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味人生立淮坛

2019-05-24赵艳玲邱慧

戏剧之家 2019年13期
关键词:口述史

赵艳玲 邱慧

【摘 要】黄素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的传承人之一,也是“黄氏”唱腔的创始人。本文运用口述史方法对其从艺过程及艺术的传承进行研究,既记录了她的淮剧从艺之路,也使人们了解淮剧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及传承特点,为淮剧的传承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黄素萍;淮剧传承人;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015-04

淮剧源于江苏建湖、阜宁一带,由苏北民歌、劳动号子、民间说唱和香火戏发展而来,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衍变,发展成如今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淮剧艺术。其中,一代又一代的淮剧艺术家们的传承与创新功不可没。

黄素萍,女,江苏省泰州市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先后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全国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荣誉奖”第一届淮剧节“优秀配角奖”、第二届淮剧节“特别荣誉奖”、第三届淮剧节“优秀表演奖”、江苏省第一届戏剧节“特别荣誉奖”等多项奖项,同时获得过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以及江苏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江苏省泰州市劳模等荣誉。笔者于2018年1月14日在泰州黄素萍家中对其学艺、演艺、授艺过程进行了深入采访,以口述史的形式来记录和呈现这位著名淮剧艺术家的艺术人生。(文中的口述部分均为本次访谈中黄素萍口述内容)

一、痴迷戏曲,初入梨园

黄素萍1945年出生在江苏泰州,父母是当地的裁缝,家中亲人还开有伙食房①,当时黄素萍家里的生活条件可以算是富裕的,她在家中排行最小,备受家人宠爱。当时京剧、扬剧、淮剧、锡剧等汇聚于泰州,小时候的黄素萍经常被喜欢戏曲的姐姐带去看戏,在这样的艺术氛围熏陶下,黄素萍从小便喜欢看舞台上的演员咿呀唱戏,慢慢地便开始模仿戏台上的演员唱戏的样子。

我小时候学习好,在学校担任文娱委员。那时候泰州文化馆选红领巾合唱团,团里的合唱独唱都有我,可能主要原因是我从小就会唱谱。每当听别人哼唱歌曲,我听着听着就会跟着唱了,边唱边打拍子。那时老师在唱黄梅戏《天仙配》,我就一个人坐旁边听,记记谱,打打拍,觉得特别好玩。

从小展现出的音乐天赋让黄素萍对戏剧的兴趣逐渐加深,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促使我们去积极地、更加深入地探究某种事物。于是小小年纪的黄素萍当时就萌生出了一个想法:我要学戏、我要唱戏!

当时正逢自然灾害,很多人家里都没东西吃,而我经常从家里带洋山芋之类食物去戏校分给大家,时间长了,很多人对我很关照,经常带我去听戏,一来二去在戏校便结交到了朋友。

痴迷戏曲的黄素萍便开始根據自己平时看到台上演员的扮相,自己在家里偷偷画脸谱,尽管画的不像,黄素萍却乐在其中。每当大街上有唱戏的演员走过,黄素萍都要走上前看两眼,心里充满了崇拜和向往。回到家里自己对着镜子模仿平时看戏时演员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随着自己对戏剧的喜爱日益加深,黄素萍决定去戏剧学校正式学习戏曲。黄素萍学戏的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个阻碍就是家人的反对。因为家人认为家中经济条件算是不错的,不希望黄素萍学戏吃苦,但小小年纪的黄素萍决心已定,丝毫没有动摇学戏的信念。

我整天就是想当一个戏曲演员,我觉得戏曲演员对于我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可爸妈坚决不同意,觉得学戏是迫于生活无奈,外加学戏非常辛苦,而我一直是家里的乖宝宝,他们舍不得我去吃苦。可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觉得即使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我晚上不睡觉在大街上练劈叉下腰,自己找窍门,还偷偷去体校体操班练习。

家人看女儿如此坚持便也松了口,让黄素萍去试试,没想到错过了戏校的入学时间,学校拒绝接收。后来经过朋友的介绍,黄素萍有机会去泰州淮剧团面试。面对第一次唱戏考试,黄素萍丝毫不怯场,准备了自己比较熟悉的曲子《蓝桥会》。

我记得我去考的时候大概是六点,所有的演员都在后台化妆。胡琴拉起来,我知道要开始唱了,我把谱子记得非常熟,开口一唱,底下坐的老师和考场中的人都觉得不错,我当时觉得表现得挺好,肯定会被录取。

