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安澜会馆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

2019-05-30王隽彦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安澜会馆装饰

王隽彦

(福建工程学院,福州 350118)

引言

会馆最初起源于明永乐年间,清代尤为兴盛,近代后逐渐衰落。根据会馆的功能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行政会馆、商业会馆和移民会馆。三类会馆相互关联,互为依存,其中商业会馆是其主体。商业会馆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殊产物,特别对商品经济和早期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发展,促进地方社会有序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福州作为清代商贸重镇,闽浙粤赣等地商贾纷纷云集于此,并以地域籍贯区分形成一定组织规模的商帮。这些商帮为了能方便商业议事、祭祀神灵、聚会娱乐和投宿寄居,便兴建了各地域会馆。福州最兴盛时有60多所会馆,安澜会馆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商业会馆之一,并于2009年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澜会馆”,又称“浙江会馆”或“上北馆”,位于仓前街道梅屋仓前路250号,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浙江在闽经商的以木帮为主的商帮筹资建造,并作为浙省在闽商人、政府官员及名人名流聚会议事的场所。安澜会馆占地约2400平方米,坐南朝北,背靠藤山,面对闽江,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景色优美,街市热闹非凡。陆路由此过万寿桥(今解放大桥)可直达城内,水陆则有闽江货运码头上可达闽江上游各县,下可出闽江口通全国各省及世界各地。清代诗人郑式金的“清舸舰迷津傍两岸,东轳征逐过中洲。城南满市人如鲫,岭北二桥色弗秋”,正是此地繁荣的真实写照。

一、福州安澜会馆的建筑艺术

(一)建筑形态特征

1.建筑构造

福州气候潮湿多雨,每年夏季都会受到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还常有地震发生,因此建筑构造形式就突显重要。安澜会馆为木石砖结构为主的二层楼建筑。建筑主体由结构稳定的木构架支撑,采用“抬梁穿斗式”设计,提升了建筑内部空间的通透感和实用性。柱与柱之间用枋梁相连接,并辅作刻制精美的斗拱、弓枋、雀替等构件固定,既美观又稳固,能有效地预防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安澜会馆建筑的落地构件则使用花岗岩、青石等石材,坚硬耐磨,既防水又防腐,如大殿、廊庑、戏台、天井、廓楼的基座、地板、墙基、石柱、石础等。建筑的墙体为清水砖砌筑,只起到围合作用,不作承重。

2.屋面形式

安澜会馆建筑结构紧凑,彼此相连。基于房屋建造特点,会馆的屋顶相互穿插,高低错落地交织在一起,并整体覆盖青色板瓦,整齐划一,起伏跌宕,十分壮观。会馆屋面为重檐歇山式与单檐硬山式相结合,各式做法配合巧妙。屋顶前后坡向出檐和左右出山很宽阔,可以起到良好的挡风遮雨的作用。屋脊、檐口以及山墙上屋面的线条变化丰富,圆润流畅,使建筑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韵律感。其中戏台、门厅升起小歇山,四周檐角高高上翘,曲线轻巧优美,屋脊上配有造型精巧、雕刻华丽的脊兽装饰。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宽大的屋面使建筑看起来更加高峻庄重,而微微弯曲的正脊和两端上翘的翼角又产生一种动态的韵律,巧妙地化解了大屋顶带来的压抑感。后殿为单檐硬山式,屋面平整,正脊笔直,与两侧三叠马头墙方正的曲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庄严大气。谯楼屋顶朴素简洁,与门楼、门厅屋顶共同形成了象征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四水归堂”理念的内落水形式,雨水顺着屋顶内侧坡面从四面流入天井中,亦有“财不外流”之意。

3.空间布局

> 图1 安澜会馆总平面

> 图2 安澜会馆老照片

> 图3 安澜会馆侧立面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主要是以“间”为单位的建筑单体,根据不同功能的需要组成建筑群体组合。这种建筑群体组合又以院落形式最为常见,不仅注重组合体自身的布局变化,更注重院落之间的划分与联系,安澜会馆亦是如此(图1)。会馆主体分前后二进,一进主院落由戏台、天井、谯楼、门厅、大殿等建筑组成;二进后院由月台、后殿等组成;主院落左右两侧还设有耳房。会馆建筑前后二进空间功能分区明确,既是一个整体,又是独立的空间。主院落主要负责祀神、娱乐,后院为议事所用,两侧耳房为平时食宿和仓储。前后院通过大殿四周的通廊和月台两侧的石阶连接,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曲折幽深、连绵不尽的效果,丰富了空间的变化。主院落和耳房之间还设有长方形的小天井,天井中种植花木,设有水池、假山等人造景观。这样的多天井设计,不但有利于会馆建筑的采光通风,同时还达到移步换景的建筑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空间意识的中轴对称观念也是安澜会馆空间布局的重要特征。安澜会馆依山麓而建,建筑整体的空间布局以中轴线为基准,运用了“巧于因借,就地成形”的设计理念,巧妙地利用山体坡面由低到高的起伏变化进行建造设计,主体建筑和附体建筑均衡对称、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相互呼应,营造出一个庄严有序的会馆建筑空间。

