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资助体系对贫困学生干部素质的影响研究

2019-06-04戴静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生干部素质培养

戴静

[摘要]作为高校贫困资助管理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贫困学生干部自身的素质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但贫困学生干部日益突显的问题,已是高校发展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难题。当前高校贫困资助模式主要是“奖、贷、助、补、减、勤、免”为主,能够解决贫困学生干部的物质需求,但不能解决贫困学生干部自身素质存在的问题。高校要加强贫困学生干部的帮扶,重视贫困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促使其在高校贫困资助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高校;贫困资助;学生干部;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5-006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5.03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向普及化阶段不断迈进,更多的学生获得接收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导致贫困学生的数量增加,高校贫困资助工作难度加大。为此,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无数贫困大学生从中受益,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但是,当前的资助模式依然存在着些许问题和不足,如贫困学生干部作为连接贫困生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如何在资助管理体系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助贫志愿活动,做好新时期高校贫困资助工作,还需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一、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校已经建立起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资助形式丰富多样,资助资金逐年提高。新的资助体系建立以来,通过政府的大力投入、高校的贯彻落实、社会的全情参与,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帮助无数寒门学子圆梦大学。但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一)贫困认定程序不规范

高校贫困认定是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认定失真会导致资助对象错位,错将非贫困生当成贫困生进行资助,导致资源浪费,资助工作受阻。高校辅导员根据由学生户籍所在地提供的《高等学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认定申请表进行认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核实材料的真实性,据调查显示,当地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仅仅流于形式,审核不够严谨,可信度有待商榷。班级民主测评小组在对学生进行认定测评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缺乏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時间紧,高校资助老师也不可能对申请的学生一一审核,只能从整体把控。

(二)贫困资助并行制度不完善

贫困认定工作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完成,需要政府出台更严谨的制度,为贫困学生“保驾护航”。当地民政部门对申请的学生材料需建立相应的审核制度,逐一对其家庭情况进行排查,防止虚报,谎报的情况发生。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并行制度,使得一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补助。

(三)物质助贫和精神脱贫不对称

高校极其重视对贫困学生的物质关怀,却没有全方位的考虑到他们的心理关怀。有部分学生长期接受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不但没有感恩之心,反而产生了这是理所应当的想法。对于感恩教育,学校往往认为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很多高校只关注贫困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问题,忽视了德育的重视性,导致部分贫困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二、高校贫困学生干部素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校贫困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干部和贫困生的交叉群体,是老师得力的助手,是同学学习的楷模,高校贫困学生干部生活和心理状况,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从长远看,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帮助他们树立起贫而坚强、自强不息的新时代大学生榜样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素质现状主要优点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学习刻苦、勤俭节约、工作认真负责和做事低调严谨、注重团队协作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习和工作压力并存

学习和工作压力是高校贫困学生干部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学生干部要完成学校和学院交给的各项任务,认真组织,积极开展。这些活动和工作占用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尽管他们勤奋刻苦,但学习时间仍然不够。因此,大多数的贫困学生干部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甚至有部分贫困学生干部的成绩在及格边缘徘徊,这样,学习成为他们的一个压力来源。除了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工作对他们而言又是一种挑战。活动成功与否,工作成效高低,付出的一切能否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又是对他们工作能力的考验。高校贫困学生干部作为同学的榜样和楷模,一方面,需要他们成绩优异,另一方面又要出色地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如何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二)自尊感和自卑感互相交织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阅历的差异,高校贫困学生干部压力较大,和其他同龄人相比,他们心理负担更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自尊心很强,自卑感强烈。调查中27.8%的高校贫困学生干部自我保护心理明显,对同学和老师的看法比较敏感。他们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不愿与其他人谈论自己的家庭情况,也不愿和朋友同学敞开心扉交流,常常通过其他方式来掩饰自己的窘况。物质需求的压力和周围贫富差距,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他们将自己的困难和压力藏在心里,从而变得敏感脆弱、自我封闭,常常情绪低落,焦虑明显。

