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勃兴路,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9-06-10千人达比亚弹唱罗金合

今日民族 2019年4期

·千人达比亚弹唱 罗金合 摄·

01 甲弩:瓜果香里说丰年

从福贡县城出发,沿着美丽公路驱车前行20公里,一块写着“甲弩”二字的石碑立在路口,顺着石碑旁的公路蜿蜒而上,一路都是好风景。成片的草果郁郁葱葱,一人高的橙子树迎风招展,新种下的花椒苗已经绽出了嫩芽……

1甲弩村一角

2益新展望幸福生活

甲弩村村民益新正在橙子地里忙碌,他家40来亩地里种满了脐橙、花椒、核桃。“这片橙子是我2016年种下的,有2.6亩,每亩大概50棵树,今年可以采摘了。”他满怀信心地说,“听技术员说到丰产期每棵橙子树的产量不低于10(市)斤,现在脐橙价格大约每斤10元钱,算下来2019年我的橙子丰收后,卖橙子的收入就能有13000左右。”快到山顶处是益新的花椒地,“这一片有21亩,1800多棵树,去年才种下,据说丰产期每棵树可以结20来斤花椒。花椒苗是政府引进的一家企业免费提供的,种植、管理都由他们负责。我们和这家企业签订了每斤6元的保底价协议。3年以后花椒结果了,直接由这家企业收购。”山顶上是益新的核桃林,种着几十棵核桃树。“这几年核桃价格不好,我打算跟我们的结对帮扶单位县林业局申请一点杨梅苗,在核桃地里试种一下。听说我们这适合种杨梅,杨梅价格也不错。”益新感慨地说,“我们村大都是坡地,以前祖祖辈辈只会种包谷,产量低也卖不起价。现在村委会带着我们种橙子、刺龙苞、花椒这些经济作物,大家终于有了致富的希望。”

甲弩自然村位于子里甲村委会东北部半山地带,共有5个村民小组173户606人,全部为怒族。2016年,福贡县民族宗教局将甲弩村列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进行规划建设。为突出较少民族特色优势,子里甲乡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项目也重点规划到甲弩村进行集中打造。该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民族特色示范村150万元,示范乡450万元,上海帮扶资金200万元。规划建设包括了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公共服务提升、劳动力素质提升四项主要内容,涵盖了怒族特色民居建设、种植养殖产业扶持、文化活动室设备、劳动力培训等13项具体建设内容。

3年的发展,甲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柏油路从山脚修到了山顶,几乎通到了所有村民的家门口;木楞房摇身变成了白墙红顶带院子的小楼房;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中的每个角落……子里甲村委会主任阿此言见证了这3年甲弩的发展之路,他说:“以前我们村的日子真是苦,老百姓穷啊。住的房子破破烂烂的,要下山去办点事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2016年项目启动以后,民宗部门牵头,很多单位都来对我们进行帮扶。路是交通局帮我们修的,老百姓既不用投工也不用投劳;房子是整合了易地搬迁和安居房建设项目的资金;经济林木基本都是民宗局和我们的挂钩帮扶单位县林业局给的。”

在各级各部门的联合帮扶下,甲弩完成了总长度3600米的道路硬化建设;915米的排水沟渠建设;包括蓄水池、饮水池、水管在内的人畜饮水项目建设;100余户特色民居改造建设……

·福贡县甲驽村·

·甲弩村的新超市·

如今的甲弩不仅有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也已初具规模。“结合村里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我们在1200—1400米海拔的地方,规划了500亩脐橙,280亩刺龙苞。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地方,我们投资172.4万元,以县林业局牵头、子里甲乡政府组织、怒江怒源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接实施、群众参与种植管理的方式建设完成了431亩的九叶青花椒示范种植基地。平时由公司统一管理,打果时雇佣建档立卡户,每人每天给他们100-150元的工钱。因为这些产业种植周期都在3年左右,为了让大家早日脱贫致富,我们正在筹备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怒江的蜂蜜品质好、受欢迎,我们怒族群众又大多是养蜂的好手,这个短平快的产业可以大大增加村民们的收入。”阿此言介绍道。

2018年,甲弩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与怒江人均年收入水平基本持平。深度贫困的甲弩终于追上了怒江发展的步伐。如果说政策的助力、资金的扶持是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那甲弩怒族群众对发展的深切期盼就是发展的内生动力。

