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火春风大同镇城

2019-06-10刘媛

文史月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小城

刘媛

“大同,古并州地,春秋为北狄,战国时隶代、隶赵,至秦置云中郡,两汉因之,嗣后迄元,称府、称路,沿革靡一。我朝设大同府,建代藩,永乐七年置镇守总兵官,于是大同称镇。”(《三云筹俎考》)。 自古以来大同的战略地位非常显要,尤其明代以来,成为首都之门户,三晋之屏藩,中原之保障,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屹然甲九塞”之誉。

大同镇城位于今大同市平城区。早在北魏时期,这里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墙,历经唐、辽、金、元各朝,到了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旧城基础上增筑,形成今天的规模。大同镇城大致是正方形,边长分别达到1.5公里和1.75公里,周长6.5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城墙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14米,垛墙上又砌580对砖垛。城墙外侧修壕堑,俗称护城河。城内街衢规整通达,有4条大街、8条小巷、72条绵绵巷,每条大街中段十字路口各建一楼,东有太平楼,南有鼓楼,西有钟楼,北有魁星楼。城中心为4座精美的牌坊,称四牌楼。

《三云筹俎考》所载大同镇城图

《三云筹俎考》所载大同镇城图说

大同镇城在四边共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每个门又各有瓮城,瓮城的门洞上建箭楼。在镇城的南、东、北墙外,另外各有一座自成一体的关城,分别叫南小城、东小城、操场城,与镇城均只相隔几百米。这些小城修筑于不同时期,据《大同府志》记载,景泰年间,巡抚年富于城北筑小城,周长六里,高三丈八尺,开东、南、北三门,东曰长春、南曰大夏、北曰元冬。天顺年间,巡抚韩雍续筑东小城和南小城,各周长五里,分别开三门和四门。民间传说大同为凤凰降落的地方,因此这种大小四城有序排列的格局被称为“凤凰单展翅”,主城是胸腹,北关是凤头,南关是凤尾,东关是凤之左翅,唯独没有右翅——西关。镇城东和城西几十里外还有聚落、高山二城作为两翼,这大大小小多座城池重重防守,确保大同镇城固若金汤。

明大同镇的长城修筑史几乎和整个明朝历史一样长,明廷如此用心用力经营大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边疆线的大幅度变动。谭其骧先生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中,《明时期全图》分为两幅,以万历十年(1582年)为界。在《明时期全图(一)》中,大同以北直到今呼和浩特北部,以及广阔而肥沃的河套地区尽在明朝版图内,朱元璋时期设置了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开平(今内蒙古多伦)、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三卫,屯扎以重兵,那时候的大同还算是在“腹里”。而在《明时期全图(二)》中,东胜卫等被放弃了,明帝国的疆域南缩了近300公里,大同因此成了国家安危所系的边境,大同镇驻军总数一度达到全国兵力的十二分之一,故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

对放弃东胜卫的时间问题,有洪武、永乐等说法,还有正统年间重建后又废弃之说。《明史·地理志》中就有东胜卫重建于正统三年(1438年)、复弃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记载。魏焕的《皇明九边考·榆林镇经略考》、张复《皇舆考》所记亦同。今《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内蒙古历史地理》等也从此说。放弃了东胜卫以及相邻地区以后,河套地区以及今大同城北又重新驻满了蒙元骑兵,大同在随后的明朝历史里扮演了更加重要的政治、军事、贸易角色。

明英宗朱祈镇“北狩”是一桩著名的历史事件。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大举南下,首领也先亲统大军直扑大同。边陲危殆之际,明英宗贸然亲征,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朱祁镇被俘,首都北京告急。如果当时朱元璋设置的东胜卫仍然存在、河套地区依然在手,也许明皇帝不至于在大同附近被抓走。

大同是不能像东胜一样被放弃的,假设放弃了大同,那么北京就危险了。正统十四年的大同保卫战打得十分惨烈,新任大同副镇守参将郭登(后为大同镇总兵)临危受命,以“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的忠勇之志激励将士,大同全城军民协力守御,在半年之内连续击退也先六次大规模攻击。其间郭登还不断出击,在沙窝、北水头、栲栳山等地接连重创也先,军气为之一振。由于大同的有效抵御,牵制了也先的兵力,致使其不能全力攻取北京。从而也保证了于谦在北京所指挥的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明景帝朱祁钰感慨地对于谦说:“大同,吾藩篱也。”

