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应“教育2030”目标: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建设方向

2019-05-31陶孟祝

终身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理念

□ 陶孟祝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教育在《达喀尔行动纲领(2001—2015年)》(The Dakar Framework for Action,2000)以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未能达成既定的目标。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15年在巴黎总部通过并发布了《教育2030:仁川宣言和行动框架》(Education 2030:Incheon Declaration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以下简称“教育2030”)作为未来十五年教育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该行动框架概述了“教育2030”的前沿、愿景、理念与原则,解析了全球教育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指示性策略和相应指标,阐明了整个行动框架的实施方式。其关键和核心的总体目标——“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1],不仅为全球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其相应具体目标的设定也为衡量各地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依据。为真正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国际社会将视野聚焦于可持续学习型城市。

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理念的由来与发展离不开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的推进,亦得益于“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化。首先,三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的召开以及相关文件的发布直接助推了可持续学习型城市概念的提出。其中,《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Beijing Declaration on Building Learning Cities,2013)(以下简称《北京宣言》)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为副标题,并将学习型城市建设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墨西哥城声明》(Mexico City Statement on Sustainable Learning Cities,2015)(以下简称《墨西哥城声明》)明确提出“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概念,同时确立了推动其建设的十大战略方向。此后,这一概念又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科克行动倡议》(Cork Call to Action for Learning Cities,2017)(以下简称《科克行动倡议》)的倡导下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推广。其次,“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2]等领域的逐步深化又进一步规约了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原则与发展方向。此外,个体终身学习意识的觉醒、参与学习热情的高涨以及通过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也极大推动了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进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近发布的《学习型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指南》(Learning Cities and the SDGs:A Guide to Action,2017)(以下简称《行动指南》)中表明建设可持续学习型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动力,尤其是对“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SDG 4)的特别回应[3],可见国际社会实现教育领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期待与信心。将建设可持续学习型城市视为回应“教育2030”目标的重要举措,可从其基本要义的解读中一窥究竟。

一、可持续学习型城市要义解读

“可持续学习型城市”概念由“学习型城市”发展而来,其聚焦主题由先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转向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利益的同时,相关基本要义也在实践过程中日渐明晰。

1.秉持全球发展与全民参与的终身学习理念

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坚定秉持终身学习理念。其中,全球发展要求站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考量终身学习的种种裨益,《北京宣言》指出终身学习应成为城市、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4],因此,在建设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应从全球发展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肯定终身学习理念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通过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实践确保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全民参与即强调终身学习主体的多元性及广泛性,《墨西哥城声明》就主张保障所有市民(无论年龄、性别、经济、文化、宗教以及民族背景等)的学习权利,并引导其参与到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之中。[5]《行动指南》进一步呼吁将推动全民终身学习作为指导原则,贯穿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过程。[3]可见,可持续学习型城市概念的提出,不仅立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也着眼于提升全民终身学习的力度与热情,进而助益个体的自我变革与完善。

2.获得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实践需要获得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维持现有平稳的发展水平,提增市民的就业能力与就业机会,使他们都能得益于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多方裨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创造安全、和谐且包容的社会氛围,鼓励所有人积极参与所在城市的公共生活,并保障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权利。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减少经济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扭转传统的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并且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实践表明,一方面经济、社会与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实践也有力助推各领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

3.达成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本身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建设除了应秉持全球发展与全民参与的终身学习理念以及获得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外,还要达成其建设过程本身的可持续性。[6]这就要求能够获得源源不断地来自政策、经济、科技、人力、环境等资源保障,能够精确衡量建设的进展、精准评价发展的成果,并且及时解决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过去由于经验不足,人们往往忽略这种可持续性的重要性,随着三届学习型城市大会的召开、《学习型城市关键特征》(Key Features of Learning Cities,2013)等文件的发布以及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UNESCO Global Network of Learning Cities,UNESCO GNLC)的搭建,达成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本身的可持续性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并逐渐演绎为“可持续学习型城市”概念另一不可忽视的基本要义。显然,“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提出体现了人们试图通过终身学习获得个体、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其基本要义的演绎也为相关实践的开展,尤其是“教育2030”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行动准则与建设方向。

