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9-05-24朱保柱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美术课程学前教育高职院校

朱保柱

摘 要:随着人们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阵地也备受关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作为其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培养好幼师学生,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美术教学等问题值得关注。针对学前美术教师师资结构、授课方法与内容安排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课程;学前教育;教学改革

伴随着人们对学前儿童教育的日益重视,作为朝阳专业的学前教育专业备受人们青睐,学前美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已经明确指出,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因其在启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被人们所广泛关注和重视。学前美术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幼儿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等方面,幼儿通过感知身边的事和物,为其成长打开一扇认知和探索周围世界并与之交流的窗户,进而丰富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学前美术活动是保障幼儿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整体素质和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幼师,是满足儿童健康成长的需求,也是更好地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服务的重要保障。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职业化程度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的教师,很多都是来自艺术类专业院校,其自身绘画基础扎实,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和造诣,但缺乏对学前教育美术的整体认知,其本身对幼儿绘画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够,专业定位也不明确,缺乏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使课程内容出现教授专业性太强、技法难度过高的现象,出现专业化、学院化的通病,致使学生一时很难接受。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学前美术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妨碍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学生的造型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幼师学生大多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和艺术审美素养,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基础性的基本功的练习,甚至在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上都要花费很大功夫,美术课程的创新创意方面则更难实现,也影响到本课程的进度和效果。

(三)缺乏合适的教材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的教材选择方面存在很大问题。首先在本课程教学中缺乏系统的统编教材,只有个别自编教材,但多数仍然以美术基础内容为主,依葫芦画葫芦的教程,不能适应幼儿园的教学需求,没有凸显幼儿教学特色项目。

(四)教育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很多学校仍然存在讲授式的授课方式,老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的纯粹临摹模式,没有把技能课的特色发挥出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没有被激发,致使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五)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对幼儿园绘画作品的正确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示纲要(试行)》指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2]。很多老师在评价儿童画时,大多仍停留在 “像” 与“不像”,颜色涂得“匀”和“不匀”层面,更有的笼统描述为“画得很有感觉”“色彩很大胆”等等,如此评价使得学生一团雾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幼儿成长和认知规律的了解。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探索

根据学前教育岗位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应立足幼儿园和幼教机构对人才的职业要求,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职业化和学前化。

(一)“岗位互换”,实现美术教师队伍的职业化

承担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当是既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又具备美术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学科教师。对美术类教师树立新的教师发展观,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师资队伍的再培训,提出“我们不要美术大师,我们要幼儿美术老师”的口号,为其提供更多的校内校外专业培训学习、参观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掌握丰富的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学前教育教学方法。如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行了与幼儿园教师“岗位互换”制度,每学期会选派1至2名美术老师去市直幼儿园挂职锻炼,让美术教师深入一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听幼儿园的老师上课,并亲自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课,感受幼儿园的真正需求,这对教师的个人成长以及学前美术专业建设都有很大的作用。而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进入高校课堂带来一线的实际经验,与在校师生共同交流学习,来实现职業化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教师的学前化和职业化。

(二)师、生、园三方合力,实现因需施教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基本功薄弱,美术教材单一陈旧的情况下,我们始终坚持“唯有源头活水来”的理念,立足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和幼儿成长、认知规律,将能够提升学生美术造型能力的课程学时拉长,同时将指印画、染纸、想象画、吹画、刮画等富于想象力的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来充实我们的教材。例如,幼儿园小班的同学上手工课时,由于幼儿太小不能用剪刀去剪图形,而改成了撕纸后再拼贴。鉴于这种经验我们在手工课时就有意安排学生尝试撕纸后的拼贴画。我们来自一线的教学内容,经过思考、总结、创新,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儿童美术教学[3],最终能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三)掌握幼儿成长规律,全面、客观地认识幼儿绘画

幼儿的绘画过程一直是伴随着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的,更是幼儿感知、理解和创造力的过程。婴幼儿的肌肉发育总是按着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的,先发育大肌肉群,如腿部、胳膊,再发育小肌肉群,如手部小肌肉。手部的精细动作要到5岁左右才能完成[4]。

立足于幼儿成长规律,人们将幼儿绘画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形象期三个阶段。涂鸦期幼儿总是用涂鸦的方式进行绘画。这时候由于孩子的手部肌肉的力量较弱,点或线多是歪扭的和断断续续的,而且方向也不确定,所以画面显得很“杂乱”。比如,刚刚上小班的孩子,刚开始画画的时候,一个封闭的图形都画不好,此时我们该如何引导他的绘画呢?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幼儿提供感受肌肉运动快乐的机会,如指印画、涂鸦等。孩子们还能在“乱画”的过程中体验到自由创造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和惊奇。这也将是幼儿绘画兴趣的动力之源。

象征期的幼儿能够独立地画出一些形状,还可以将多个形状进行组合绘画。孩子们会通过绘画表达情感,同时把所画的物体归纳成一种符号,并用拟人的手法去交流。作为老师则可以多听听幼儿讲述画面的象征和意义,引导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随着幼儿的认知和动手能力的不断成长,孩子已经能够准确地抓住物体的特征了,从此孩子的绘画就进入了形象期。而孩子在绘画方面会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物体画得比较大,次要的物体画得比较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当我们了解了幼儿的成长规律后,就不会再用像与不像,色彩涂得匀与不匀来评价孩子的作品了,而是通过孩子的作品结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正确的引导孩子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

(四)“两见一实”进入真实幼儿美术课堂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课程中,落实美术课程的“两见一实”制度,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二和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幼儿美术课堂,并积极为幼儿园上2至4节课。通过见习同学们有了很大的收获,进入现实幼儿美术课堂。他们发现,幼儿对美术课的兴趣很浓,但专注时间很短,最多15至20分钟。在内容安排上尽量放到点上,把一个问题引出,带领同学们去思考。“一实”就是在第六学期的为期半年的幼儿园实习,是学生全面了解幼儿园常规教育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學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美术教师的职业化程度有待加强,教学内容太过专业化,教授方法和内容太过于单一等,与幼教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方式,立足幼儿园教学,全面认识幼儿成长和认知规律,采用新的美术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更好地满足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雨立.幼儿师范学前美术教育现状及探究——以崇仁师范学校学前美术教育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邹莹.幼师美术教学应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1(22).

[3]杨文霞.另一种解读——如何评价儿童绘画[J].昌吉学院学报,2007(5).

[4]李小波.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J].美术大观,2012(2).

作者单位: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美术课程学前教育高职院校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研究
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