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性气质视域下浅谈迪克和摩西

2019-06-06马静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特纳摩西

摘  要:《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创作的殖民主义题材处女作,小说中塑造的白人男性迪克懦弱无能,而黑人奴隶摩西却散发男性魅力,这与惯常的种族主义形象背道而驰。白人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结局悲惨,这与两位不同性格特质的男性伴侣息息相关。本文试运用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大致分析白人男性气质丧失与黑人男性气质凸显对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生活造成的不同困境,感受作者的社會责任感及割裂殖民主义的全过程。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男性气质;迪克·特纳;摩西

作者简介:马静(1994.2-),女,山东枣庄市人,陕西师范大学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2

一、引言

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评论“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更是揭示了她的写作灵魂。莱辛笔耕五十多年,以非洲殖民地生活为背景,探讨民族独立、自由平等话题的《野草在歌唱》是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一经问世,便引起热议。

《野草在歌唱》的创作以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为背景。国内外学者对该小说进行了多角度解读,主要是从后殖民角度、女性主义角度、空间理论角度、心理分析角度等进行了探讨,当然也有对小说中男性的探究,但一般集中于对摩西的个人研究,对两位男性的对比分析则比较少见。本文试从该角度,基于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对其进行探讨。

二、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简介

早在《性别与权力》一书中,康奈尔便提出了父权制结构中社会性别秩序三重关系的论述,她提出了一个相互影响的社会层面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性别秩序,即遍布全社会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之间的权力关系模式,主要涉及的是生产关系(分配工作的方式)、权力关系(男人控制女人及彼此控制的方式)和情感关系(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依恋和纽带的方式)。而在《男性气质》一书中,男性气质,康奈尔使用的是复数形式,是因为她认为男性气质是多样的,不同文化、种族、阶层的男性,男性气质是不同的。她认为,男性气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建构出来的。“性别的常识性知识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的理性认识,通过这些实践,性别就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或‘完成了”。康奈尔将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男性气质分为四种类型:支配性(hegemony)、从属性(subordination)、共谋性(complicity)、边缘性(marginalization)。这些均是男性气质的不同表达方式,而这些方式间存在着差异等级。

三、白人迪克男性气质的解构与黑人摩西男性气质的构建对比

《野草在歌唱》以非洲殖民主义为背景,殖民主义总是具有男性冒险、征服和强硬的特点,他们要求男性积极进取、智慧、敏捷、威武的支配性形象。康奈尔认为“‘支配性男性气质不是一个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都一样的固定的性格类型,而是在一定的性格模式中占据着支配性地位的男性气质,但是地位总会竞争变化的”(Connell 105)。小说中的殖民主义者迪克懦弱无能、经济地位低下,无法匹配本该具有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反而被殖民者摩西虽受到种族歧视的压制,却不断趋近殖民主义下的男性气质,这使得玛丽在男性气质的对比差异下陷入了选择困境,最终带来杀身之祸。

1.与玛丽初识之时

迪克和玛丽相识之时,便不断的显露出二人性格爱好迥异的状况。对于急于摆脱社会舆论压力的玛丽而言,之所以选择迪克是因为她第一次碰到这样一个把她当做 天下唯一宝贝的男人。从一开始她俩的相知相识都解构了迪克作为男性的支配性地位,而也解构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尽管在父权制社会下,仍然受着制约,但在本质上迪克渴望回归其支配性地位已遥不可及。

而女主人公玛丽在相识黑人奴隶摩西时是在迪克生病卧床之时,玛丽被迫到农场上管理事务。此时的玛丽对待黑人刻薄冷淡,由于摩西喝水请求耽误的一两分钟的时间,便毫不留情的拿着鞭子抽向他的脸,打出一道血印,却被摩西俯瞰她时,对她恶狠狠的眼神 吓得怔住了。相识之初的玛丽已对摩西身上这种血性的男性气质所吓倒 ,同时从一个主人的身份不自觉的转换到女性的从属地位之下。

在父权制文化之下,理想的男性气质应该是支配的、强力的、主宰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理性的、轻感情的、不温柔的等等,这样的男性刻板印象在相识之初就在迪克和摩西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就为玛丽的情感发展趋势埋下伏笔。

2.身体特征的男性气质对比

当摩西再次来到玛丽家作为奴仆服务时,玛丽却被这黑人奴仆鲜见的身材深深吸引。玛丽总是情不自禁地 看着黑人沐浴时的身材,不断的想象着摩西阔而结实的脊背。在不断的接触中,一次又一次的印证着摩西身上的阳刚之美。

相比于摩西,刚强健壮的身体气质在迪克身上却不见踪影。他不仅身体虚弱,常常生病在床,需要玛丽的照顾,而且身材也不断枯瘦如柴,这与摩西的外在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有力的讽刺了迪克身上所展现的男性气质。

3.社会性别秩序三重关系理论下的对比分析

小说中,白人迪克和黑人摩西在三重关系下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形象,这样的形象给女主人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通过以下三方面的对比,可以更清晰的透视两位男性身上的男性气质的构建与解构。

3.1 生产关系即分配工作的方式的差异对比

女主人公玛丽通过自己不断的逃离与努力,成长为一名成功的职业女性。但后来不得不走向传统的性别分工—— 家庭主妇。丈夫迪克在与玛丽结婚之后,始终扮演着“赚取并控制财富”的角色,然而并不成功。相比于迪克,黑人奴隶摩西在男人控制财富的社会分工上却取得巨大的成功。

迪克作为一名农场主,常年入不敷出,常常靠借外债来弥补一年的生计。作为妻子的玛丽,在与迪克的生活中,无不体现着对丈夫支配性男性地位的尊重,即使在迪克生病时她所展现的对经营农场的天分,玛丽也没有超越自己的社会分工来代替丈夫作为男性的“赚取财富”的职业,以此来维护他的男性形象,这无疑证明,迪克作为一名男性,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失败,更是解构了他的男性气质形象。