4.立面造型

江浙民居立面突出的特点是采用均衡、节奏韵律、虚实对比等艺术表现手法,营造出体型完整,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建筑立面形式。安澜会馆建筑立面正体现了传统江浙民居的典型风格形式。安澜会馆主立面向北,高9米,宽25米,墙体为清水细砖磨平精砌而成,砖缝笔直如线,花岗岩墙裙敦厚结实。会馆正门高大,门上有雕花砖檐。正上方嵌一方阴刻楷书“安澜会馆”青石横匾。两侧设有仪门,主次清晰。檐下设3层叠涩砖,叠涩间用极富江浙民居特色的砖雕装饰,精致华丽,内涵深刻。两侧墀头突出0.8米,装饰精美。会馆主立面整体造型庄重大方,比例匀称,做工细腻,装饰内容变化丰富。建馆之初,主立面之前还有一堵以青石作墙裙,清水砖砌筑而成的照墙(图2)(后由于沿江修建仓前路被拆除),墙后为内院。照墙开左右两侧门,正中用汉隶字体砖雕“安澜”二字,意为“风平浪静,赐福安澜”。墙檐下亦有精美的砖雕装饰。

会馆东西两侧立面山墙(图3)相互对称,依据房屋的走势,由低到高,呈阶梯状起伏变化。墙脊线条简单平整,跌落式和直线式相结合,长短各异、粗细不同,与福州民居马鞍墙柔美的曲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体现了江浙民居的山墙造型特征。通过墙脊高低有序地穿插搭配,给人以正直大气的感染力,也体现了浙商为人处世的风格。大殿和戏台侧立面突出的三角造型,丰富了建筑立面的曲线变化,上翘的翼角给人以轻盈活泼的视觉感。

(二)装饰艺术特征

古代中国,建筑既要满足人们日常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但建筑又是一个实用的空间,不能随意刻画和雕琢,所以人们就通过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来实现自己的精神意识诉求。这样既美观又不影响建筑的实用性。浙江的雕刻工艺全国闻名,安澜会馆作为浙江会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工艺精湛的砖雕、石雕、木雕自然成为了会馆建筑最重要的装饰艺术。装饰内容主要以祥禽瑞兽、吉祥花卉、文玩器物等题材为主, 体现了浙省在闽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心态,以及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1.砖雕

安澜会馆的砖雕艺术作品主要装饰于门头、门脸,墙檐下方,内容有人物、动物花草、字符、文玩博古、传统纹样等,造型丰富,寓意吉祥。例如会馆原照墙正中刻有浅浮雕“安澜”二字,汉隶字体古朴厚重,圆畅苍劲,丰而有骨。工匠以刀代笔,足见其雕刻技艺和书法艺术都达到极高的水平。“安澜”二字同时还有祈福之意,希望在闽浙商都能风调雨顺,一切平安吉祥,雕刻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又如会馆主立面檐下用圆雕、浅浮雕等综合手法刻画的儒家“二十四孝”经典故事、“三国演义”等题材的砖雕艺术作品,皆在强调“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人物形象生动,场景逼真,刀工细腻富有变化,并通过艺术表现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砖雕外圈以花草纹饰作边框,复杂的人物故事场景衬以精细繁褥的花纹图案,层次丰富,装饰感强。

2.石雕

安澜会馆中石雕作品同样丰富多彩,主要运用圆雕、透雕、浮雕等工艺手法。其中最为精彩的应属大殿前檐两对青石龙柱与凤柱(图4),堪称清代浙匠杰作(现已移往福州鼓楼于山九仙观玉皇阁)。内侧2根龙柱,每根通身雕刻有1条缠柱云龙,飞龙从天而降,穿行于天地云水之间,充满庄重的神话般色彩。两条龙昂首挺胸,相互对望,龙爪上紧紧握有一颗龙珠,力量感十足,栩栩如生。每根龙柱上还用浅浮雕的手法刻了5只蝙蝠在祥云和风火间自由飞翔,亦有五福临门、吉祥如意、生意红火之美好寓意。外侧2根凤柱,每根各有2只凤凰相向而飞,1只嘴衔一锦盒向下俯瞰,1只抬首相视,姿态优雅。凤柱上还有鸳鸯、孔雀、白鸽、喜鹊、杜鹃、仙鹤、白鹭、荷花、竹子、枫叶、梅花、牡丹、玉兰、菊花、松树等,一幅百鸟朝凤的吉祥画面,形式有趣,热闹非凡,栩栩如生。会馆的石柱础造型各异,有四方形的、圆形的、六角形的,上面也有精彩的雕刻装饰。如大殿一对圆石础四面用浅浮雕的手法,把八仙法器和各种缠枝花卉搭配在一起,造型生动,构图精妙,寓意吉祥。柱础上沿刻有一圈卷草形花边;又如门厅六角形石础各面雕刻了梅、兰、竹、菊等花卉,造型质朴,装饰性强。