阿此言回忆,2016年,政府组织村干部到外面考察,看着其他村大片的特色农作物长势喜人,再想想自己村里的老百姓什么都没有,干部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回来大家合计了几天,讨论出一个发展产业的方案。因为甲弩土地少,要规模化种植,必须将各家各户的土地整合起来连片开发。干部们挨家挨户到群众家做工作,得到大家的支持后,阿此言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项目,拉来了橙子苗,免费提供给老百姓种植。他还提起了一件发果苗时的趣事:“我记得第一次拉过来6000棵果苗,当时天还没亮,我本想等天亮再分发到各家各户。结果村民们听说果苗拉来了,兴奋得连夜起来领果苗,披星戴月地把果苗种了下去,6000棵果苗天还没亮就已经种完了。”当几代人期盼的发展契机放在眼前时,甲弩老百姓迸发出极大的积极性。益新说自从村里发展起这些产业,太阳一出来大家就到地里干活,锄草、修枝、浇水、打药,忙得不亦乐乎,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事。

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控制年龄、性别等重要因素,将多种既往病史进行Poisson回归分析。国内外对于单个既往病史与哮喘的研究较多,如鼻炎、肺炎、支气管炎、COPD等,但是对于多种既往病史的多因素回归分析较少。其次,该项研究通过对健康体检大数据的二次分析,大范围内对各种既往病史(呼吸系统疾病、慢性病、癌症等)进行分析筛选,最终得出鼻息肉、肺炎、气管炎、COPD与哮喘发病相关。另外,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为7万人以上,对于哮喘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可靠性。

随着道路的修通,老百姓致富增收的思路也更开阔了。年轻人在农闲之余开始骑着摩托到乡镇上打工,老年人开始背着村里的土特产到乡街子上售卖,村里还开起了一个便民服务超市。超市里不仅备齐了各种日常百货,还配了摄像头、电脑等设备。益新就是这家超市的老板,他告诉我们,配齐这些设备是为了下一步发展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从网上订货,还能把蜂蜜、刺龙苞、花椒等甲弩的土特产通过网络卖到全国各地。

站在甲弩村的高处极目远眺,周围是一片片种满果树的土地,仿佛已经有阵阵瓜果的清香随风袭来。对村子未来的发展,阿此言信心满满,他说:“今年我们还规划了1000亩草果,去年有两家已经试种成功,卖出了1万多元。我们现在致富的办法越来越多,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02 比毕利:搬出大山幸福来

晚上六点,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双拉村比毕利小组村民李继胜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一回到家,他就往客厅的沙发上一躺,哼起了小曲儿。这是他住进新房后的习惯,每天回家都要先在客厅的沙发上躺下享受一会儿。如果你了解李继胜家过去的居住环境,就不难理解他现在的新习惯。

2017年以前,李继胜家住的还是木楞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几乎透不进光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住了半辈子木楞房的他在2017年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三层的独栋小楼里,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一应俱全。“从没想过我们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感谢党和政府啊!”虽然搬进新房已经两年了,李继胜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李继胜的家原来住在双拉村远离公路的大山深处,生活在那里的怒族群众不仅出行难、用水难、用电难,住的房子更因山高坡陡面临严重的地质隐患。

2016年,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将李继胜家所在的自然村整村搬迁至比毕利一组进行集中安置。项目于2016年底全面启动,涉及安居房60栋,受益农户60户197人。丙中洛镇副镇长李文明告诉我们:“房子都是政府帮盖好的,每栋的造价在20万左右,政府补贴16万,剩下的由帮扶企业三峡集团补贴,农户基本什么都不用管就可以住上新房了。”

为了给搬迁下来的怒族群众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当地政府在比毕利一组的建设过程中,进行了精心的规划。紧挨美丽公路的村口处是一个开阔的民族团结广场,广场上安放着篮球架,广场旁围绕着太阳能路灯,广场一侧还建起了党群活动中心,充分满足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走过民族团结广场,一排排具有怒族元素的小楼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进村水泥路两侧,掩映在绿水青山间颇为秀美。再往里走,可以看到村里集中养殖牲畜的圈舍,这样规划既考虑到村民们养殖牲畜的传统习惯,又做到人畜分开,不影响村里的环境卫生。“现在村里的排污系统、供水系统、卫生公厕都已建设完成,我们还为每户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李文明介绍道。

