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亲门票”纵是炒作也无妨

2019-05-27扶青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门票商业

扶青

事件回放<<<<

河南某景区自2018年1月起,将300余名失踪儿童信息印在10万张门票上进行销售。2019年1月,一名被拐10年的女孩看到这一信息后,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亲人。受此启发,该景区又面向游客推出了“寻亲通道”。一些网友认为,借门票寻亲成功率较低并有炒作之嫌。

时事鲜评

客观上看,“寻亲门票”的确存在炒作成分,但能让更多人看到并关注此事,怎么也算得上是一种公益行为。失踪儿童是每个家庭的伤痛,许多失去了孩子的父母甚至终生在寻找孩子。在这个意义上,哪怕只有一次成功寻回亲人,我们都能感受到“寻亲门票”的正向价值。

许多网友对景区“炒作”的质疑,其实是对商业介入公益的质疑。在一些人眼里,公益本质上是“利他”的,就应该无偿、非营利,就应该“不掺杂任何商业利益”。而商业本质上是“利己”的,如果动机都有问题,还能做好公益吗?这样一种想法,源于对公益事业的认知偏差。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把履行社会责任分为两种,一种是反应型的,一种是战略型的。反应型的就是做个良好的“企业公民”,致力公益性捐助或减少污染;战略型的则是寻找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当前,绝大部分公司涉足公益事业都是属于战略型公益,希望通过公益增加企业美誉度,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及盈利。事实证明,“商业+公益”也可以显著提升公益效率,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但网友的质疑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当下的确有不少商业活动喜欢打着公益、悲情的营销幌子骗取消费者的爱心。如很多地方出现了旧衣物回收箱,这些回收箱究竟属于公益组织还是商业公司,我们不得而知;还有人玩出了“一元购画”“一元改变命运”等社交化公益,但信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令人难以判断。这些现象的产生,都说明商业介入公益的确会产生炒作乃至利益糾纷。但归根结底,问题原因在于公益的成色不够,而不在于跟商业结合。因此,“商业+公益”未尝不可,但前提是要保持专业,建立公开透明的公益事业运行规则,接受社会监督以及司法监督、行业监督等。

总之,不能因为要保持公益的独立性、纯洁性,就将商业拒之门外。目前,对失踪儿童的寻找渠道,很大程度上借助了企业的力量。比如,公安部上线的“团圆”系统,就是以公安部全国打拐办的数据为信息源,通过覆盖国内几乎所有顶级流量App进行高效推送。将寻亲信息更全面地呈现在各种载体上,可以更好地扩大信息传播途径。(选自《南方日报》,有删节)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门票商业
我的专属门票
魔方小区
北京“门票达人”办展览
财政部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公益性社会组织 申领公益事业捐赠票据有关问题的通知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新闻浮世绘
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