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风貌村落现状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以碧江村为例

2019-06-05李超前赵泽源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泰兴江村风貌

李超前,赵泽源

(1.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2.北京建筑大学北京高精尖未来城市设计创新中心,北京 100044)

“先有碧江,后有顺德”,碧江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顺德区。碧江村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气息,该村古建筑资源丰富,祠堂、书塾、古桥等古迹随处可见。对其保护与开发关乎碧江村的历史建筑能否完善的保存下去以及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能否发扬光大。随着国家对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重视,碧江村的保护与发展势必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其历史建筑的摸底工作也需要得到重视。

1 碧江村历史沿革

据《顺德县志》记载,碧江村于南宋初年大规模建村,距今800多年历史。古时村名为“迫岗”,因为村内土岗有二岩石相互挤迫而得名,后用当地发音的同音字改称碧江,沿用至今。碧江原属番禺紫泥司龙头堡,到明景泰三年(1452年)被划入顺德县治,明清时期属于顺德四大圩镇之一。清咸丰《顺德县志》中载民夹水而居,百货辐辏,多商、农之业,弦诵有之。由于水上交通方便,腌笋、造纸非常有名,米行等各行各业兴盛,为广州货物的一大中转站。古往今来,碧江村人才辈出,素有“文乡雅集”之称,碧江村自明代建县以来至清代中叶,仕子频频中举,其中包括106名举人及17名进士。而这些仕途通顺的仕子在晚年告老还乡之后,建造了大量的宅第园林和祠堂,因而村中留下了成片建造的蕴含历史文化的古建筑。

2 村落整体风貌

碧江村的街巷整体肌理完整,尺度亲切宜人,村中集中了宅第、祠堂、书斋、园林等历史建筑,民居形式以岭南传统风格主,街区仍然体现较浓郁的岭南水乡传统风貌(图1)。碧江村的古建筑集中在村心街和泰兴街,村心街的街巷空间构成主要为:房-河-街-房(图2);而沿泰兴街的街巷空间构成为:房-街-房(图3)。村心西街北端巷道的保存状况十分好,不仅有完整的巷门,还保留了原有的石板路。虽然现在村心街路段的河涌已被盖板覆盖而隐于地下(河道仍在),街两边仍是绿树成荫,当年的街景仍能见其端倪。而泰宁路以南尚有良好的河涌景观,古建筑沿街面也较为完整。以两条主要道路为基础,构成了村落主要格局。村落外为昆岗山,环山叠翠,犹如一道绿色屏障,山水相依,村落被环抱其中,共同孕育了绿水青山、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交融的岭南传统水乡[1]。

3 现存特色历史建筑

3.1 祠堂建筑

碧江村在历史上人才辈出,这些人老后还乡,多为家族修建祠堂来祭祀祖先或教育子孙。这些祠堂多气派讲究,现在大部分还保留了原来的传统岭南风格,斗拱、镬耳山墙、照壁、干打垒、蚝壳墙等古建形式都富有古韵,建筑石刻、木雕、砖雕、灰塑、壁画等精细雅致(图4、图5)。

村心大街和泰兴街是碧江村古建筑最集中的两个街区。与当地村民交谈中了解到,由于两条街道自建村以来便是村中主要街道,告老还乡的仕子在建造宅第祠堂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这两条街边。村心街的4座公祠:楚珍苏公祠、峭岩苏公祠、黄家祠堂及源庵苏公祠相依而建,共同构成一片古建筑群的同时,各具特色,展现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成为古建筑景观的高峰,而泰兴街的5座祠堂则被一片片翠绿的绿树掩映着。尊明祠(五间祠)、丛兰苏公祠、逸云苏公祠、澄碧苏公祠及何求苏公祠5所明清祠堂所组成的祠堂建筑群延绵于泰兴街南北300 m范围内,与周围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其中较为著名的祠堂概况如下。

峭岩苏公祠:建造年代为清代早期,最初为苏氏北便房二十世祖苏弼的私伙祠,又称“绳武堂”。祠堂总面积约465 m2,坐西向东,三进均为心间敞开,第一进后檐为歇山式,二进无歇山有生起。山墙为三角硬山式,房脊为龙舟脊,瓦当和滴水俱全。建筑材料为品质较高的细纹铁木、水磨青砖及咸水石。2005年,镇政府出资对峭岩苏公祠进行修复。

