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蛤“万里2号”

2019-05-29林志华,董迎辉,何琳

中国水产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蛤苗种池塘

水产养殖新 品 种

农业农村部第28号公告公布了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福瑞鲤2号等多个水产新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宣传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文蛤(Meretrix meretrix)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海产经济动物,属于广温广盐性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其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已成为我国沿海主要养殖种类和出口创汇的重要鲜活水产品之一。近年来,文蛤规模化育苗技术的开发应用,使文蛤增养殖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文蛤总产量约30万吨,占世界文蛤产量的90%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均供不应求,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然而,长期以来人工养殖的文蛤多属于未经遗传改良的野生型种,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苗种质量参差不齐、生长速度变缓、病害增多、质量下降,导致养殖难度逐渐加大、养殖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培育高产、抗逆的文蛤良种已成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之一。

选择育种是动植物良种培育的重要方法,在种植业、畜牧业中优良养殖品种的创制和推广,已成为解决生产性状衰退、病害频发、抗逆能力减弱的有效途径。文蛤自然群体的壳色和壳面花纹多种多样,而且壳色花纹漂亮的文蛤商品价格显著提高。先前的文蛤育种试验发现,文蛤壳色与生长速度、抗逆性显著相关,其中具有暗灰底色、锯齿花纹个体表现出生长快、抗逆性强、繁殖力高等诸多优点。因此,培育具有明显壳色性状的优良文蛤新品种将会提高文蛤品质、增加养殖产量,确保文蛤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生长性状是文蛤选育中改良的首选目标性状,研究发现壳色为暗灰底色、锯齿花纹的个体生长最快,生长与壳色性状紧密关联。本团队以文蛤生长速度和壳色花纹特征为目的性状,以自然群体中少数壳色突变体(约5%)为选择基础群,通过连续4代的群体选育,培育生长速度快、壳色花纹典型等性状特点的文蛤养殖新品种“万里2号”。“万里2号”品种的产业化应用,将显著提升我国现有文蛤养殖产业的产量和效益,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育种过程

1.亲本来源

2006年在文蛤山东东营种群移养浙江的养殖群体中,以暗灰底色、锯齿花纹壳色为选择标准,从约40000粒文蛤中选出2000粒,在浙江构建了规模为2000粒二龄亲贝的育种基础群体。随机抽取100粒成贝进行主要生长指标的测定,结果(见表1)显示,成贝的初始体重为(26.13±8.72)g、壳长为(48.18±7.54)mm、壳高为(38.43±4.68)mm。

2.技术路线

文蛤“万里2号”新品种培育的技术路线如图1。

3.选育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2012年。连续采用闭锁群体内个体选育方法,以具有典型暗灰底色、锯齿花纹壳色和个体重大于25g这两个目标性状为标准进行选留育种亲贝,凡壳色花纹特征不明显的个体均予淘汰。留种率为20%。后裔群体中暗纹锯齿纹个体比例达到100%。2012年,由选育群体中优选5000个性状优良的亲本进行繁育,构建了“万里2号”的核心群体,并完成G4选育和扩繁。

第二阶段,2012年~2016年的中试养殖示范试验,核心群体的壳色性状比例达到100%,遗传性状稳定,生长性状得到明显提高,选择反应非常明显,不同地区、不同年度对比养殖试验表明“万里2号”比未选育养殖群体商品贝增产28.7%~38.2%,详见表2。

表1 文蛤基础群各生长性状的表型统计量(n=100)

图1 “万里2号”选育技术路线图

表2 “万里2号”选育方法与遗传进展

(三)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新品种特征和优良性状

(1)形态特征

贝壳两壳大小近等,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略呈圆形,壳顶倾向前端。壳长略大于壳高。壳型膨胀,壳质坚厚,壳表光滑细腻,铰合部宽,外面有一黑色外韧带连接两壳。铰合部宽,右壳3个主齿,2个前侧齿;左壳具有3个主齿,1个前侧齿。壳皮颜色一致度好,均为暗灰底色、锯齿花纹,遗传稳定性100%。壳内面白色光亮,无珍珠光泽。

