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中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改进

2019-06-03樊希

速读·下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燃烧烧杯蜡烛

樊希

摘  要:對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课题2中蜡烛及其燃烧探究这个实验的操作及装置进行改进。

关键词:蜡烛;燃烧;烧杯;集气瓶;漏斗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在中考教学中,特别是在应试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足,所以我认为需要增加学生的实验操作,推动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可以改进相关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首先,我们知道小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初中生往往一个小实验都能勾起好们的奇心强,他们对那些新颖,奇特的东西异常敏感,一种现象、一个演示都会激发他们极大的兴趣,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产生学习的需要,他们学习的潜能在一系列有趣实验的强烈刺激下,又能转化成巨大的学习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例如,蜡烛燃烧的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酸碱与指示剂变色实验等。学生会因为一些意想不到的化学现象而去思考、钻研,从而推动他去努力学习化学。其次,分组实验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动手能力,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在如今的课堂教学过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导。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尽量让学生分小组协作独立去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小组观察的现象、得出的结论去评价反思。从注意化学现象到认真观察实验,从有意义的思考到热烈的讨论,学生能自觉进行知识的形成。例如,在做探究金属活动性的实验中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Mg>Al>Fe>Cu,还有的小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Mg>Fe>Al>Cu。学生们围绕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进行深入和反复的思考,最后由于金属形状不一难以控制与酸的接触面积相同,而且如果金属事先没有打磨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尤其是Al的表面会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使Al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这样就实际上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思维能力。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过程。从实验中悟出道理,获得知识这是其他方法不可代替的,在此,我重点谈谈个人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改进方法。

用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段时间烧杯会特别烫,学生会烫伤到手并且蜡烛燃烧会产生黑烟,烧杯底部会变黑温度又高。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操作也不利于学生观察水雾这个现象,并且将烧杯倒转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是炭黑造成的还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对此我基于书本实验,做了四次简单的改进。

第一次尝试是用坩埚钳在蜡烛火焰的內焰和外焰之间放一段五厘米的空心玻璃管,再把烧杯罩在玻璃管的另一边。这样黑烟就只会停留在空心玻璃管的内壁并且蜡烛燃烧的产物可通过空心玻璃管到达烧杯,烧杯离火焰也有一定的距离不会太烫。可以在空心玻璃管的内壁观察到水雾,往烧杯内倒澄清的石灰水现象也较为明显。但是又发现,烧杯口太大收集的气体会跑掉。

第二次做实验时我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发现石灰水会变得更加浑浊。进过观察又发现烧杯有个尖嘴会漏气,觉得可以尝试把烧杯换成集气瓶这样更能锁住气体。第三次实验时现象非常的明显。

虽然对于二氧化碳的检验现象非常的明显了,但是每一次成功的实验都来自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我认为对于之前玻璃管的设计也可以改进下,毕竟玻璃导管的管口很小可以收集到的气体少。我尝试把玻璃导管换成小漏斗,用漏斗口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集气瓶扣在漏斗尖嘴处并用玻璃片盖住。随后进行了第四次实验,发现漏斗管处水雾现象明显,澄清石灰水也特别浑浊。

以上就是我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这个实验的一些改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对于我们这个学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实验,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也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燃烧烧杯蜡烛
特别的“冰袋”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生活,让语文课堂“燃烧”起来
一起机组极热态启动时恶性运行工况引起停炉的事故分析
单兵背负式防暴驱散器喷射剂的喷雾燃烧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