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牦牛博物馆:生于社区,融于社区

2019-06-05王京雪

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藏族同胞牦牛藏族

王京雪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是西藏牦牛博物馆的生日。

2014年的这一天,位于拉萨市柳梧新区的西藏牦牛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开馆仪式上,所有领导不设桌签、不分级别,全都坐于主席台下。主席台上,坐着的是农牧民捐赠人和专家学者代表,为博物馆揭牌的也是他们。

观众在西藏牦牛博物馆参观牦牛油画展(觉果/ 摄)

看着现场自发赶来捐赠的人们,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感叹,“这是在博物馆开馆时我很少看到的情景。西藏牦牛博物馆一开始就扎根于民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家以牦牛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植根于高原本土,与当地民众生活紧密相连,是其始终如一的特色。

“博物馆应当生于社区,长于社区,融于社区,服务社区,成为社区生活的活动中心和信息中心。”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说,“老人在这里回忆,孩子在这里游戏,学生来这里阅读,艺术家来这里展示,年轻情侣也可以来这里约会。”

有别于诸多传统博物馆的建馆路径,牦牛博物馆的诞生始于一个酷爱西藏的汉族援藏干部的执著与梦想,成于一众藏族同胞的支持与拥护。

2011年初夏,57岁的吴雨初辞去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的职务,只身奔赴拉萨筹建牦牛博物馆。

最初,不少人难以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吴雨初则不厌其烦地讲述牦牛与藏族非同一般的关系:距今3500~4500年前,青藏高原上的人们开始驯养野牦牛,从此,牦牛与高原上的人们相伴相随。十世班禅大师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藏族谚语说:“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

北京市委听了吴雨初的汇报,决定将牦牛博物馆纳入北京对口支援拉萨的一项重要文化创意工程,由吴雨初担任北京援藏指挥部副指挥,负责牦牛博物馆的建设。

“我知道要做的事情太多,但最重要的是这个博物馆一定要得到当地人民的认可。否则,只是一座空空的建筑,没有任何意义。”吴雨初说。

为筹建博物馆,曾经在西藏工作过16年的吴雨初带着几名助手,对全国主要牦牛产区作田野调查,并沿途征集藏品。他们开着一辆越野车,跑了4省47县,行程3万公里。

藏语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一词,有的藏族同胞不清楚博物馆是什么,吴雨初就解释说,他们要建的是“亚颇章”,即“牦牛宫殿”。这迅速赢得了藏族同胞的理解与支持。

西藏自治区申扎县的牧民日诺,带着全家8口人捻线、编织、缝制,忙活几个月织成一顶牦牛毛帐篷,让儿子坐了3天车送去拉萨,这成了牦牛博物馆的第一件藏品。

这种帐篷市场价通常要上万元,家境平平的日诺却分文不取。“你一个汉族人,为我们建牦牛宫殿,我怎么能要你钱呢?”

比如县的牧民才崩,收集了满满一车与牦牛有关的生产生活用具,花了两天时间,开车拉到拉萨捐给牦牛博物馆。才崩像学者一样,细心地给每件工具都作了记录,比如驮牛鞍子从爷爷手中传下来已有70多年,期间几次去西部驮盐,走了几万公里。

在加查县养牦牛并因爱牛成痴远近闻名的牧民曲扎,为牦牛博物馆绘制了壁画。曲扎说吴雨初是他守候多年等来的知音。“办牦牛博物馆就是在传承和弘扬西藏民族民间文化。我们都热爱西藏文化,我们是兄弟,因为我们身上流着同样的血。”

拉萨老城区八廓街的古董商人则介给了吴雨初一颗工艺早已失传的珍贵牦牛皮质天珠。多年前因缘际会,一位老人给了则介两颗这种天珠,说以后他会用得上。果然,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馆建馆时,则介捐了一颗。剩下的这颗,则介送给了牦牛博物馆。

2013年5月18日,一场捐赠仪式在建了一半的牦牛博物馆工地上举行。口口相传之后,来了几百位当地民众,现场捐赠了200多件藏品。一时间,八廓街的古董商人们一碰面就问:“你给牦牛博物馆捐赠了没有?”