源庵苏公祠:建造年代为清代中期,原为苏氏北厅房二十世祖苏廷爵的私伙祠。祠堂为3间面阔,坐西向东,院落形式为一路两进一院,院深18 m,宽11 m,总面积约200 m2。山墙为镬耳式,房脊为博古脊,檐口无滴水。一进水磨青砖外墙配白麻石勒角,白石方檐柱,后檐开敞;院内无侧廊,两侧有侧门通往小巷。二进全开敞,进深3间,前檐柱为白石,内柱为坤甸木,梁架为瓜柱式。该祠堂2004年经抢修,现保存状况较好。

尊明祠:俗称“五间祠”,又名兹德堂,建造年代为明嘉靖年间,大部分已毁坏,现仅存头进与中座,外观及结构均属于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面积约为1 107 m2,建筑总宽度约32.5 m,中座进深3间,纵深14 m,七架梁结合前后四步梁,不仅为碧江村最大的祠堂,甚至在全省范围内5开间,七架梁的古建筑中,尺度之大实属罕见。华南理工大学的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对尊明祠的评价是:其建筑石柱及梁架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形制为广府民间祠堂中少见的五开间,有相当的独特性。其祠堂大殿建筑风格雄浑而不失优雅,细部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

何求苏公祠:建造于明代,清代重新修缮。何求苏公祠也是泰兴街上独具特色的祠堂之一。祠堂面积约386 m2,祠堂院内有明代古井一眼。山墙为硬山式,房脊为龙船脊祠堂两侧有门巷。而这间祠堂的特色为祠堂天井,被一座砖石结构牌坊隔成两半。牌坊两面均有石刻坊额,前面坊额“南园后五子”之一的明代诗人欧大任题赠的“世承天宠”,赠予与其亲家关系的北厅房十三世祖苏顺;背面坊额为刘庶题与清代著名广东诗人,书法家,北厅房二十一世祖苏珥的“博学鸿词”。在顺德保存至今的牌坊本就不多,而与欧大任、苏珥两位顺德著名人物有关的则更加稀有。

3.2 碧江金楼

碧江金楼,通常指碧江金楼古建筑群,除金楼外还包括金楼所在的职方第、周边的南山祠和慕堂祠等祠堂建筑、泥楼和亦渔遗塾等其他建筑、见龙门和砖雕大照壁等装饰建筑以及三星大宅等宅第建筑等多种形式的古建筑。而这些建筑中,以金楼最为精华,当地有“碧江多商贾,金楼为至尊”的说法(图6)。

金楼位于职方第中。职方是明清两代的兵部衙门的一个办事机构。职方第为职方司员外郎的府第。如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府第主人苏丕文,是朝廷三品大臣职方司员外郎,就住在此。他所住的府邸叫大座,就是一座3层高的碉楼,并在墙体上开着具有防御意义的细长方形的像炮眼的窗口,是职方第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物。

而金楼就是职方第中的藏书楼,原名为赋鹤楼,也是苏丕文任职方司员外郎时期所建的2层的木质建筑。金楼以内部装饰着金碧辉煌的贴金木雕得名,却凭借“藏娇”闻名于世。“金屋藏娇”中的“娇”是晚清时期慈禧的干女儿,同时是清末尚书、军机处大臣、大学士戴鸿慈的女儿戴佩琼(乳名阿娣),她有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之容,更有知书达理之才,琴棋诗画也是样样精通。戴小姐下嫁给苏丕文(另一种说法是苏丕文的大曾孙苏伯雨)。这幢金楼是为迎娶戴佩琼而专门修建的。结婚后,苏丕文将戴佩琼安排在金楼中,夜夜有美人相伴,红袖添香,故后来传有金屋藏娇的佳话[3]。正如金楼中的一副门联所书:“金漆木雕留至美,楼藏粉黛去犹春”。