虽然剧团对黄素萍非常满意,想招她进团,但当时剧团需要精简人员,这让黄素萍与淮剧擦肩而过。本以为无缘泰州淮剧团的黄素萍,却遇到了另一个契机。因为她当时也参加了宝应剧团的面试,成功被录取,刚准备去宝应剧团报到,巧遇当时泰州文化局的王彪局长,黄素萍的淮剧表演得到了王彪局长的高度赞赏,认为这样的淮剧人材很难得,因此特批她进入泰州淮剧团。于是几经周折之后,痴迷戏曲的黄素萍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淮剧的世界。

二、“偷”师学艺,雏凤展翅

进入泰州淮剧团的黄素萍觉得非常幸福,因为自己的爱好成了一生的职业,这也坚定了她走淮剧道路的决心。黄素萍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在所有人起床前去练功,她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丝毫不敢松懈,生怕浪费了时间。

戏曲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家传、拜师、随团学艺以及正规的戏校学习等。家传是梨园世家传统的技艺传承;拜师学艺是过去学艺中较为普遍的方式;戏校学习是现在普遍的教学方式;随团学艺在我国戏曲传承过程中也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学艺方式。在过去并不是每位学艺人都能有师傅带领,这时候便靠自己去观察、去领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观察力去把握有可能学到本领的时机,经过时间的积累也就慢慢学到了东西。黄素萍的学戏方式既不是家传、拜师,也不是戏校正规学习,而是随团学艺。因为直接进入剧团随团演出,黄素萍并没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教她学戏,也没有师傅带领,只有靠自己去看戏和听戏,在看和听的过程中自己慢慢模仿、领悟、演唱,逐步提高自己的唱戏水平。特别是有团里水平高的演员演出的时候,她就在舞台边上看,一边看一边比划着学,业余时间再一遍遍练习。可以说,在最初进团的一段时间里,黄素萍是靠着自己的听、看、练和悟来“偷”师学艺的。

我除了每天练功,剩下的就是天天在剧团看戏,这是最好的学习,那时候在剧团不像在学校,有专业的老师手把手教你,也没有师傅收徒弟口传心授,所以我知道想要学戏就要靠自己自觉,靠我自己去悟。于是剧团里唱的比较出众的演员只要一上台,我便偷偷在台下看戏,脑子里记住她的动作、表情、唱功吐字的技巧。然后自己私底下进行模仿练习。

淮剧传统剧目中很大部分来源于元明杂剧、传奇以及从京剧、扬剧等其他剧种移植过来的。淮剧随着发展吸收了徽剧艺人的唱、念、做、打各种技艺。黄素萍“看戏”过程中的“看”称之为“做”,“做”是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包括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光是靠“做”的练习是达不到一个戏曲演员的标准。“唱”是学习戏曲的基本功,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独白。“唱”与“念”二者相辅相成。而“打”是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戏曲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步学习淮剧的黄素萍每天通这种模仿练习逐渐能把角色的手势、眼神掌握住,可她也深知“形”可以模仿,“神”却需要自己领悟。戏曲演员必须脚踏实地学习传统技艺,这是立身之本,稳固根基。但仅仅有形似、技术上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掌握了形似后需要追求角色的神似,融入自身的情感,体会角色的性格,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秀的戏曲演员只有将“形”“神”两部分完美结合、融会贯通,才能演绎出淮剧文化的艺术特色以及人物角色的真正内涵。

当一个剧本出来,这个人物跟我有没有相似性,我觉得身为一个演员要有多种性格,多种情感,没有角色适不适合自己,而是要什么都要适合我。所以我觉得戏曲的技巧是基础,情感表达是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揣摩、去参悟。

黄素萍最初在剧团的那段时间虽然没有师傅手把手教授,但她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以及学习过程中给自己施加的压力,初步具备了一个戏曲演员的专业素养。随着淮剧学习的深入,她对淮剧的喜爱之情也日益加深。黄素萍在同时进团的同学中是出类拔萃的,有幸被剧团中的一位老师选中联排一场戏。演出当日,台下有几百名观众观看,整场演出非常成功。黄素萍看到台下的观众为他们鼓掌,十分感动,觉得只要有观众听戏,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经历过演出的黄素萍知道剧团的竞争是激烈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如果自己松一口气就会退步。黄素萍想起自己千辛万苦进入剧团,到如今所学到的东西,她不敢有丝毫松懈。

经历从“偷师学艺”到“拜师学艺”的过程后,再加上她对角色的不断揣摩,黄素萍的演出风格日渐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黄素萍发现自己的脸型画起妆来不好看,这让黄素萍很苦恼。当时五官的比例对于演艺人的角色挑选也起着一些决定性因素。黄素萍并没有产生“五官天生如此没办法改变”的这种想法,而是经过反反复复仔细琢磨,想办法弥补自己的短板。