(2)经济性状

壳色花纹靓丽。二龄平均贝壳长(51.16±6.04)mm,壳高(42.87±3.19)mm,壳宽(28.47±2.60)mm,体重(40.30±5.67)g,各性状变异系数显著缩小,较未选育种群平均增产34.8%。

(3)分子遗传学特征

“万里2号”群体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杂合度,SSR标记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84,观测杂合度(Ho)为0.626,期望杂合度(He)为0.739,与野生群体相比无明显差异。

2.中试情况

育种团队于2014年~2016年在浙江宁波、温州和江苏南通、连云港等4个文蛤主产区挑选了5个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的水产企业,采用委托测试的办法开展了本品种的中间试验,为企业提供优质大规格苗种,并全程提供了养殖技术指导。

3.中试结果

(1)2013年~2014年“万里2号”文蛤中试示范2013年10月,在象山县东陈乡象山县东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池塘和滩涂中放养“万里2号”文蛤苗种,放养规格为壳长(9.48±1.47)mm、壳高(8.35±1.51)mm,放养面积200亩,设对照养殖面积20亩,山东群体未选育人工苗种同塘养殖对比。11月6日,在宁波市鄞州丹艳水产养殖基地的池塘中对“万里2号”文蛤进行了养殖生产性能试验,放养苗种规格为壳长(11.21±2.23)mm、壳高(10.19±1.87)mm,放养面积90亩,设对照养殖面积10亩,同塘养殖对比。经过13个月的养成(18月龄),文蛤全部达到商品规格。于2014年12月进行收获,并就“万里2号”和对照群体文蛤现场随机抽样,对壳色、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等经济性状进行了测量和统计。结果(见表3)显示,象山县东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万里2号”文蛤成体壳色呈明显的暗底锯齿花纹,比例高达100%,而对照群体壳色花纹多样,暗底锯齿花纹个体比例仅7.4%。生产性能良好,平均壳长48.74mm、平均壳高39.31mm、平均湿重27.62g,比对照组增产34.1%。鄞州丹艳水产养殖基地的“万里2号”文蛤暗底锯齿花纹壳色比例99.2%;生产性能为平均壳长42.63mm、平均壳高35.02mm、平均湿重26.07g,比对照组增产28.7%。综合来看,“万里2号”G4文蛤比同期对照群体平均增产31.4%。

对文蛤“万里2号”与对照组各生长性状表型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万里2号”文蛤比同期对照群体表型变异明显变小,湿重从28.88到17.86、壳长从19.43到11.14,规格更加均匀整齐,详见表4。

(2)2014年~2016年“万里2号”文蛤中试示范

2014年9月,在象山县东陈乡象山东盛水产有限公司的池塘和滩涂中放养“万里2号”文蛤苗种,放养规格为壳长(7.62±1.67)mm、壳高(6.14±1.45)mm,放养面积400亩,其中“万里2号”360亩,设对照养殖面积40亩播养山东群体未选育人工苗种同池养殖。在宁波市鄞州丹艳水产养殖基地的池塘中对“万里2号”文蛤进行了养殖生产性能试验,放养苗种规格为壳长(7.62±1.67)mm、壳高(6.14±1.45)mm,放养面积80亩,设对照养殖面积20亩同池养殖。

表3 2013年~2014年“万里2号”与对照组群体的生长情况比较

表4 文蛤“万里2号”与对照组各生长性状表型变异分析(n=100)

表5 2014年~2016年“万里2号”与对照组群体的生长情况比较

经过21个月的养成(24月龄),文蛤达到商品规格。2016年6月进行收获,并就“万里2号”和对照群体文蛤现场随机抽样,对壳色、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等经济性状进行了测量和统计。结果(见表5)显示,象山东盛水产有限公司的“万里2号”文蛤成体壳色呈明显的暗底锯齿花纹,比例高达100%;生产性能良好,平均壳长53.62mm、平均壳高43.91mm、平均湿重42.37g,比对照组增产38.24%;与“万里红”相比增产19.7%。宁波市鄞州丹艳水产养殖基地的“万里2号”文蛤暗底锯齿花纹比例99.3%;生产性能为平均壳长48.61mm、平均壳高41.82mm、平均湿重38.22g,比对照组增产31.3%。综合来看,文蛤“万里2号”比同期对照群体平均增产34.8%,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