(三)群体效应欠缺

高校贫困学生干部这一群体汇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是广大大学生的楷模。他们克服自身经济困难的状况,不断提升自我,服务广大师生,是老师得力的助手。但是,事实上他们在贫困资助群体中过于沉默,群体效应欠缺。过大的经济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产生过重的焦虑情绪,这些情绪使得他们在工作上表现出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犹豫不决。尽管自身有完成工作的能力,但是不敢主动负责重要工作,错失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没能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高校贫困学生干部存在问题分析

在高校贫困资助中本应用贫困学生干部的良好心态、积极阳光的态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满足他们自立自强、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但是,贫困学生干部这一群体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他们的进步和成长。

(一)贫困资助体系不够完善

国家和政府一直很重视贫困资助工作,自1999年启动助学贷款开始,贫困生资助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对于高校贫困资助体系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对于高校贫困学生干部贫困认定缺乏系统性,缺乏多层次、多方位的配套措施,仅仅停留在“贫困生”的定性概念描述上。高校贫困学生干部面对贫困生指标较少,他们思想豁达,关爱同学,自愿将名额让给其他同学,导致他们获得贫困资助的机会变少。二是很多贫困资助奖金不能兼得,很多高校贫困学生干部受益不大,例如:有的学校规定获得国家奖学金或者国家励志奖学金就不能兼得国家助学金,获得国家助学金就不能兼得其他助学金,这使得很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干部不能最大化的享受到国家的资助政策。

(二)精神扶贫不够深入

很多高校极度重视贫困学生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进行物质帮扶时,缺乏心理的温暖,没有及时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焦虑的状态,有的高校贫困学生干部久而久之甚至是缺乏感恩之心,没有帮助他们及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在他们受到资助时,帮助他们认识到感恩之心的重要,没有促使他们将个人的感恩转化为对国家的大爱。

(三)管理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贫困学生干部作为连接贫困生和学生干部的纽带,在资助管理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在高校管理贫困学生干部时,一味重视使用而忽略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和业务培训,导致他们工作缺乏创新性。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和培养机制,才能使高校贫困学生干部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发挥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要作用。

四、高校贫困学生干部素质提高有效措施

高校贫困学生干部是大學生中的优秀群体,对高校贫困学生干部个人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新时代自强不息的大学生楷模具有深远意义。

(一)建立学生干部家访制度,推动贫困学生精准认定

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资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体现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重要环节。建立贫困学生干部家访制度,让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家访家乡的同学,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为精准认定提供相对准确的资料。贫困学生干部家访困难学生,是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

贫困学生干部家访活动有助于贫困学生干部自身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直面贫困家庭,和贫困家庭建立沟通机制,让他们缓解自卑和焦虑的心态,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国家为他们做出的不懈努力,激励他们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贫困学生干部家访活动,是一个感恩教育,更是一种爱国教育,鼓励贫困学生干部发挥模范典型作用,带动帮扶对象一起进步。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贫困学生干部能力

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各项活动的主体,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人。高校贫困学生干部作为一群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群体,应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促使他们自立自强,全面健康的发展。高校贫困学生干部是一群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队伍,在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例如:高校贫困学生干部组织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组织贫困家庭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公益宣传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贫困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三)搭建学生心理帮扶平台,助力贫困学生干部心灵扶助

物质的匮乏、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压力使高校贫困学生干部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他们的自卑、敏感、焦虑、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网络,搭建一对一帮扶平台,对心理有障碍的贫困学生干部及时配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帮扶。鼓励贫困学生干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心理素质普查、举办“5.25”心理健康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等活动,在活动中帮助他们锻炼自身能力,树立自信,提高感恩意识。在贫困学生干部群体中树立优秀典型,发挥优秀学生干部的朋辈教育作用,对更多的贫困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贫而坚强、自强不息的新时代大学生精神。

五、结束语

做好高校贫困学生干部贫困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学生等多方面做出努力。高校贫困学生干部的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一批同龄人的成长。长期来看,高校应高度重视贫困学生干部的素质培养工作,同时也应积极探索更科学和人性化的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学生干部物质和精神共同脱贫,要以资助体系为起点,心理扶助为重点,素质提高为关键,促使其健康成长,服务社会,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标杆。

猜你喜欢

学生干部素质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基于学生干部教育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高职学生干部成长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