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喜剧手法

2019-05-24李丽芳

戏剧之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反讽误会

李丽芳

【摘 要】《费加罗的婚礼》是18世纪后期法国著名喜剧家博马舍的代表作之一,上演后获得了觀众热烈的欢迎。这部喜剧之所以获得极大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剧本表达了反封建、反特权的先进启蒙思想,令观众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喜剧有着极佳的喜剧效果,获得观众喜爱。而喜剧效果的产生,得益于博马舍在剧中运用了反讽、误会、巧合、戏弄、对比等多种喜剧手法。本文着重分析了这多种喜剧手法在《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运用。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反讽;巧合;误会;戏弄;对比

中图分类号:J8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011-02

《费加罗的婚礼》是18世纪后期法国著名喜剧家博马舍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名喜剧家,博马舍的贡献是巨大的,这着重体现在他创作的喜剧“费加罗三部曲”之上。尤其前两部《塞维勒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礼》最为著名,后来还分别被音乐家罗西尼和莫扎特谱写成歌剧,广为流传。《费加罗的婚礼》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为博马舍于1778年写成。这部喜剧叙述了阿勒玛维华伯爵企图趁女仆苏珊娜和仆人费加罗结婚的机会,重新收回他在结婚时宣布放弃的贵族特权——初夜权。为此,费加罗与伯爵展开了机智的斗争。后来,在睿智痴情的伯爵夫人的帮助下,费加罗和苏珊娜拆穿了伯爵的丑行,并喜结良缘。这部喜剧于六年后首次在巴黎公演,观众如疯似狂,连演一百余场,场场爆满,这在法国戏剧史上是一件轰动剧坛的大事。这部喜剧之所以获得极大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剧本表达了反封建、反特权的先进启蒙思想,令观众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喜剧有着极好的喜剧效果,获得观众喜爱。而喜剧效果的产生,得益于博马舍在剧中运用了反讽、误会、巧合、戏弄、对比等多种喜剧手法。

一、反讽

反讽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戏剧技巧。何谓反讽?反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很多学者试图给它下个简单明了的定义,但是都没有获得众人的一致认可。反讽最显著的特征是所言非所指,也就是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博马舍在剧本中反复使用了反讽。

第一幕中,苏珊娜和马尔斯琳在伯爵府中相遇,苏珊娜对马尔斯琳说:“这可是美丽的能干的女人的方法啊!”马尔斯琳想通过借据逼迫自己的未婚夫同她结婚,这个方法在苏珊娜看来是无耻透顶的,而且马尔斯琳在经过巴尔多洛早年的抛弃和多年的感情伤害,早已不再年轻美丽,故而苏珊娜所说的“美丽的能干的女人”肯定就不是她的真实意图,这里就采用了反讽手法。而紧接着马尔斯琳说苏珊娜“天真无邪”同样是一句反讽。因为在后一句马尔斯琳就说苏珊娜是“大人的秘密情人”了,可以看出马尔斯琳对苏珊娜的作风是极为不齿的。所以面对这个和自己抢夺丈夫的女人,马尔斯琳肯定不会真心实意地去赞美对方“天真无邪”,她的真实想法恰恰与之相反,应为“卑鄙无耻”才对。观众根据前后剧情很容易就能理解马尔斯琳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因此,在戏剧中使用反讽的目的不是要隐藏剧作家的真实意图,而是要通过强烈的对比来引起观众的注意,从而引发观众关注到剧作家的真正意图,同时也能获得强烈的喜剧效果。

二、巧合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戏剧家在结构安排和情节设置上惯常采用的一种戏剧技巧。什么是巧合?简单地说,就是戏剧家将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发生或者发生概率很低的偶然事件写进了戏剧中。为什么戏剧家酷爱使用巧合呢?因为戏剧这一体裁的特殊性,它受到时间、空间及其他舞台演出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它要求剧作家必须更为集中地铺陈叙述,以及更为经济地安排人物及戏剧场面,而巧合就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使命,故它在戏剧家眼中非常受欢迎。《费加罗的婚礼》中也多处采用了巧合。