自2013年开展文蛤“万里2号”中间试验以来,育种团队生产文蛤“万里2号”大规格苗种2.2亿粒,分别在浙江宁波、温州以及江苏南通、连云港地区等5家企业进行了中试养殖,养殖方式主要采用虾贝混养或蟹贝混养,有些企业还采用了冬春季塑料大棚内暂养和虾蟹塘肥水流水养殖等良法技术。三年累计养殖面积1150亩,生产文蛤“万里2号”商品贝约2200吨,产值3080多万元。试验养殖地区基本代表了华东地区的文蛤养殖,试验结果能够真实反映文蛤“万里2号”的养殖生产性能,养殖测试结果显示,文蛤“万里2号”新品种具有生长快速、养殖产量高、壳色花纹靓丽等优点,深受养殖户欢迎。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贝挑选

选择2龄~4龄群体作亲贝,要求壳长5cm以上,壳型规则,无破损、无伤病、无寄生物;壳表色泽亮丽,具备典型的暗灰底色、锯齿花纹壳色特征;活力强、性腺发育较好,最好放置于亲贝培育池或对虾养成池中进行强化促熟培养。

2.人工培育方法

在文蛤自然繁殖季节前,将亲贝置于室内亲贝培育池铺砂培育,砂粒直径1mm以下,厚度10cm以上。入池前,先洗刷去除亲贝壳上的污泥及附着物,并用20mg/L高锰酸钾液消毒5min~10min。采用升温和营养强化的促熟方法。将水体从自然水温逐渐升温至25℃~28℃,每日升温幅度为0.5℃~1.0℃,稳定培育期间,温度日变化幅度小于1.0℃。培育水体适宜盐度20~25,溶解氧≥5mg/L,pH7.8~8.5,氨氮≤0.1mg/L。

培育期间,饵料以三角褐指藻、角毛藻、金藻、扁藻等适口单细胞藻类为主,适量辅助投喂藻粉、酵母粉,少量多次,培养水体理化因子尽量保持稳定,通过吸污的方式清除粪便或残饵以改良环境。依据亲贝数量、水温情况、饵料种类等,初步确定饵料的投喂量,然后通过不断观察亲贝的摄食情况、池底粪便和水体中的残饵料量进行调整。一般每天投喂4次~5次,每次4万细胞/mL~5万细胞/mL。

培育前期,水温相对低,换水量在50%左右,也可采用倒池方式改良培育环境;中后期培育的换水量就需100%以上;在培育后期,贝类不能干露、剧烈水温或盐度变化等刺激,以免流产;亲贝培育过程中,通过测定肥满度和肉眼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观察性腺发育情况。至有效积温达到1900℃·d~2000℃·d时性腺发育成熟。此时,性腺饱满,遮盖整个内脏团,并延伸至足基部,亲贝摄食量突然减少,则预示着亲贝可能将产卵。

(二)人工繁殖

文蛤“万里2号”在浙江的自然繁殖季节在6月中旬到7月下旬,繁殖盛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人工升温和营养强化促熟条件下,可以提前到4月~5月产卵。每个繁殖期内可多次产卵。

1.亲贝催产

采用阴干、流水刺激和升温相结合的方法催产。催产前,将亲贝冲洗干净,用浓度为15mg/L~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3min~5min,用砂滤海水洗净。一般将亲贝白天阴干刺激3h~4h或夜间6h~8h后,流水或充气刺激1h~3h,然后放入27℃~30℃微充气海水中,比平时培育水温高2℃~3℃,一般1h~2h后亲贝即可产卵、排精。

2.幼虫孵化

孵化水温28℃~32℃,孵化密度控制在15个/mL~20个/mL。经过12h,受精卵可发育到D形幼虫,优质的幼虫活动能力强、发育整齐、畸形少,孵化率达90%以上。用25μm~48μm筛绢网排水收集与清洗D形幼虫,然后将其移入育苗池培育。

