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菲利普·古斯顿绘画中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2019-05-24郭晓冬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绘画

郭晓冬

摘 要:菲利普·古斯顿是新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之一,在20 世纪 60 年代末,他的绘画从抽象重新回归到具象。他在后期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带有幽默与讽刺意味的绘画作品,其创作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观的影响。文章旨在分析菲利普·古斯顿绘画中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的形成及发展。

关键词:古斯顿;绘画;存在主义

古斯顿在早年的艺术生涯中深受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影响,在自学并与社会艺术家以及文学家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个人的艺术观也逐渐发生转变,从具象转化为抽象再回到具象。古斯顿在对漫画形式的借鉴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卡通形象,从他后十年的作品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斯顿作为艺术家的思想变化与存在主义哲学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笔者通过对古斯顿的艺术生涯进行阐释并分析其绘画中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的形成及发展。

20世纪30年代,相比较于其他的欧洲国家,美国并没有受到二战的太大影响,其政治与经济的发展相对稳定,大批的艺术家们陆续抵达美国,开启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新时代。古斯顿在 16 岁之前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培训,和许多同时代的美国人一样,是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他的早期艺术观都是取自于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直到从洛杉矶搬到纽约并在美国为联邦艺术计划署进行壁画创作,这一时期的古斯顿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当他接触到了毕加索、贝克曼、莱歇、斯图尔特的作品后,发现这些艺术家已经不再拘泥于技法与轮廓而是更加追求自由与反传统,古斯顿也开始了自己的艺术转变。此后,古斯顿抛弃了那些极具叙事性与现实主义的公共主题,逐渐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尝试。

就在 1949 年至 1950 年,古斯顿真正转向了抽象表现主义,在抽象艺术中,他发现了一种更直接的表达方式,一种摆脱特定形象的方式。而古斯顿在 1960 年前后决定脱离抽象艺术,在 70 年代的新环境下,抽象表现主义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过时的艺术。抽象画使他感到压抑,他在机场和各种公共场合中都能看到抽象画,这些画好像只是衬托环境的装饰品,抽象画已经无法满足古斯顿对艺术的追求。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新表现主义的崛起使很多艺术家重新陷入思考,在理论上,不论是乔治·巴塞利茨,还是安塞尔姆·基弗,都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追求一种粗犷原始的新风格,致力于还原绘画的本质。古斯顿从 1966 年至 1967 年,开始用水墨、毛笔和木炭创作了数百幅画作,他不停地画日常用品的草图,这些画通常只有一两笔。这些练习抛弃了明暗对比和立体造型,所有的笔触只是为了达到媒介自身的效果,其间古斯顿原本迷茫的内心逐渐变得明朗起来,他创造的这些线条构造的形体如雕塑家手下的石头一样坚硬,这些用线条刻画出的形体占据了整个图形空间,它们不再只是简单的线条,更是是艺术家的心理折射。1970 年他在《新艺术》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厌倦了那种纯粹,我想讲故事。”

古斯顿的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观的影响,古斯顿的艺术观对应的正是索伦·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哲学观中对自我孤独与焦虑的一种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方式实现自我的存在,关注个体自我理解的更新,可以说克尔凯郭尔创造出的是关心自己的哲学。阿什顿回忆起古斯顿在20世纪 60 年代初“无数次回归克尔凯郭尔”时的情景,当时他的“问题被放大了”。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理论成为了古斯顿利用客观的哲学结构来支撑他艺术理念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古斯顿被放大的“问题”正是对自我关注度的提高。

从对自我关注的角度来看,索伦·克尔凯郭尔在《非此即彼》和《致死的疾病》两本书中,都聚焦于“自我的进化”,并且从审美、伦理和宗教三个方面,对自我如何在“废黜”前自我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说,大多数人的不幸并非是由于他们过于软弱,而是由于他们太过于强大,因为強大,乃至不能注意到上帝。当一个人处于绝望时,他才会想到向上帝屈服,以此得到解救,而对于古斯顿来说,他只是用绘画代替了上帝。废黜前我,是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条件,古斯顿通过抛弃他所知道的一切,放弃他过往的成就,达到他所追求的艺术的根本。正是这种决心为古斯顿后期创造的艺术作品埋下了伏笔。对于古斯顿来说,他所要创造的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概念的存在。古斯顿认为绘画是一种体验、一种自我放大,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古斯顿正是用绘画这种感性的方式来证明自我的存在。

1960 年中后期的古斯顿内心充满了焦虑与疑惑,他开始怀疑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是否有可能重新塑造自我。梅耶尔提到:“古斯顿在写给阿什顿的信中谈到一位医生建议他减肥、戒酒、戒烟,不要对生活和艺术感到焦虑。”而古斯顿说:“可想而知,我没有向他解释,我的整个生活都建立在焦虑上——我问你,艺术从何而来?”对于古斯顿来说,焦虑是他灵感的源泉,是他艺术内涵不断延伸的产物。这与存在主义哲学观中对焦虑的关注不谋而合,正如索伦·克尔凯郭尔的《恐怖的概念》中所提到的:“尽管我无意对现世高谈阔论,但是对当代情势稍有观察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个时代是错乱的,而造成其焦虑不安的原因则是,思想的范围也许更为宽广,或甚至在抽象层次上变得清晰,但是却越来越不确定了。”对于古斯顿来说艺术就是在不断焦虑中产生的,而焦虑情绪的来源是艺术家对创作的渴求。

20 世纪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针对存在主义哲学观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我存在是高于物质存在的,自我如果不存在,则一切其他都不会存在。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这一观点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充满冲突与罪恶的,每个活在世上的人都会感到迷惘和悲凉。三是自由选择,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选择,人是自由的并且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一切要遵循自我,为自我的存在负责。这一时期萨特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中的自由性成为了古斯顿创作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古斯顿来说,完美成为了一种缺陷,他回到了他的画室,面对画室中的画笔、画架、灯泡、吃剩的食物等,他将这些生活中必备的物品通过绘画的再现创造成了新的故事。古斯顿后来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美国当代文化的特点,即看到的就是得到的。古斯顿从1966年至1967年,开始用水墨、毛笔和木炭创作了数百幅画作,他不停地画日常用品的草图,这些画通常只有一两笔。这些练习抛弃了明暗对比和立体造型,所有的笔触只是为了达到媒介自身的效果,其间古斯顿原本迷茫的内心逐渐变得明朗起来,他创造的这些由线条构造的形体如雕塑家手下的石头一样坚硬,这些用线条刻画出的形体占据了整个图形空间,它们不再只是简单的线条,更是一种艺术家的心理折射。自由成为了古斯顿创作的核心。1970 年在马尔伯勒美术馆展览的开幕式上,威廉·德库宁称古斯顿的作品真正的主题是自由,自由是一个艺术家的首要责任,古斯顿与他的观点不谋而合。

存在主义哲学观中对自我的关注和追求自由的理论推动了古斯顿创作的勇气,让他在后期创作的作品成为了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这些头戴兜帽嘴里叼着烟卷的角色(图1、图2)借鉴了漫画中的夸张与简化的形象特点,将所有的物体变成了另一种再现,可以说古斯顿后期的作品就是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彻底消化。

参考文献:

[1]罗斯.行话与名作家论文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黎贤斌.菲利普·古斯顿的艺术分析[D].江苏大学,2012.

[3]罗伯特.菲利普·古斯顿的足迹(一)[J].王莉,译.美苑,1993(3).

[4]罗伯特.菲利普·古斯顿的足迹(二)[J].王莉,译.美苑,1993(4).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绘画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卡夫卡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创作手法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