3.木雕

安澜会馆所有的木构和配件都经过工匠们的精心设计,装饰构件很大程度上保持江浙地域性形态,内容题材组合不拘一格,比较自由。例如会馆谯楼面阔6间,进深1间,外廊沿立7根朱红木柱和花格木栏杆,骨格榫接各式漏花排窗。其中一扇圆形窗花(图5),直径1米,中央窗孔高0.4米、宽0.25米,内制2层叠井。圆窗外绕3匝装饰花边,雕刻有各式造型优美的花卉纹样,雕镂精湛,丰富多彩。整体造型体现了中式传统装饰的意蕴,同时还有西式铁艺窗花构成感,充满时代气息。又如会馆门厅顶棚装饰采用藻井设计,形似伞盖,象征旷远的宇宙,其建造工艺和装饰极其复杂。藻井建造全部由细密的斗拱承托,采用榫卯工艺连接,从下到上依次隔层缩进,层层叠叠,秩序井然,繁而不乱。藻井每一层都有精美雕刻,有花卉、文玩、博古、法器等,带有强烈的民俗文化色彩,是集美学、力学、建造工艺为一体的艺术佳作。

> 图4 安澜会馆原龙凤立柱

> 图5 安澜会馆圆形花窗

二、福州安澜会馆的文化内涵

建筑艺术是文化的产物,其形式和内容均能反映受众群体的共同认知和特质。因此,在分析会馆建筑艺术价值的时候,有必要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究实物载体背后所蕴含的商人群体之实践活动和人文价值诉求。安澜会馆不但是多种建筑艺术与装饰风格的综合性创造,而且是浙江在闽商人的经验与情感的整体象征,体现了商人美学文化以及地域性乡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商人美学文化

安澜会馆的兴建得到了浙江各商会的鼎力支持,资金投入巨大,装饰奢华,代表了清代闽浙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一个时代商人美学文化的集中体现。首先商人是注重功利、便利的实用主义群体。在安澜会馆选址的时候就选择了仓前万寿桥头这块黄金地段,这里商铺林立,又是清代各国在华领事馆聚集区,十分热闹繁华。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追求空间利用率成为其美学文化必然要素。安澜会馆建筑为商住一体的双层建筑结构,空间布局紧凑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充分发挥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其次,讲究奢华的装饰是商人美学文化的重要特征。安澜会馆中随处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艺术,充分展示了商人炫富的心态,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奢华的装饰向世人展示其丰厚的财力,既体现了商帮实力,又满足商人的虚荣心。再次,儒商文化思想也是其美学文化的重要表现。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转化,越来越多的士人开始以商营生,他们有与传统的士人相同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如安澜会馆中“梅、兰、竹、菊”、文玩博古等题材装饰雕刻,即是商人借物言志,表达其在精神层面的商业道德观、伦理心态、及文化素养等。最后,会馆神庙一体也是商人美学文化基本特点。相同文化带来的共同信仰让会馆具有祀神与合乐的功能,商人希望通过祀神、合乐活动联络感情,同时也祈求神灵保佑经商顺利,平安吉祥,安澜会馆祭祀妈祖娘娘也是如此。

(二)地域性乡土文化

安澜会馆不但是浙江在闽商人一种心理与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地域性乡土文化的集中呈现。首先,从建筑艺术形态上看,安澜会馆外立面上继承了传统江浙民居的造型特征,会馆使用者的籍贯身份一目了然,给来闽的同籍乡里商人在视觉上有种家的归属感。而会馆的建筑构造又吸收借鉴了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建造特点,更适应福州当地的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其次,安澜会馆建筑既是一个物质实体,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深深地融入了浙省资源、文脉和生活,是乡风、乡俗、乡情的物化与凝固。地缘关系是明清时期的会馆建筑建立的主要基础,不同地域的会馆建筑往往带有强烈的地方神灵信仰、民风民俗、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文化内涵。安澜会馆作为浙商在闽的根据地,每逢初一、十五和重要传统佳节都要进行祭祀妈祖娘娘和同乡聚会合乐的活动,这种朴素的民间习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浙商的思想情感,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

三、结语

安澜会馆历经240余年,至今保存完好,它是福州明清会馆建筑艺术与文化遗存的标志,既优雅清静,又富丽堂皇,是闽浙建筑艺术特色融为一体的完美呈现。同时它也是福州明清建筑交流与发展的历史见证,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对明清时期闽地会馆建筑艺术与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福州历史文化遗存,安澜会馆被广泛关注,并于1992年进行修缮,之后一直作为“仓山区文化馆”使用,成为当地居民娱乐、休闲、学习的好去处,重现了它往日的风采与辉煌。■

猜你喜欢

安澜会馆装饰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一岩九饮会馆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加快黄河生态立法 守护“母亲河”健康安澜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联墨双馨
DIY节日装饰家
镇远·两湖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