.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1940年一月五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大纲[J].中国文化,1940(2).

[10] 凌经球.广西各民族长期以来亲如一家,民族关系十分融洽[J].当代广西,2017(18).

[11] 邹广文.论中国文化的厚德、开放与包容[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1).

[12] [法]埃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3] 周平.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的逻辑[J].政治学研究,2017(2).

[14] 賓阳.广西推动文化扶贫扶出精气神[N].中国文化报,2018-10-30.

[1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 GUANGXI

Zhang Xueliang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blood of the nation a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people.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the role of culture is indispensable. As a demonstration zone for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 China, Guangxi is the fertile soil of unity and progress by revolutionary culture with a friendly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solidarity, a culture of poverty-stricken and green development, a political culture that respects differences, and a folk culture that celebrates differences.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Guangxi is inherited, lived and popul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e in Guangxi is characterized by exchanges, mutual learning and vitality. Guangxi's ethnic cultural activities emphasize rituals, cooperation and harmony. It is a cultural secret to help promote the unity and progress of the Guangxi's nationalities. Adhering to the Two-Wheel Drive of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nomic Poverty Alleviation. Adhering to the two-pronged approach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Adhering to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al studie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It is the cultural strategy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 Guangxi.

Key words: Guangxi;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cultural

猜你喜欢

广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和我一起去广西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二)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谁远谁近?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