二、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建设方向

“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是“教育2030”的总体目标,从实践操作层面来说,不妨将其归纳为“重视全纳与公平”“关注学习与获得”及“确保质量与实施”三方面。作为回应,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方向必定会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和“运行监测保障机制”领域迈出坚实步伐。

1.方向一: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2030”行动框架在制定总体目标时,尤为重视“全纳”与“公平”的实现。其中“全纳”体现了教育的可获得性和包容性,致力于保障所有人的受教育权。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而且是可获得的权利[1],而保障人们受教育权的前提就是为各种群体提供在各种场合、无论何种目的都能灵活、自主选择的接受教育的途径。将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学习群体纳入其中,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企业教育等教育形式持续推进,让情境学习、体验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等非正式学习方式深入人心,这些都成为保障受教育权的重要方式,也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途径,更是实现教育“全纳”目标的不二选择。“公平”体现为个体在准入、参与以及结果方面消除所有形式的排斥、边缘化、不平等及不公正等问题。[7]这就需要将促进性别平等以及维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等命题置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保障女童和男童、女性和男性同样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促使包括移民、难民、残疾人、老年人、被监禁人群等在内的弱势群体通过教育提升自我、改善生存境遇。这不仅有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也极大彰显了实现教育准入的公平。

可见,以上涉及的“全纳”与“公平”目标,都涵盖在终身教育体系这项惠及全体民众的伟大工程中。因此,作为回应,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首要建设方向应着眼于完善这一体系。当前,有关终身教育体系的认知,学界看法多种,既有(终身教育体系是)“整合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连结社会各种类型教育活动的体系”的言说[8],也有“为达到一定的社会教育发展目标而确立的面向全民、贯穿人的一生,且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的新型的社会化教育体系”的论述[9]87-88,还有“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学习文化的再造,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并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观点[10]。通过以上认知,结合“教育2030”设定的目标,可将终身教育体系完善与推进的路径做如下归纳。

第一,终身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及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密切相关。自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aul Legrand)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以来,“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教育存在于人类的所有机构”“全社会应共同参与教育”[10]等全新的教育观逐渐传播开来,并伴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应遵循终身教育及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指导,将超越现行教育制度、突破学校教育范畴的思想内化其中。此外,还要摆脱传统人们对终身教育是“补偿性教育或应急性教育”的片面理解[11],从而指引并推动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的开展。

第二,终身教育体系面向全体民众,并贯穿一生,其建设成果亦需着眼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郎格朗认为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接受教育,其人格的发展和养成也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12]16-18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推进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围墙”,致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开放教育及学分银行等实践的开展,从个体发展的连续性、终身性、发展性及可持续性出发加以设计与统整。此外,要特别注重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当前,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已做出回应,其中《北京宣言》特别提到需要关注流动人群、残障人群、少数民族和退休人群等群体的受教育权[4],《墨西哥城声明》也提倡将土著居民、妇女、难民和流浪者等弱势群体的学习权置于学习型城市实践活动的中心[5],《科克行动倡议》亦重申这一主张,以达成“全纳与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3]。

第三,终身教育体系需要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其建设过程亦需体现开放包容的特征。终身教育实践非教育系统“一家之务”,大到顶层设计、经费投入,小到教学实施、效果评估,都离不开来自政府、民间组织、社区、企业、学校、家庭、传媒等社会资源的整合。正是在这样的运行机制下,各级各类教育在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方面才表现得更加开放、包容与灵活,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推进也才能获得可持续的资源保障。

如此,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回应“教育2030”关于“全纳与公平”目标的重要举措,应成为建设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首要方向。