二楼则是金楼金屋藏娇的精华所在。二楼内部的装饰,包括全木质的门窗、门板、门楣和屏风等,均以华丽辉煌的广式木雕工艺来装饰,配以泥金,足金的贴面,将金楼的二层装饰的金碧辉煌,满眼华丽雍容。虽然经过百年,依然能感受到熠熠生辉,光彩照人的华贵气息。金楼的金光闪闪也不禁让人觉得楼如其名。金楼中的装修构件、家具大多是酸枝木所造。酸枝木纹理光滑细密,硬度较高,在经过仔细打磨后,具有表面平整华润,触感细滑清凉的特点,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都在无形间透露着深厚含蓄的美感(图7)。再贴上一层金箔后,使人一入此室,便感受到一种富丽堂皇却不失华贵雍容的感觉[4]。金楼二层的装修布局设计,取意于珠江上的酒船紫洞艇(图8),而雕刻的题材选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象征物,如“松鹤延年”“岁寒三友”“兰桂腾芳”等,还有斗笠渔翁、浣衣少女等。其雕刻手法也高超多样,有深雕、浅雕、透雕、玻璃镶嵌等。艺术风格除本地风格外也吸取了当时西方流传而来的工艺,将岭南文化兼容并济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精美的雕刻,金楼的诗文题字也是其主人才情雅趣的体现。如门上诗文“红袖添香,碧纱待月”;当时刘墉所题的“翰墨丹青事事妍,湖山佳处寄才贤。几回禅院花争发,一夜山堂月正圆”,这些诗词都给金楼的氛围增添了色彩。

金楼旁的泥楼,是金楼建筑群中历史最久的建筑,始建于明代,为干打垒筑成,墙体用泥、沙渗以糯米粉夯垒而成,隔热性能很高,坚韧如石,楼后面为古代珠三角地区的极具特色的蚝壳墙(图9)。20世纪初,泥楼的主人留学归国,见老泥楼楼门两廊老旧颓危,便将其改成西洋柱廊,将4根立柱改为罗马式立柱。

4 碧江村保护现状

4.1 整体风貌

碧江村的村落整体风貌保持基本完好。两条主要历史街道村心街和泰兴街上的历史建筑保护基本完好。但由于城镇化的推进,碧江村新建设民房的增多,以及道路拓宽及车辆的通行,村落的风貌受到了一定影响,包括空间尺度的破坏和新建建筑设施对街道完整性的破坏。具体表现为新建建筑的外挑、新建筑色彩和建材与老建筑的不协调。道路停车空间的随意划分,以及车辆对老石板路的破坏。

4.2 历史建筑

碧江村保留古建筑108栋,占建筑总数的15%。其中有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泥楼、职方第(含见龙门)、金楼、慕堂苏公祠、亦渔遗塾、三兴大宅(怡堂)、砖雕照壁。碧江村对村落文物保护投入了很大的力量,挂牌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护,但是其他一些很有价值的古建筑却因年久失修、无维护费用来源、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等原因,遭受了一定的损坏,包括黄家祠、何球祠、五间祠等。

5 碧江村保护策略

碧江村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村落街巷与水道田园融合,古色古香的祠堂点缀其间。对碧江村的保护应该从多层次进行。第一,对碧江村中的历史民居、祠堂的保护价值进行评估,以避免遗漏一些具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再对这些建筑按相应保护等级进行保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对其本身进行保护的同时,周边风貌也要得到控制。第二,对村新街、泰兴街以及村中风貌较好的街道进行风貌整治,尽量保持历史建筑视觉景观的连续性,整治随意停车的问题,改善基础设施[5],以打造碧江村历史文化核心街区,整体把控碧江村的村庄风貌。第三,为保护村落的整体风貌,使街区肌理结构延续,村落周边环境协调,将以村新街区、泰兴街区为核心的碧江村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图10)。对不同区域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控制建设强度、风格,以及控制建筑高度等,从而形成和谐统一的历史村庄风貌。

6 结束语

佛山顺德碧江村以其丰富的古民居建筑,较为完整的岭南古村落风貌而闻名,其中一院院祠堂点缀其间,也不乏像金楼那样岭南建筑文保的精华。虽然对碧江村的保护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保护现状仍然有待改善,对于这个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应向更细致和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泰兴江村风貌
魅力南江村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非遗中的“泰兴印忆”
越江村
百年裕泰和:深藏泰兴黄桥老街的文旅地标
开泰图兴——泰兴经济开发区的绿色崛起之道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