我的脸偏宽,脸型扁,整体较短。当时我就琢磨,自己找窍门。我脸短就把眉毛画高,哪里是要拱出來的,就用阴影打黑一点,深进去;这边涂淡一点,显得薄一点;眼睛没神就努力提起来。我就通过我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我先天的不足。

黄素萍的努力不仅仅体现在对技艺的钻研上,而且还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秉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朝着自己的淮剧梦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前进。尽管现实对她进行了一场场的锤炼,黄素萍丝毫不退缩,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这也为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燕”归来,一举成名

1978年,黄素萍所在的泰州淮剧团接到通知,江苏省将举行专业剧团演出,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比赛。这次比赛全省各个剧团都在积极准备,都想推出优秀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参加全国的比赛。当时的泰州市淮剧团排了《三姐妹》《喜临门》等剧目。就在黄素萍准备参加《喜临门》这部戏排练的时候,接到了《小燕南归》的演出任务。这部戏让黄素萍创造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那么难表演、没想到时间那么短、没想到“打肿脸充胖子”的俗语发生在自己身上。

《小燕南归》是一部独角戏,全戏演出时间要一个小时。整部戏只有一个角色,整个舞台上只有一张椅子,而剧中角色从我国东北到南方、从火车到汽车、从室内到医院再到家里……全部的时空变化都由一个人和一张椅子表现出来。在这么有限的条件下要深刻刻画一个内心情感既矛盾又复杂的角色形象,其难度可想而知。可是对于黄素萍来说,这部戏中的288句唱词要在短短4天之内全部唱会背熟更是压力巨大。尽管黄素萍悟性好,但记忆力不是很好,当时排《小燕南归》是全靠自己唱出来,然后再听进去勉强背下来,头一天唱会了,第二天又忘记大部分,于是再重学、重背……那4天黄素萍满脑子只有台词,压力巨大。

那时刚从上海回来,突然让我去领这个戏谱子,于是就将淮剧的小调都用上,套上去。当时被安排了任务,一共288句,只有4天的时间准备,需要全都熟练背下来,我想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自己找了个木匠间,环境非常恶劣。我就每天在那里拿捏角色:主角怎么坐车的,在车上思考什么的,发现妈妈是个叛徒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理,怎么指责她,等等。我就自己动脑筋在那想,怎么演才能将剧里人物的神态、心理、语气刻画出来。

就在黄素萍每天忙着排戏时,家中出了事。年幼的儿子不小心将开水瓶打破,导致孩子身上严重烫伤。听到这个消息的黄素萍内心无比焦急与担心,孩子太小,本就是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的时候,她却因为事业不能尽一个母亲该有的职责。

当时心里特别愧疚,家人也都在安慰我,也叮嘱我家里的事不用我操心,让我好好准备这场戏,不能前功尽弃。我权衡之后只能作出愧对儿子的选择,于是一狠心我闭门4天,家里的事我一概都不介入,整个人都扑在了这个剧本上。

黄素萍对于淮剧的付出是巨大的。因为演出,她与丈夫陈德林长年在外,家里的孩子只能让家人照顾,无法尽到一个母亲照顾陪伴子女成长的责任。戏曲演员的生活几乎都在舞台上度过,家庭和亲人是他们一直无法兼顾的,忠孝不能两全。有的演员家人重病在床也要正常演出;有的在演出中接到了父母去逝的消息,却还要坚持把戏演完,只能在演出后对着家的方向磕头,以表达对亲人离世的悲痛心情……黄素萍抵达南京演出期间,因为剧本赶得匆忙,台词并不是特别熟,到了南京她每天晚上都在背唱词,导致嗓子出不了声音,每天不是打针就是吃药,人也在一天天消瘦下去。

演出前一天晚上好多剧团在那走台,我因为嗓子出不了声,就一个人坐那。第二天早上,我对着镜子一看,脸瘦得像鬼一样,脸凹进去妆都化不上了。情急之下我就又捏又掐,下手特别重,没过一会儿脸就高高肿起来了,我一看效果还不错,当时顾不得疼,赶紧画好妆,上台演出。

正是这种拼命的精神和为了塑造角色形象对自己下得去手“打肿脸充胖子”的狠劲儿,为她赢得了那次演出结束时的7次谢幕,同时《小燕南归》也成为黄素萍的成名之作。就这样,这只归来的“小燕”开始逐步登上了淮剧事业的顶峰。黄素萍的表演结合了京剧程派的沉稳大气,尚派的挺拔俏丽,演唱时还有着筱派的淡雅抒情,与此同时以挺拔秀美、质朴高雅的艺术个性自成一格,形成了“黄氏”唱腔,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她和她被誉为“淮剧皇帝”的丈夫陈德林一起成为那个年代的淮剧传奇,淮剧伉俪、比翼齐飞。

