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生的学术专著类整本书阅读

2019-06-06姚维勤

课外语文·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

姚维勤

【摘要】学术专著类的整本书阅读相比文学类整本书阅读,有难度也有高度,需要突破对专著的敬畏,略过其枯燥的一面,探求书中有意义、更鲜活的东西,从而让阅读变得真正有意义。而假期中互联网状态下的师生隔空阅读模式又不同于课堂内师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阅读模式,对于阅读进程的掌控、阅读问题的呈现、阅读成果的展示等都需要用心谋划,从而让阅读落在实处。

【关键词】学术专著;互联网;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阅读的背景

作为“学习任务群框架下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成员之一,我参与的是学术专著类的整本书阅读研究。说实话,我对高中生阅读学术专著是抗拒的。因为所谓“学术专著”,是指作者根据某一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的理论专作,既然是“某一学科领域”,就表明了它的单一性和专业性,作为接受基础教育的高中生有必要涉猎吗?“理论专作”,也透露出其枯燥性和研究性,作为有着高考压力的高中生有耐心和兴趣进行阅读吗?但当看到是进行《谈美书简》的整本书阅读后,我的内心有了些许的底气,因为它虽是一本美学专著,但全书是由13封书信的格式集结而成,更像是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在和年轻人面对面地聊天,力图把年轻人引进美学的大门,可以说是一堂学习美学的入门课。并且朱光潜先生的语言极具魅力,是那样的亲切可感,那样的幽默风趣,是一种促膝谈心,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我相信学生能读下去、读进去。

二、阅读的流程

第一环节:你读你问

本次阅读是利用寒假假期进行的,并且允许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于是便略去了各类百度即可得的“概括每封书信主要内容”“撰写读书笔记”“摘抄经典名句”等环节,直接进入“你读你问”环节。同时为了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后提出自己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我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和提问,为此,我建立了班级阅读交流的QQ群,学生每天上报自己的阅读进程,在大部分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后,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拍照留存。以防学生提问时相互参看,我约定大家的规定时间的两分钟之内完成照片的上传,尽可能最真实地展现自己阅读时的疑问,真正进行一次师生异地隔空共读活动。

第二环节:我问你答

在收集汇总学生问题时,我发现有许多是共性的问题, 比如:“作者为什么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对美学研究的重要性?”“如何学习美学?”“美学如此难以下定义,为何还要研究美学?”也有一些问题只有极个别学生提问,但很有意思,比如:“目录上作者对每封信的编排是杂乱无章的,还是另有意图?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经过筛选,我留下了高频问题和难以得结论的问题,公布在班级群里,请学生选择其中两个问题作重点思考并形成文字稿,再在约定的时间内组织大家一起讨论。集中讨论问题如下:

1.作者为什么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对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3.学习美学,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结合具体实例来说。

4. 目录上作者对每封信的编排是杂乱无章的,还是另有意图?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5.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美学?

第三环节:撰写研究报告

在讨论完成后,每位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结合同学们的讨论,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字数上不作硬性要求,但要考据翔实、言之有理,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三、阅读的收获

(一)学术专著并不是面目可憎,离我们并不遥远

学生在阅读反思中写道:看到《谈美书简》,以为这本书一定是教我们如何用慧眼去辨别美、发现美。但仔细阅读,却发现朱先生借助生活中路人皆知的细微小事,以独特的观点通俗易懂地给我们进行讲解,让我们对一些深奥的美学理论豁然开朗。比如先生谈道: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感?一开始,我开始质疑先生提出的问题,似乎太简单了,美不就是看到一幅色彩匀称、比例协调的绘画,使人感到心情舒畅,使人对这幅画暗暗赞叹吗?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美,而美感就是一种感觉,是在视觉作用下形成的。显然我的理解是片面的。仔细阅读之,越发现美存在我们日常生活或实践中一些极其卑微的事物中,继续探讨就越发现生活中好多事物,可以用美学的观点,美学的角度来回答、看待。美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二)互联网下的隔空阅读大有可为

在互联网状态下,教师可以很好地借助网络渠道,组织学生进行异地的共读活动,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或语音,或图片,或文字等多种方式地呈现阅读交流。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实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和名家、阅读的前任、同学进行交流,促进自己的阅读理解。一句话,这种在“互联网时代”视域下的阅读模式相比传统的课堂阅读模式,可以使阅读交流更具交互性和参与性,阅读的效果会更好。我们可以也必须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在指导学生的阅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在有限的高中三年里高效读书。

(三)整本书阅读应该有自己准确的定位

世上好书太多,学生读不过来。在我看来,与其说整本书阅读,还不如说是一种主题式群文阅读,一种课内外的迁移式阅读。比如,在读《谈美书简》时,我推荐学生围绕作者朱光潜先生读他的《不完美,才是美》《细雨慢煎一湖春》,等大学时可继续读他的《西方美学史》《谈美》;在学习课文的《简笔与繁笔》时,我让学生去回读《谈美书简》的《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从节奏感这个角度来解读简笔、繁笔的妙处。我想,等我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时,我还会再次拿出这本书,让学生用“移情说”来品读诗词之妙;读小说时,会回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會分析人性的美与丑等等。《谈美书简》的整本书阅读时如此,其他的亦可如此,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不应该是一种额外的附加,而应是课堂学习的有机补充,一种阅读的滋养。

参考文献

[1]曹勇军.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书?[J].中国教师,2018(4).

[2]程翔.从“整本书阅读”的学科定位谈起[J].中学语文教学,2017(1).

[3]张小兵,倪峰.走进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讯,2016 (25).

[4]余党绪.“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7).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互联网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