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探究

2019-05-24崔晓纯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壁画交流融合

崔晓纯

摘 要:历史上,和林格尔孕育过许多种族群体,土方、鬼方、猃狁、楼烦、林胡、匈奴、突厥、鲜卑、乌桓、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游牧民族,再加上历朝历代中原的边境移民如近现代的“走西口”,许多汉民移居在此,种种原因,导致和林格尔一直处于一种多民族杂居的状态。复杂的文化交织于此,受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双重影响,和林格尔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融合;交流;和林格尔;壁画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北方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哲学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科技教育、军事文化、体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北方民族,在中华文化史上与其他民族发生互动,双向以致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从古至今生活在我国三北地区的游牧、渔猎、农牧结合的少数民族,大部分消亡或者融入了其他民族,而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过程,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互动和融合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和林格尔,因清朝开辟西北驿道之时当地有20户人家居住,而被蒙语命名为“和林格尔”(二十家子之意),今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作为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各族人民在此世代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他们创造出了各种民间艺术,如歌谣、剪纸、岩画和壁画等。

历史上,和林格尔孕育过许多种族群体,土方、 鬼方、猃狁、楼烦、林胡、匈奴、突厥、鲜卑、乌桓、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游牧民族,再加上历朝历代中原的边境移民如近现代的“走西口”,许多汉民移居在此,种种原因导致和林格尔一直处于一种多民族杂居的状态。复杂的文化交织于此,受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双重影响,和林格尔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最具代表性的为和林格尔汉墓,作为一座多室结构的砖墓,它在“七五”时期被当作我国重大的考古发现公布于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内在的、总面积达100多平方米、榜题250条的和林格尔墓室壁画,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内容最丰富、构图最完整和榜题最多的东汉墓室壁画。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出土,更详细地向我们展示了东汉阴山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不乏当时民族融合的影子。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被提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高度。在儒家思想盛行全国,北方少数民族交汇之处的阴山地区也深受影响,甚至被墓主人带进墓室。在和林格尔墓室壁画中不仅可以看到孔子和其弟子子路、颜回、曾参等贤人像,还绘有齐田稷母代表忠义,孙叔敖母代表仁慈,和以真实故事打动人心的“孝子图”,通过艺术无声的语言展示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慈、忠义和孝道等核心内容。

在两汉交替时期,佛教渐渐传入中国,由于当时盛行鬼神之说,佛教符号与神仙故事产生了妙不可言的融合,在和林格尔墓室壁画中就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幕。在和林格尔汉墓的前室天井壁画中绘有代表神仙世界的东王公、西王母以及瑞兽仙禽,还有表达死者升仙寓意的青龙白虎,除此之外在天井壁画中还绘有舍利图像,在盘状器皿中放置四颗球状物体。神仙图像和佛教符号在天井壁画中同时出现,虽占篇幅较少,但也最说明佛教文化正在慢慢渗入,并与民间传说共融并影响阴山地区。前室天井图像中大量存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朱雀、麒麟、青龙、玄武等,这也说明了此时阴山文化的主流仍是汉文化。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长期交汇于阴山地区,构筑了阴山人大气无畏的气质,引导着阴山人对不同文化的认可,而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三种文化元素与象征游牧文化的符号同时出现在一座墓室壁画中,也突出了阴山人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在对人物的描绘方面,更为多姿多彩。其画面中人物众多,场面恢弘,不仅有身着袖子飘逸宽大、裙摆开口直达腰际的宽松长袍的汉人,也有发式服装与汉有异的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画工以高超的工艺将不同民族的美融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阴山人民的现实生活。虽然在古代阴山,少数民与汉族之间冲突不断,但民族间相互欣赏、相互接纳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既要保护好各民族的特色,又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将民族的心魂聚集起来,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第9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陈寿.三国志: 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范晔.后汉书: 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司马彪.后汉书: 第1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范晔.后汉书: 第1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J].文物,1974(1).

[7]李延壽.南史: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白松强.方言与民俗[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

[9]刘娟.论史学的真实与客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11).

[10]朱学渊.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1]张铁军.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国历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壁画交流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如此交流,太暖!
三观壁画
刚柔并济
“反美”壁画
破次元
融椅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飞蛾”修复壁画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