(三)苗种培育

1.幼虫培育与选优技术

用文蛤常规幼虫培育的方法进行培育,注意适宜的幼虫密度、充足的饵料和适当的光照。培养池一般大小为30m2~50m2,可蓄水高度1m~1.5m。

(1)适宜条件:幼虫培育最适水温27℃~32℃,pH值7.5~8.5,盐度15~25。

(2)密度:控制幼虫培育密度,D形幼虫为10个/mL~15个/mL,壳顶幼虫培育密度5个/mL~10个/mL。

(3)换水和充气:每天换水1次,日换水量100%以上,每隔2天~3天倒池一次。池中连续微量充气,充气石布置密度为1个/m2,保持水体中溶解氧在5mg/L以上。

(4)投喂:前期投喂金藻为主,中后期可辅助投喂角毛藻或扁藻。前期投喂量为1万细胞/mL~5万细胞/mL,中后期投喂量视水体颜色和幼虫肠胃饱满程度而定。壳顶幼虫期达到5万细胞/mL~6万细胞/mL,日投喂3次~4次。应使用处于指数生长期的单胞藻饵料,忌使用衰败的饵料。

(5)监测:每日用显微镜观察幼虫活力、肠胃等情况,并测量幼虫生长情况。监测育苗池水常规水质因子变化,做好相关记录。

(6)选优:可结合移池进行疏苗和幼虫选优,在浮游幼虫和眼点幼虫附着前进行选优,留取发育快、活力强、个体大的幼虫。

2.稚贝培育技术

在饵料生物适口充足条件下,水温26℃时D形幼虫大约需要培育7天时间完成变态发育成为稚贝;水温28℃时D形幼虫大约需要培育5天时间完成变态发育成为稚贝;水温30℃时D形幼虫大约4天时间完成变态发育成为稚贝。

(1)密度:初期稚贝培育密度一般控制在500万颗/m2以内,随着稚贝的生长,逐渐降低培育密度。第一周可以在不铺砂的水泥池培养。稚贝壳长达到0.3mm以上,池底应铺设砂层(粒径330μm以下)、厚度约3mm。

(2)换水:每日换水一次,日换水量100%以上。每隔4日倒池一次。

(3)投喂:饵料以金藻、角毛藻、扁藻为主,混合投喂最佳。投喂量视稚贝肠胃颜色和水体颜色而定。

(4)监测:每日观察稚贝活力、肠胃饱满程度,测量稚贝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常规因子,并做好日常记录。

3.池塘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

当文蛤稚贝壳长生长至1mm以上时,由于稚贝摄食饵料强度增强、水温升高室内培养人工饵料难度加大。应移至室外,进行苗种的池塘中间培育阶段。

(1)清塘消毒:放养前清除塘内淤泥,调节底质含沙量至70%以上(可铺细沙5cm),用生石灰(0.5kg/m2~1kg/m2)或漂白粉(15g/m2~30g/m2)消毒,并用80目筛网过滤海水冲洗。

(2)播苗:放养时,水深20cm左右,干撒或掺海水泼洒。苗规格较小的,可用5倍~10倍量的干净的细砂与苗种搅拌均匀。较大苗种不需要拌细砂,可直接播撒。播苗时间以阴凉天或晴天的早晨为宜,酷热天或大雨天不宜放苗,放苗后尽快进水。

投苗密度为壳长规格为1.0mm~2.0mm(30万颗/kg~100万颗/kg),放养密度3000颗/m2~6000颗/m2;壳长规格为2.0mm~5.0mm(4万颗/kg~30万颗/kg),放养密度1000颗/m2~3000颗/m2。

(3)透明度:水色以浅茶色或浅绿色为宜。透明度以30cm~40cm为宜。当透明度低于30cm时,加大换水量;当透明度超过40cm时,可施肥或加入虾塘水、鱼塘水调节。施肥用复合肥或尿素,过磷酸钙(2:1)1mg/L,泼洒于水面上。