郭登去世后被“赠侯,谥忠武”。于谦以兵部右侍郎官衔曾经多次来大同巡边,并写了《云中书所见》(大同古称“云中”):

目极烟沙草带霜,天寒岁暮景苍茫。 炕头炽炭烧黄鼠,马上弯弓射白狼。 上将亲平西突厥,前军近斩左贤王。 边陲无事风尘净,坐听鸣笳送夕阳。

自“土木之变”以后,明朝政府开始更下力气整饬北部边防,增将士、修长城、筑堡垒、屯军田……大同地区成了重中之重,而蒙古部落与明朝的关系依然很紧张。仅明成化至嘉靖(1465—1567)年间,蒙元骑兵大规模入犯大同地区达24次。成化十九年(1483年),蒙古小王子率兵大举入犯,大同靠着城防坚固,才没有丢城失地。嘉靖十三年正月(1534年),蒙元五万精骑兵入犯大同,明军饷道被断,危在旦夕,还是靠城坚池深死守不出,才免失城。

明英宗朱祈镇“北狩”68年后,大同又见证了一次明帝亲征。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蒙古首领小王子率五万骑兵进攻大同,正德皇帝朱厚照亲征应敌。他自己下圣旨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从东边的阳和(今大同市阳高县),到西边的威虏(今大同市左云县威鲁村),到南边的应州(今朔州市应县),大批的精锐部队集结在了大同城的周围,果然小王子陷進了明军包围之中,朱厚照亲征告捷。

大同镇城

大同城内古民居

大同城还是藩王福地。明代早期的“削藩”涉及全国各地,经过朱允炆和朱棣持续的整饬,朱元璋所封的23个藩王大多七零八落,但是大同的代王朱桂一支完好。据《明史》载,自代王朱桂开始,爵位一直传到后代子孙,至五世四王时,“封郡望王者凡二十有三”,朱桂一支终明一朝,在大同的地位始终牢固显赫、经久不衰。

迄今依然完好的“大同九龙壁”就是代王府端礼门前的照壁,是我国建筑年代最早、尺度最大的一座九龙壁。为坐南朝北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长45.50米,高8米,厚2.09米,体量是北京北海九龙壁的2倍多,比故宫皇极门前的九龙壁早近400年。

大同是“隆庆议和”的发生地,明代终其一朝,与蒙元相互敌对了200多年,只有50年左右的和平时期,催生了“呼和浩特”等重要城市。大同还是影响深远而广泛的“晋商”的主要发祥地。明初开始实行军屯和商屯,以往边关输送粮食换取盐引,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被称为“开中法”,最初就是在大同城的百姓中推行的。

大同城东汉代白登之战遗址

大同九龙壁局部

清朝初期,大同镇城经历了一场劫难。清顺治六年(1649年)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亲自围攻大同城,整整九个月也没有攻下。后因城内粮尽矢绝,部将开门降清。入城清军把原来的大同城墙一律削掉五尺,名为“斩城”,同时又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名为“屠城”。 多尔衮攻大同期间,有一个叫曹振彦的在军中任“牛录章京”,据说此公便是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高祖。顺治十一年,曹振彦被提拔为阳和知府(大同被毁后,府治设在阳高,时称阳和府)。曹振彦任阳和知府三年,主持了大同镇城的重建。顺治十三年调任江宁(南京)织造兼苏州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这便是《红楼梦》创作的贾府国公们的原型)。

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大同镇城积淀了丰富的底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为了抢救、保护这具有浓烈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2008年4月大同市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四坚持”的文物修复原则,对大同古城墙展开了全面的修复完善工程,使得这一珍贵的历史遺迹重新焕发了光彩。

猜你喜欢

小城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南美小城
小城故事
小城春色
阿尔卑斯山中小城
小城
一生一定要去的几个中国最美小城
月亮不见了
我的江南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