而黑人奴隶摩西能胜任他的社会分工所带给他的责任。作为农场雇员,得到了迪克对他的肯定。作为家里的佣人,他算得上是最好的一个。作为黑人奴隶,摩西是非常成功的,他不仅赢得了雇主的赞赏,更是在刻薄尖酸的女主人的百般挑剔和磨难下赢得了她的芳心。这在社会分工的完成度上讽刺了迪克的男性气质。

3.2 权力关系(男人控制女人以及彼此控制的方式)上的对比

白人丈夫迪克生活在 玛丽母性的关怀中,扮演着“儿子”的不成熟角色。相比于迪克,黑人奴隶摩西却扮演着男性气质角色的“父亲”角色,给予了玛丽所缺少的被照顾的角色。

迪克自从认识玛丽,对玛丽始终保持着小心翼翼、低声下气、卑躬屈膝的形象和态度。这使迪克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形象完全土崩瓦解,玛丽的母性光辉一次次地出现在 迪克的成长过程中,迪克逐渐失去了对妻子的掌控,而不知不觉地成为了 妻子掌控的对象。

摩西在成为迪克家的佣人后,虽自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种族,却在不断彰显和追求自己的平等地位。尤其是在与女主人公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的摆脱主人单方面的控制状态,走向两性关系中平等和谐的一面。摩西的“父亲”形象不断地深入 玛丽的生活之中,在精神危机时刻拯救了玛丽的情感崩溃。这样的相处模式是相互控制的,更是相互尊重和平等的,恰恰是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下玛丽的精神得到了救赎。

3.3 情感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形成依恋和纽带的方式之间的对比

迪克与妻子玛丽的情感关系始终处于彼此的社会性需要的建构之中,而未曾达到夫妻间的爱恋关系。玛丽过惯并享受着单身生活,直到已经到达社会结构里应该结婚的年龄而迫于社会舆论找到了迪克,借此摆脱舆论压力。而迪克也只是出于想要找到一个符合贤妻良母标准的伴侣而已。两人婚姻的结合并非建立在相互爱恋的感情基础上,而只是在合适的时间里碰到了需要与被需要的人。

摩西在玛丽的生活中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尽管他以奴仆的身份出现,但摩西身上的男性氣质始终吸引着女主人公玛丽的注意,也吸引着玛丽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在他身上,在自己悲惨的生活里得到了安慰和幸福。小说里,我们可以多处看到摩西和玛丽情感关系的构建,这种构建是爱恋关系本质的体现,也是正常结构模式下情感的发展。他们之间的温情在玛丽与丈夫迪克之间是没有的。相比于迪克,摩西更是那个异性恋模式下“争强好胜、不断进取的强劲男人”。

通过上文分析,迪克是生活在父权社会下的一个白人失败者,他无力养家,毫无支配性地位,婚姻生活挫败。而摩西却是种族歧视下的一个黑人成功者,他工作出色,刚毅勇猛,感情细腻。迪克的形象与殖民主义对男性气质的要求大相径庭,在他这里得到了完全的解构,却恰恰在黑人摩西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四、结语

多丽丝·莱辛在小说中塑造的白人男性并未展现任何的男性魅力,他懦弱无能、粗心冷漠、具有女人气。相比之下,黑人摩西的形象却是殖民主义所推崇的男性形象的代表,这就推翻了殖民主义认为白人优于黑人的观点,同样也是对殖民主义的解构。摩西不仅勤劳能干、健壮魁梧,而且责任心强、从容不迫,这样的形象正是读者所期待的。当然,小说的最后,摩西还是杀死了玛丽,这不能说是玛丽的悲惨结局,而应该说是玛丽最终的解脱,更是黑人摩西带给女主人公最后的救赎。本文通过白人迪克和黑人摩西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迪克在玛丽的一生中始终是堕落的形象,相比于黑人,他身上所缺乏的男性气质是白人社会的悲哀。通过该作品,作者多丽丝·莱辛也在传递社会责任感,无论是父权制社会还是种族歧视制度,都给人类带来了损失,更在告诫我们两性应该共同努力改变不合理的性别定位,实现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让所有人在不受任何成见、歧视、社会性别的限制下,实现自身的自由与发展。

参考文献:

[1]Connell, R.W. Gender and Power[M]. London: Allen & Unwin , 1987.

[2]Lessing, Doris. The Grass Is Singing[M]. London: Perennial Classics,1950.

[3]多丽丝·莱辛著, 一蕾译. 野草在歌唱[M]. 南京: 意林出版社, 1999.

[4]西蒙·波伏瓦著, 桑竹影、南珊译. 第二性[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5]方刚. 康奈尔和她的社会性别理论评述[J]. 妇女研究论丛. 2008, (3).

[6]冯琼.《野草在歌唱》中白人男性气质的解构[J]. 英语广场. 2015, (3).

[7]康奈尔 著, 柳莉等译. 男性气质[M]. 北京: 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8]刘璐.《野草在歌唱》中白人男性气质的丧失[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

[9]夏琼.扭曲的人性, 殖民的悲歌一评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J].当代外国文学, 2001.

[10]隋红升. 身份的危机与建构[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0.

猜你喜欢

野草在歌唱特纳摩西
得到的都是笑脸
荣格的原型理论视角下的《野草在歌唱》
批判、颠覆与束缚
探析《野草在歌唱》中“女性他者”世界
摩西奶奶
不穿有鞋带的鞋
不穿有鞋带的鞋
不穿有鞋带的鞋
《摩西,山之人》主题研究
摩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