(4)水质管理:根据温度调节水深至70cm~100cm。定时检测温度、盐度、pH值、溶氧等水质指标,水环境控制在盐度15~30,pH7.8~8.5,溶解氧≥4mg/L,氨氮≤0.2mg/L。必要时打开增氧机进行增氧。

(5)日常管理:定期取样检查苗种的摄食和生长情况。根据苗种生长情况,适时疏苗分养,暴雨过后要及时更换新水。在暂养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干露,有益于苗种的生长。选择大潮汛,排干塘水,露出滩面,检查和清除敌害生物;及时清理浒苔和敌害生物。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1.适宜养殖的条件

文蛤“万里2号”适合在浙江、山东、江苏等地沿海滩涂和池塘养殖。适宜养殖的条件包括:

(1)场地条件

风浪小,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底质较稳定的沙滩、潮沟等。潮位以中、低潮为宜,尤以小潮干潮线附近最好。

(2)底质条件

滩面平坦宽广,泥砂底,含砂量50%以上。砂粒以细砂、粉砂为好。滩涂底质稳定,无大量腐殖质。

(3)海水条件

海水比重为1.010~1.025,以1.015~1.020为佳。无工业污水注入或污染的海区。

2.主要养殖模式配套技术

文蛤“万里2号”的主要养殖方式有滩涂围网养殖、池塘与虾蟹综合养殖等。

(1)文蛤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①养殖池塘

池塘面积以1公顷~2公顷为宜。养殖塘开设环沟,沟深约50cm,中央为滩面。面积较大的池塘还需设中央沟。中央滩面蓄水深度可达50cm~100cm。砂泥质,含砂率最好60%以上,细砂粒径为0.25mm~1.00mm。若含砂率不到60%,需人工铺砂,厚度5cm~10cm。实养面积为池塘面积的25%~35%,在养殖区设置1.0m~1.5m高的聚乙烯网。围网孔径为1cm~2cm。每口塘分别设置独立的进排水设施。

新塘在塘底平整或铺上细砂后,曝晒数天。老塘需清淤,再翻土,深度20cm~30cm、曝晒、平整。池塘整理后,进水之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进行消毒。生石灰用量为0.5kg/m2~1.0kg/m2,用水化开后,立即全池泼洒。漂白粉(有效氯超过30%)用量为10g/m2~30g/m2,制成悬浮液全池泼洒。消毒24h后进排水2次~3次,冲洗残留药物。

根据养殖塘内的水色,施加有机肥或无机肥,使水体保持浅茶色或浅绿色。

②苗种放养

文蛤苗种要求健康、无病害。壳长≥0.5cm。放养时间为3月~5月。放养密度见表6。选择晴朗天气,滩面水位20cm~30cm时播苗。将贝苗均匀地播撒在养殖滩面上。

③养成管理

定期测定水环境因子,并通过加换水等措施,使水环境符合要求。连续暴雨期或高温期应尽量蓄高水位。水色以浅茶色或浅绿色为宜。透明度以30cm~40cm为宜。当透明度低于30cm时,加大换水量;当透明度超过40cm时,可施肥或追肥培养饵料。肥料以发酵过的粪肥或无机肥为宜。

表6 苗种放养密度

选择大潮期,排干塘水,露出滩面,检查和清除敌害生物如甲壳类、腹足类、野杂鱼等;检查围网设施是否完好,并清洗围网上附着生物。杂藻或浒苔大量繁殖时,用药物或人工进行清除。定期用15mg/kg~20mg/kg生石灰等消毒杀菌药物预防疾病,用药必须符合NY5071的规定。定期测定记录天气、水质、文蛤生长、药物使用、管理措施等。

(2)滩涂围网养殖技术

①养殖滩涂

选择风浪小、潮流畅通、滩面平坦、底质稳定、含砂量大于50%的滩涂作为文蛤养成场地。由于文蛤有随潮流移动的习性,故应在潮位低一侧设置围网。围网高度为80cm~100cm,网目为2cm~2.5cm,放置时将网高的一半埋入砂里,一半露出滩面,并用竹竿或木桩撑起固定。