就是依靠这样一份份自发的、朴实的、醇厚的情谊,曾经一无所有的牦牛博物馆,在短短2年多时间里,征集到了2000多件藏品。

其中,群众捐赠达40%以上,这在国有博物馆中几乎绝无仅有。毫不夸张地说,西藏牦牛博物馆是一座生于社区的博物馆。

八廓街的古董商人们一碰面就问:“你给牦牛博物馆捐赠了没有?”

西藏牦牛博物馆建成后,每年都会在5月18日举办专题活动。2018年的“博物馆之夜”活动中,观众们跳起了藏族传统舞蹈,还自编自演各种文艺节目,直到夜里11点,大家还不舍得散场。

“过去拉萨没几个人知道这一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如今,我们要把5·18变成老百姓的节日。”吴雨初说。

平日里,牦牛博物館时常邀请当地的民众来参观,了解以牦牛为载体的西藏文化,感悟藏族同胞与牦牛共通的品性——憨厚、忠勇、悲悯、尽命,这8个字,是博物馆总结出来的“牦牛精神”。

有时,他们也走出博物馆,举办“牦牛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到西藏的中学里举办讲座和征文活动,介绍牦牛博物馆中的精品文物及其背后深厚的地域文化知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这些互动,让对博物馆还很陌生的西藏民众慢慢弄懂了其为何物。而起初,还有藏族同胞把博物馆和寺庙混同,以为在牦牛博物馆里可以拿到加持过的甘露丸,结果发现,这里虽然没有甘露丸,但有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

作为拉萨乃至西藏的藏文化保护标志性工程,牦牛博物馆在文化推广、历史传承和凝聚认同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外地游客在此了解牦牛驼载的藏族历史文化,本地人则在此重温民族记忆。

一位偏远地区的牧区乡长来牦牛博物馆参观后,兴奋地告诉吴雨初:“我回去要组织各村的干部和群众都到这儿来参观,看看我们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

藏族姑娘旺姆给吴雨初写信说,“虽然我是藏族人,却从没有对牦牛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牦牛博物馆是展示藏族真实生活的博物馆,年轻一代会从中学习到关于我们祖先和藏族日常生活的丰富知识。”

在牦牛博物馆,经常能看见这样的场景:老人带着全家一起来参观,如数家珍地给年轻人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过去藏族人是怎么生活的,用什么样的工具。

“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已经不太了解了,他们很少见到牦牛,对牦牛的认识也限于酥油茶、牦牛肉干,所以我们的博物馆要做的一个工作是民族记忆的传承。”牦牛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牦牛博物馆的老朋友、那些捐赠过藏品的人们,也会时不时到馆里串门,看看自己捐赠的物件,听听参观者在这些物件前驻足时讨论些什么。

这些情景令吴雨初感到快乐,“博物馆不应当是高高在上的殿堂,它属于本地区的人民。”

吴雨初认为,成为本社区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家博物馆所能拥有的最高荣誉,这也是牦牛博物馆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创建西藏牦牛博物馆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被吴雨初以非虚构的方式写成了一本书——《形色藏人》,其中总共有60多个人物。201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书中的几十个主人公相聚在西藏牦牛博物馆,畅叙西藏的历史和文化,这形形色色的西藏人,也成为一个交流的社区。

吴雨初认为,“牦牛博物馆的建馆和开放过程,在认识并尊重当地传统文化、服务于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当地社区和人民形成建设性关系等方面,应当算是对多样性的一种初步尝试和粗浅诠释。”

猜你喜欢

藏族同胞牦牛藏族
牦牛场的雪组诗
“罗萨,扎西德勒!”
Yak of All Trades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沉思的藏族同胞》
神山 世代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