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曲病的综合防治

2019-05-29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310058胡东维

新农村(浙江) 2019年5期
关键词:稻曲病稻曲菌核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310058) 胡东维

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膨大后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时外包一层薄膜,破裂后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后易脱落。近三四十年来,我国稻曲病的发生范围和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稻曲病已成为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稻曲病综合的防治技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好品种

大量研究发现,稻曲病菌能够侵染几乎所有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但不同品种发病的程度和产量损失的差别却很大。一般小穗型品种的病穗率和病穗上的病粒数均较小,而大穗型品种特别是粗大穗型品种则表现严重感病。因此,在传统重病地区、低洼田块或有丘陵包围的湿气较重的田块,建议种植秀水系列等穗子较小的常规稻品种。如果遇到中等偏重以上的发病年份,这些品种的产量损失一般都很小。

2.深耕埋茬,促进菌核腐烂

稻曲球表面黄色或黑色的粉末为厚垣孢子,每个稻曲球有大约0.2亿~1.2亿个厚垣孢子。有些稻曲球表面还会产生一些不规则的片状硬块,即菌核。厚垣孢子在稻曲病发生流行中的作用相对较小;而菌核的越冬能力较强,在经过4~5个月的休眠后开始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水稻孕穗早期侵染水稻,形成稻曲病。因此,前一年稻田中遗留下来的菌核多少直接决定了来年稻曲病发生的概率。如果前一年稻曲病严重发生,特别是水稻灌浆期温度比常年偏低,或水稻因播期、氮肥偏多等原因晚熟时,稻曲球表面产生的菌核数量就会大幅度增加。水稻收获前拨开水稻植株,就可看到散落地表的菌核,并确定菌核的数量。

水稻收获后,散落在地表的菌核绝大部分可安全越冬,但是如果将菌核埋入土壤中,则绝大部分菌核会被土壤微生物降解腐烂掉。因此,对于稻曲病发生严重、菌核较多的田块,如果菌核数量超过1000个∕亩(1亩=667平方米),建议水稻收获后马上深耕埋茬,促进菌核腐烂。此外,深耕也有利于降低二化螟等其他重要水稻病虫害的越冬基数。水稻收获时留茬过高和免耕,是很多水稻病虫害加重的重要原因。

3.精确把握化学防治时间

稻曲病菌菌核形成后,要经过4~5个月的休眠期后才能萌发。所以,5—7月的气候对菌核萌发影响较大。特别是7月份,如果持续干旱高温,则菌核萌发量减少。否则,菌核会大量萌发并产生数量庞大的子囊孢子,每个菌核理论上可产生50万个子囊孢子。如果降雨量和气温正常,菌核数量多的田块就要及早准备杀菌剂进行稻曲病的防控。

如何准确地把握杀菌剂喷雾的时间?对大穗密穗型水稻品种(如甬优系列杂交稻),有10%~20%的旗叶叶片完全抽出穗鞘时,就可以用药了;对秀水系列的小穗型品种而言,一般30%~50%的旗叶叶片完全抽出穗鞘时用药效果最佳;对于单季稻来说,适宜的用药时间大概是8月10—20日,8月初要密切关注中长期天气预报,如果未来连续多雨,提前数天打药也有较好防效。如果在水稻抽穗时用药,防治效果就很差;如果看到了稻曲球再用药,就基本没有效果了。

稻曲病菌对一般的主流杀菌剂未发现明显的抗药性,因此可选择对兼防穗颈瘟等效果好的杀菌剂。

猜你喜欢

稻曲病稻曲菌核
虎奶菇菌核的平板培养及形成机制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水稻稻曲病菌侵染行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稻曲病菌成灾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籼粳杂交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试验
稻曲病气象风险评估及适宜度等级预测技术
2011年怀集县水稻稻曲病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湖南省水稻新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