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滋补六忌

2019-06-10王富蓉

烹调知识 2019年6期
关键词:药性补药补益

王富蓉

补法是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一,是中医的一种主要治法。《内经》中的“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即指用“补法”却病。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称为补益药或滋补药。如运用得当,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在防治疾病上收到理想的效果。但是,也有不少人不了解補药性能,滥用补药,甚为有害。特提出以下忌戒数条:

一忌不知医,不辨证中医用“补”足针对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的不足而补。不足,多指虚证。这就需要首先辨清是虚是实,是纯实无虚,还是纯虚无实,还是虚实夹杂,虚在何处。一般说来,新病多实,久病多虚。虚证表现为体质虚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嫩少苔,脉象无力。若有疼痛,属于隐痛,喜按;实证多表现为体质壮实,精神旺盛,声高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疼痛拒按,舌质苍老,苔黄干燥,脉象实而有力。但虚实又有真假之分,使证与脉之间有矛盾,虚实难辨。病家如果对中医辨证这一复杂过程不了解,滥用补药,就不会取得好效果,有时还会使病情加重。

二忌不知补弊用攻伐药,医家多慎。用补益药也并非有益无损。《本草害利》说得好:“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用补药必需熟谙其药性,如人参是贵重的补气药,独参汤、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在治疗休克方面颇为有效,但滥用不当,服用过久,可引起兴奋、烦躁、失眠等的“人参综合症”。鹿茸性热,升阳动血,服用后流鼻血属常见的反应;号称“国老”的甘草,可引起水肿,有贮钠排钾作用。味甘的大枣、甘草等有腻膈之弊,对腹胀、舌苔腻者不宜应用;感冒初起不宜用五味子一类药,因它妨碍肺气的宣发、邪气的驱散,致久咳不愈。补血药当归伤脾胃滑肠,补阴药多滋腻碍胃,补阳药多温燥伤阴,补脾胃的药性多燥,补肾助阳药可耗伤肾阴,如此等等。了解了补药的益处和弊端,才能恰当应用。

三忌无虚用补 补法是针对虚证的治法,有何种虚,用何种补法皆有一定原则。如气虚当助其气,血虚当补其血,阴虚当滋阴,阳虚当温阳。无虚证则不必用补药。药物须借脾胃运化之助,方能发挥功力。无虚用补,不仅不能得药性之助纠偏扶正,反而会妨碍脾胃等器官的正常功能,常受其害。虚而用补,并不一定非用补药,有时用饮食调补也可达到补的目的。

四忌见老即补老年人体气向衰是自然的趋势。有人一见老年患者,便认为当施补药。其实,有些患实证的老年人,用补不仅无益,反会使病情发展或加速衰老。清朝名医喻嘉言说:“大凡人非老死,即病死,其无病而虚死者,千不得一……”由此看来,单靠补虚来延缓衰老是毫无道理的。临床中也常看到:有的老年人购服人参、鹿茸,以致面目水肿、口鼻出血;有些脾虚老年人服用灵芝草,引起腹泻加剧;有些火盛老年人服天麻造成津少咽干,大便闭涩不通等等。延缓衰老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把重点放在补药上。

五忌见乏力即补乏力足气虚证的一个表现,但不能一见乏力,即认为是虚证。有些乏力与睡眠少、操劳过度,精神过度紧张有关。这些原因不除,乏力也难得纠正。乏力者摄入能量丰富的食物或药物后,往往自觉强壮有力,这并不一定是好事。乏力症状的改善,有时会掩盖病情的转化。因此,用补前首先弄清是否真有虚证。就气虚证而言,是否气虚亦不能仅以乏力做标准,因为有些乏力只是主观感觉而不是真正气虚。判断是否气虚,用气喘急促作标准较好,因气喘急促比乏力更客观、更便于察觉。

六忌补无权变,不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决不可不分时间、地点、对象,千人一方地滥补。一般说来,夏天宜少用补药,因为补阳的易助热生烦躁,暑天多湿,滋阴药又助湿;春季天气干燥,人的阳火旺盛,滋补宜用露剂,且量不可过大,冬天则可用滋补膏剂,并可酌情另服胶类药。善用补剂者,对于一日之中何时用补也很讲究。清代的杨瀛洲在300多年前就指出:补肾药应在早晨服用。近年来医学研究也证明:早晨服用补肾药作用较好。而另外一些药性滋腻的补药如六味丸等,白天服恐影响进食,饭后或晚间服效果较好。从地域食补来说,鸡肉性热,鸭肉性寒;南方炎热,故常用水禽鸭鹅为补,北方则常用鸡为补。

猜你喜欢

药性补药补益
活血化瘀法和补益法协同在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运用
一下子的成功,都有副作用
一下子的成功,都有副作用
两腿一分补肝肾
炮制对于中药药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服用补药需了解的6个问题
养身保健忌滥补
谈谈补益药
怎样选用中成药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