黄素萍获得演出的机会绝非幸运也绝非偶然,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淮剧演员,舞台上的表现力要有足够的深度,对角色形象能够做到形神合一,对剧情有准确和深刻的把握,表演理论不可忽视,只有加强对表演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才能在舞台上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对戏曲表演理论的把握固然重要,舞台实践能力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演员在演出时对剧中人物形象特点进行不断的领会和磨合,与角色产生共鸣,与观众产生共鸣,在舞台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才能提高自身的淮剧表演水平和技巧。黄素萍充分具备了这些条件,机会自然会到来。

四、传承淮剧,共创繁荣

淮剧,在如今百花齐放的艺术舞台上如何站稳脚跟,是淮剧传承当下面临的突出问题。淮剧经历过辉煌的时代,为百姓们打造了一出出好戏。在新的历史时期,淮剧的创作和表演要不断推陈出新,淮剧文化不仅需要好剧本的支撑,艺术的传承更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已经身为白玉兰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的黄素萍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同时也毫无保留培养青年演员,从淮剧苗子的选拔到教学,再到提携青年演员,不断帮助新一代淮剧演员成长。

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要从物色苗子开始,选择嗓子要好、形象要漂亮、个头要好看的唱戏苗子。像有些脸好看,但是表情像木头,是不行的;嗓子好,但是拐不过弯也不行;身材好做动作不敲,也不行;即使唱得好、长得好、身段好,没有悟性也是不行。因为要刻画人物,你要演一个皇帝像一个皇帝,你演一个公主,一般的公主娇滴滴的。比如《打金枝》里的公主既骄傲又娇气,那演员就要把骄傲和娇气都表现出来。所以一个演员的悟性很重要。

黄素萍的徒弟们广泛分布在泰州、兴化和阜宁等淮剧团,已成为这些剧团的台柱子。黄素萍的《赵五娘》《莲花庵》《小燕南归》等作品中的很多唱段都是淮剧大赛的热门唱段,经她指导过的一些青年演员在一些赛事中也取得了好成绩。同时她也不断提携淮剧新秀,为青年演员的成长提供机会。1992年剧团编排了一部大戏《黄河故道》,准备参加江苏省第二届淮剧艺术节,黄素萍主动把主演的机会让给青年演员,自己只是在剧中演一个没有台词的群众角色。还有一位出色的“徒弟”便是黄素萍的女儿——陈澄。黄素萍在女儿幼年时期就看出她在戏曲方面的天赋,在父母的精心教育下,陈澄把父亲的“陈派”唱腔和母亲的“黄氏”唱腔融合起来,目前的陈澄不仅是江苏省淮剧团的重要演员,还是他们家里的第三位“白玉兰”奖得主,更是将淮剧推向了更高的历史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各种思潮相继涌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导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要想更好地把淮剧传承下去,不仅是对剧团专业演员和戏校学生进行培养,还要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大众对淮剧的兴趣和爱好,才能使淮剧一代代传承下去。所以黄素萍不仅对专业演员进行指导,还到当地老年大学、大剧院等举办关于淮剧的公益性讲座,推广淮剧。尽管观众们是业余爱好者,她也会前去讲授,教授一些淮剧唱段,让大家近距离接触淮剧,感受淮剧的魅力。

我认为过去观众与演员是鱼水情深的关系,戏曲达到巅峰是一个时期的特点,随着老百姓业余生活的丰富,戏曲被老百姓生疏,也是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如今各方面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振兴,又必将达到一个新的繁荣阶段,处在这阶段的我们就必须有真才实学,才可以去发扬振兴淮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小痴迷淮剧表演到现在的淮剧表演艺术家和传承人,黄素萍用57年的时间践行着她对淮剧艺术的坚守和热爱。现在的黄素萍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淮劇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形象,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将自己在表演生涯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都无私传授给她的学生。虽然已经退休,但黄素萍仍然身肩重任,在培养新人、艺术传承、发扬传统的道路上没有停下脚步,与所有的淮剧演员一起,为淮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共同努力。

注释:

①指私人承办的饭食场所,与食堂相似。

参考文献:

[1]B·斯代夫.口述史的性质、意义、方法和效用[A].北京:北大史学(第6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墨.口述史学研究[A].多学科视角[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李向平,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陈德林口述.张铨编著.没有终点的追梦人生——陈德林艺术生涯50年[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口述史
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综述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发展状况的个案研究
壮族民间侬智高传说的口述史意义
适度:口述史教学实践的应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