2.方向二: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除重视“全纳与公平”外,“教育2030”行动框架也主张“关注学习与获得”,即不仅要求保证所有年龄段的群体都享有学习及继续学习的机会,还强调增强学习的获得感。为此,需要政府、社会、教育及文化体育卫生等各方提供必要的支持,切实增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机会。此外,还应鼓励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以及任何自然或偶然发生的非正式学习成为人们日常的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践行终身学习理念,也能为获取知识、增长技能、和谐人际以及完善自我等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推动全民终身学习是实现“教育2030”目标的必然要求。

作为回应,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应该将践行终身学习理念作为今后重要的建设方向。“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理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埃德加·富尔(Edgard Faure)的倡导下逐渐被大众接受,并在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进程中日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北京宣言》将全民终身学习视为实现城市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墨西哥城声明》认定终身学习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也将终身学习作为首要议题加以讨论。终身学习理念俨然在学习型城市的倡导下日益得以践行,并逐渐形成了六大坚强支柱以支撑这一实践的持续开展。这六大支柱即《学习型城市关键特征》中提及的关于终身学习的六个焦点领域,包括“教育体系内的包容性学习”“活跃的家庭和社区学习”“有效的为工作和在工作中的学习”“扩展现代学习技术的应用”“改善并优化学习质量”和“充满活力的终身学习文化”。[14]这些焦点领域不仅将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各种学习纳入终身学习的范畴,还着眼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终身学习的紧密融合,并且着力推动改善学习的质量进而营造全民乐学、善学、皆学的终身学习文化。如此,既夯实了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教育2030”有关“关注学习与获得”目标的回应。此外,关于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2015)(以下简称《反思教育》)报告指出,面对当前社会挑战,《德洛尔报告》(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1996)①中提出的“学习的四大支柱”正面临着严重威胁,亟须加以关照、重新解读,并强调通过终身学习来促进“教育和知识”这一全球共同利益(common goods)的实现。[15]可以肯定,当前终身学习已不再拘泥于学习行为本身,而更多地表现为学习的所获所得,反过来这些所获所得也能够更加增进个体乃至城市各方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也就是习得系统或零散的知识的过程,可将其视为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第一层表现。随着学校学制的延长、休闲时间的增多、信息技术的发展、岗位要求的严格,人们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与过去相比,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因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企业培训等,都将各种知识的分类与呈现作为首要任务,以满足学习者学习、生活的需要。然而应该明确的是,终身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方法,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16]76,正如《反思教育》所言“学会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15],因此,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在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时,也要理顺“授人以渔”及“授人以鱼”的关系,帮助个体真正实现学会认知。

第二,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实现“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形成这种“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和解决矛盾以及敢于冒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16]80,可视为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第二层表现。这里的学会做事并不单指培养某人从事某种特定工作,更多的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提升综合实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就业市场和经济格局,这与《北京宣言》第一承诺中提到的“促进个体赋权增能”(Empowering Individuals)也极为契合。实践表明,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繁荣,而经济的未来又取决于劳动者能否把知识转化为劳动力市场所需的各种技能。由此可见,学会做事已然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即通过学习培养个体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可将其视为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第三层表现。当今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挑战,暴力恐怖事件频发、移民难民增多、种族歧视、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成为导致国际及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城市作为即将容纳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区域,在处理这些关系方面更加阻碍重重。[15]通过终身学习,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的多样性及相互依赖关系,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和环境和谐共处,还能解决各种不必要的冲突,推动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第四,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即通过学习获得个体包括身心、智力、审美意识、责任感及精神价值在内的全面发展,可将其视为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终极表现。学会生存要求个体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者,不仅能够在日益变化的世界中通过终身学习发展、完善自身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投身社会生活,还能作为公民、生产者或技术发明者等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16]86,这是对其含义最精要的解读。因此,学会生存可视为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终身学习,人们能够达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及“学会生存”的目的,也能够间接实现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这与“教育2030”有关“关注学习与获得”的目标十分吻合,也是可持续学习型城市重要的建设方向。