②苗种放养

选择健康无病、活力良好的苗种,壳长1cm以上。待滩面水位20cm~30cm时,将贝苗均匀播撒在养殖滩面上。放养密度要根据贝苗规格大小和海区肥沃程度而定。一般壳长1cm的苗种,每亩放养10kg~20kg;壳长1.5cm的苗种,每亩放养100kg~150kg。若海区饵料丰富,或敌害严重、死亡率大时,要增加苗种放养量,反之则减少。

③养成管理

经常检查修整围网设施,并清洗围网上附着生物。大潮或大风后,文蛤往往被风浪打成堆,要及时疏散,以免引起大批死亡。定期检查和清除敌害生物,如甲壳类、腹足类、野杂鱼、杂藻或浒苔等。

(3)贝虾综合养殖技术

①场址选择和池塘准备

场址选择:选择自然纳潮、进排水方便、盐度15~30、pH7.8~8.6的沿海地区,水质和底质符合规定。

池塘准备:池塘深度1.5m以上,堤坝坡比以1:2~1:3为宜。每口塘设置独立的进排水设施。池内建环沟和埕面,涂面以泥砂质、砂泥质为宜。根据池塘大小,在离堤1m~3m处开挖宽1m~5m、深0.5m~1m的环沟。

排干池水,涂面翻耕20cm~25cm,经霜冻和暴晒,使泥土疏松,耙碎平整池底,建2m~5m宽的埕面,两埕间开挖宽0.5m~1.0m、深0.2m左右的浅沟,埕面积一般为池塘面积的25%~35%。埕面以泥砂质、砂泥质为宜,若为泥质则铺以10cm左右厚细沙。在实施池塘进水前,安装好闸门滤网,并检查网框缝隙是否堵塞严密。进水网采用由聚乙烯网布制作的袖子网,排水网采用聚乙烯网布制成弧形围网,网目均为60目。

一般在3月份前,首次进水至0.7m~1.2m,淹过涂面,浸泡1天~2天后将池水排出,再次进水淹过涂面0.2m~0.4m,用漂白粉30mg/kg或生石灰0.5kg/m2~1.0kg/m2进行池水消毒。在播贝苗前7天~10天,采用生物有机肥培育基础饵料,使水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0.3m~0.4m,并视水色情况适量注水或施追肥。

②苗种放养

文蛤“万里2号”苗要求大小均匀,活力强;壳色为典型的暗灰底色、锯齿花纹;无病无伤,破损率低,受振动两壳紧闭,无张口;置于滩面很快伸足,钻入泥中。一般选择凡纳滨对虾或日本对虾。对虾苗要求体长0.9cm~1.0cm,规格整齐,体表光洁,弹跳有力,健康无病,逆水游动力强,经检疫确定的优质苗种或SPF苗种。

通常先放文蛤苗,后放虾苗,根据池塘水温和生产安排,一般间隔15天~30天。文蛤放苗时间为3月中旬至4月上旬,肥水后放苗。对虾苗宜在4月下旬~5月上旬放苗,一般根据潮汐和生产进度确定具体放养时间。文蛤苗规格140颗/kg~200颗/kg,放养密度为200颗/m2~250颗/m2(实养面积密度),将贝苗均匀地播撒在埕面上,不要撒到环沟中。凡纳滨对虾放养30万尾/公顷~45万尾/公顷,日本对虾放养15万尾/公顷~22.5万尾/公顷。

③养殖管理

换水:6月份之前只加水,不换水,保持水深0.8m~1m。6月份,水温逐渐升高,水位添至1m~1.2m后开始少量换水,一般每次换水10%~20%,保持透明度0.3m~0.4m。7月份水位添至1.2m~1.5m,同时加大换水量,每次换水30%~40%,直至9月底。10月份,要保持水环境稳定,换水量不宜过大,控制在20%以下。11月上旬换水量5%~10%。水温降至10℃以下,基本不再换水,保持最高水位,蓄水保温。养殖期间不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和有益菌。