1 比毕利新居

2 比毕利一组搬迁前调研

·村中还评出了最美庭院·

硬件设施到位了,怎样才能让搬迁下来的农户住得习惯,又是摆在当地干部面前的问题。“老百姓从原来比较落后的居住环境,搬迁到现代化的新房里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原来煮饭烧柴火,现在用液化气和电。所以,从防盗锁怎么开、水龙头怎么开到卫生间怎么用、电怎么用都要我们手把手地教他们。国家下了那么大力气,把房子搞得那么好,不容易啊,我们不仅要让老百姓住进去,还要让他们知道爱护和珍惜。”李文明感慨地说。为了切实提高比毕利安置点村民的整体素质,贡山县民宗局、住建局、总工会、妇联等多家单位多次深入村中开展文明素质提升行动。通过开展家庭卫生整治、法律法规宣传、文明生活习惯养成培训等系列活动,在村中形成了一批“民族团结示范户”“家庭环境卫生示范户”“孝老爱亲示范户”,使易地搬迁真正搬出了文明新生活。

易地搬迁不仅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发展。在搬出大山前,比毕利一组60户居民中有44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公路不通,盐巴、大米、化肥都得自己背上去。一年四季辛辛苦苦种一些包谷、豆子,也就刚够吃饱肚子,基本没什么经济收入。”李继胜回忆起搬迁前的生活不禁皱眉苦笑。

2016年易地搬迁项目全面启动后,当地党委、政府制定出了将比毕利村打造为特色旅游村寨的长期规划。同时,针对比毕利的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丙中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派出技术员到村里指导村民种植竹笋、草果、白芨、重楼等经济作物和药材。生态鸡、中华蜂、山羊等养殖产业也正在有序落地。“村民们的土地大多是25度以上的坡地,而且因为许多土地处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已经退耕还林了,可用的土地资源并不多,要发展规模化种植很难。”李文明说,“为了将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贡山县结合国家‘三区三州’政策,启动生态护林员、地质监测员、河道管理员、城乡保洁员、护路员、边界巡界员等‘六大员’聘用工作,力争实现建档立卡户中具备劳动能力的户均有1名生态护林员,被招录的人员每个月有800元的工资。现在比毕利基本每户都有1个生态护林员,我们还提供了一些辅警的岗位,每个月有3700元的工资。”

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比毕利怒族群众的收入渠道越来越多,收入水平也越来越高。李继胜高兴地告诉我们:“我现在是生态护林员,每个月可以领到800元,再加上国家给我们的其他补贴,每个月有1500元左右。现在村口就是公路,我们农闲时还可以外出打工,或是把自家种的东西拿到集市上卖。去年我还在政府扶持下,种了30亩草果,今年已经结果了,收获指日可待。”据统计,目前,比毕利一组建档立卡户44户已脱贫37户,村民们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比毕利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国旗,李继胜说这是大家在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已经变成了大家内化于心的共识。对老百姓的变化,感触最深的就是李文明这群一直扎根在双拉村的基层干部了。李文明也是怒族,调到镇上做副镇长前在双拉村做过七八年干部,他见证了这个村子的变化。“原来进村,外面的人连老百姓家门都进不去。我们民族群众既怕交流不了,又觉得家里条件太差,害羞啊。这就是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不足。原来条件也确实差。我们村上要开个会,由于没有通讯设备,要花两三天时间跑到各个村小组通知他们。现在一个电话,当天就可以把人召集起来了。这几年来老百姓的习惯上变化也相当大。现在有外人进村他们也不害怕了,因为自己家里的条件改善了,他们也有这个自信接待外面的人了,还都跟你说共产党的政策好。”李文明欣慰地说,“我们政府部门下了很大力气,县里七八个部门对口帮扶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果,所以我们的老百姓内生动力也提升了。”

在贡山,像比毕利这样在政府扶持下快速发展、稳步提升的村落还有很多。自2016年开展示范创建工作以来,贡山县已创建独龙江、捧当、丙中洛3个示范乡镇,比毕利、茶腊、雾里等16个示范村,还创建了10个民族特色村,676个示范户,实现了“县有示范乡(镇),乡(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目标。

列数着贡山县示范创建取得的成果,李文明动情地说:“这都是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干出来的。自从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我们基本没有周末了,有时候睡在床上都在想某个项目要怎么执行。每当感到累的时候,就会想到党和国家给了我们这个地方那么大的帮扶,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好。再看到民族群众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我们就觉得再累也值得。”

一系列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一批批把民族群众放在心坎上的领导干部,一个个有着强烈发展动力的民族村寨,共同构成了助力怒江脱贫发展的三驾马车,载着怒江各族儿女披荆斩棘,向着美好富足的新生活奋勇前行。

·丙中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