3.方向三:运行监测保障机制

“教育2030”行动框架还强调确保提供优质教育,即要求采取措施改善教育与学习的质量。显然,这一目标不仅旨在保障所有人的受教育权,也致力于通过改善学习设施、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学习资源以及评价机制等确保所提供教育的优质与有效性。如果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视为保障受教育权的前提,那么确保其质量就是真正使人们通过教育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实现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可见,保证教育的优质与有效性是实现“教育2030”目标的必要环节。

作为回应,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应将运行监测保障机制同样视为未来不可忽视的建设方向。《北京宣言》对提供优质教育做出承诺,不仅要求录用经过培训的管理人员以及教师、教育工作者投身教学实践,还鼓励将现代学习技术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优化现有的教育质量。[4]可以说,该承诺既体现了对“确保质量与实施”目标的回应,也有力助推了教育教学实践过程本身可持续性的实现。此后,监测保障机制的运行又在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进程中,逐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利益相关者相互协作,以及搭建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并建立了三者间紧密的联系。

其一,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建设可持续学习型城市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明确的时限,因此,为监测其建设进程,就需要一套具有普适性且权威的衡量指标。2012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A preliminary Framework of the UNESCO Global Learning City index),在此基础上,终身学习研究所(UIL)又通过了《学习型城市关键特征》。两份文件都从“滋增的裨益”“主要支柱”和“基本条件”出发,为评估这一实践活动的进程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当然,由于每个城市的人口状况与经济实力、文化传统与教育基础、行政体系与政策背景,以及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阶段都各不相同,因此,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具体评价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自身实情,探索适合自身的评价指标体系。[17]

其二,推动利益相关者相互协作。达成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需要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通力协作,不论是《北京宣言》提及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以及“部门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伙伴关系”[4],还是《墨西哥城声明》强调的“包括卫生、教育、艺术文化、体育娱乐、交通运输、社会福利、城市规划、住房旅游等在内的不同部门”[5],抑或是《科克行动倡议》关涉的“公共和私人参与者、传统和非传统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高等教育、培训机构和青年代表”[13]等都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为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物力、技术及环境等保障。

其三,搭建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可持续学习型城市是一项攸关全球利益、志在全民福祉的事业,其建设进程也需动员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力量,可见搭建全球对话平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此,终身学习研究所搭建了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旨在促进成员城市的政策对话、实践交流与资源共享。同时,全球网络的搭建也为达成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国际层面的资源保障。

不论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还是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协作,以及全球对话平台的搭建,都构成了强有力的监测保障机制,在达成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本身可持续性的同时,也有力助推了教育的优质与有效性的实现,这与“教育2030”有关“确保质量与实施”的目标十分契合,因此必然也成为可持续学习型城市不可忽视的建设方向。

三、结语

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概念随着相关实践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对行动框架有关“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总体目标的认识日益清晰,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践行终身学习理念、运行监测保障机制”的发展方向亦逐渐明朗,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类似三角形的图示(图1)。其中,“可持续发展理念”位于三角图示的中心,作为建设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核心,规约了这一实践进程的根本方向——即实现包括个体、经济、社会、环境在内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保证其建设进程本身可持续性的实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与“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分别位于图示的两侧,作为建设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两翼,明确了这一实践进程的重要方向——即赋予“教育”与“学习”以新的意涵,通过具有“自上而下”的终身教育体系及“自下而上”的终身学习理念,应对当前来自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种种挑战,以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运行监测保障机制”位于图示的底端,作为建设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基座,奠定了这一实践进程的另一重要方向——即采取各种手段监测建设进展、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作为基座,监测保障机制也同时作用于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两翼,旨在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与保障。

图1 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建设方向示意图

综上可知,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必定是“教育2030”目标实现的过程,而“教育2030”目标的实现,也将有力推动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步伐。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多变、各种矛盾频出的挑战,结合相关基本要义与建设方向日趋明朗的现实,为了早日实现这一宏大的教育理想,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面达成,建设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可谓势在必行!

注 释:

① 《德洛尔报告》的英文标题为“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中文译法有两种,分别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和《学习:内在的财富》,本文相关引语来自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习型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