饲料投喂:文蛤滤食水中浮游生物、有机碎屑,无需单独投喂饲料。对虾放苗后以池中基础饵料为食,不需立即投喂,此后可根据水质或基础饵料情况适当投喂,一般放苗3周后每天投喂虾总体重的5%~7%专用配合饲料,每天早上和傍晚各投喂1次。

养殖记录:每7天~10天测定一次水温、盐度、pH、溶解氧、透明度等理化指标,同时观察虾贝的生长情况,判断生长是否正常。高温、汛期和收获季节每天测量。

病害防治:在疫病流行期间,应采取预防措施,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提倡采用生态防病技术控制疾病发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控养殖水环境。

④贝虾收获

文蛤可在11月份左右,壳长达到5cm以上时收获。凡纳滨对虾一般在放苗后3个月,规格达到40尾/kg~80尾/kg,可利用地笼网进行收获。日本对虾根据生长情况随时进行收获。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文蛤弧菌病

病因主要为溶血弧菌或弗尼斯弧菌感染。

(1)主要症状:文蛤爬出泥沙滩面,潜埋无力,停止摄食,严重时双壳开闭无力或张开死亡。剖开文蛤有较多水在体内,软体组织水肿,有淡红色或红色液流出。斧足边缘残缺或锯齿状,溃烂后软体组织呈浅黑色。

(2)流行季节:流行季节为8月~11月,尤其是9月~10月,死亡高峰多在小潮期。

(3)预防方法:①定期消毒,用二溴海因0.2ppm或季胺盐类药液0.2ppm全池泼洒。②定期换水,改善池塘底质及水质。③用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等调节水质。

(4)治疗方法:①用二溴海因或季胺盐碘0.3ppm全池泼洒。次日排干水体,滩面用氨净加增氧剂或底净宝2ppm~3ppm泼洒以改善底质。②环丙沙星0.5ppm、食母生1ppm和沸石粉10ppm用喷雾器喷洒滩面,后加水10cm左右,连续投3天~5天至治愈为止。

2.文蛤“红肉病”

病因为类立克次体及病毒感染。主要存在于鳃、外套膜和消化盲囊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质中,呈球形或椭球形,大小为50nm~180nm。

(1)主要症状:文蛤摄食下降,运动能力迟缓,软体部为淡红色或桔红色等。患病文蛤组织结构紊乱,上皮膨大、脱落,鳃、外套膜、消化盲囊、性腺等组织都表现出明显的病理学变化。具体表现为:①鳃丝排列紊乱,上皮细胞变形、脱落;②足上皮排列紊乱,粘液细胞增多,肌纤维溶解;闭壳肌组织排列疏松、结缔组织增生;③外套膜上皮排列紊乱,粘液细胞增多、嗜碱性增强,结缔组织细胞质中含有大量嗜酸性颗粒;④肠上皮肿胀,纤毛脱落,肌肉紊乱,结缔组织增生等;严重者肠上皮出现大面积的脱落溃散现象;⑤生殖腺萎缩,滤泡不规则,生殖细胞退化。

(2)流行季节:夏秋多发,通常发生于3龄~4龄贝,1龄~2龄贝也有发生。病菌普遍存在于海区,当外界条件剧变时(如干旱、高温等),病菌量猛增,加上文蛤对环境突变产生不适反应,免疫力下降,易引发病变甚至死亡。

(3)防治方法:重在预防,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和保持水质。外用二氧化氯加季胺碘盐全池泼洒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如果发病,可使用“病毒灵”“抗毒净”等药物治疗。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一)育种单位

单位名称:浙江万里学院

地址和邮编:宁波市鄞州区钱湖南路8号,315100

联系人:林志华、董迎辉

联系方式:15067427560 ,15067427669

(二)种苗供应单位

单位名称:温岭市龙王水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湾塘,317515

联系人:徐礼明

联系方式:13906566809

(三)编写人员

林志华,董迎辉,何琳

猜你喜欢

文蛤苗种池塘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池塘养殖文蛤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的公示
热闹的池塘
文蛤蒸蛋
池塘
夏天的池塘
捡文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