在第三幕中,马尔斯琳控告费加罗,要其履行借据上的约定同自己结婚。伯爵因私人情感在有争议的情况下作出了不利于费加罗的判决,令其要么当日还钱,要么当日迎娶马尔斯琳。而费加罗无钱还债,那么就必须同马尔斯琳结婚,这个结局与剧作家揭穿伯爵丑行、反对封建专制的主题是不相符的。至此剧情似乎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如何走出来呢?这时巧合又出现了,马尔斯琳居然是费加罗的亲生母亲,还有比这更巧的事情吗?马尔斯琳还有比是费加罗亲生母亲更好的身份吗?没有,因为这个身份就很好地解除了费加罗的困境,他不用还钱也不用迎娶马尔斯琳了。而且还给了伯爵当头一棒,伯爵原本用来阻止费加罗和苏珊娜结婚的制胜法宝马尔斯琳,反而成为促成他俩提前结婚的最大利器,这一变故令伯爵气急败坏。可见,马尔斯琳是费加罗亲生母亲这一巧合不但解除了费加罗的困境,而且还推动着剧情走向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在这部戏剧中,巧合的运用直接促成了戏剧冲突的发生,并推动着情节不断向前发展,使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使矛盾冲突更加集中尖锐,从而更好地揭示戏剧主题,也增强了戏剧的喜剧效果。可以这么说,在特定情境中,没有巧合就不能很顺利地完成戏剧矛盾冲突的整个过程。

三、误会

误会同巧合一样,都是戏剧家在戏剧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戏剧技巧,悲、喜剧中都会运用,尤其是喜剧,通常戏剧家会用误会来制造各种笑料,增强喜剧效果。误会,通俗地说来,就是对人或事作出了错误性的判断。误会的分类有很多种,但无外乎两种情形,要么误把真的当成假的,要么误把假的当成真的。这往往是因为缺乏调查、偏听偏信、主观臆断而不辨真假所引起的。在这部喜剧中,也在多处采用了误会。

第三幕中,费加罗刚刚和自己的亲生母亲马尔斯琳相认,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这时,苏珊娜和舅舅安东尼奥走过来了,误会了,以为他们拥抱在一起是要结婚。因为之前法庭宣判的时候,安东尼奥在场,他认为费加罗肯定要娶马尔斯琳来抵债,高兴地匆忙跑下场,去告诉苏珊娜这个他认为的好消息。所以,苏珊娜这个时候是拿着一个钱袋跑上来的,但她一上来就看到费加罗和马尔斯琳拥抱在一起,怎么能不误会呢,于是她愤地甩了费加罗一个耳光!对这个误会的出现,费加罗是喜闻乐见的,因为他从中看到了苏珊娜对自己的情意。因此误会能向观众展示人物的性格,凸显其形象。

戏剧情节最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 ,而“误会”手法的运用,可使得戏剧情节跌宕起伏,生动丰富。有时剧作家为了让剧情引人入胜,可能会在一个戏剧情境中多次制造误会,创造出“误会之中生误会” 的连环套式误会。第五幕中,伯爵夫人穿着苏珊娜的衣服,装扮成苏珊娜欲和伯爵在花园里约会,被路过的薛侣班看见。伯爵和费加罗分别躲藏在一旁,听着薛侣班在调戏“苏珊娜”,都产生了误会。当薛侣班想亲吻“苏珊娜”时,伯爵凑上前来,被亲了个正着。而费加罗听到亲吻的声音,对苏珊娜的误会加深了,这令他怒火中烧,冲上前去,正好赶上了异常愤怒的伯爵本欲对薛侣班挥出的一耳光,之后费加罗急忙转身逃开。躲在另一旁的苏珊娜看到这有趣的一幕,开心地哈哈大笑。这一幕又被伯爵误会了,他对薛侣班被打了一耳光之后还开怀大笑疑惑不解。这一处戏剧情境就是误会连误会,误会套误会,形成了一个连环套,妙趣横生,令观众哈哈大笑,笑声不断,而这一处的连环套式误会是借助了夜色的掩护才得以实现的。

可见,误会是组织戏剧情节的一种重要手段。有了误会的帮衬,戏剧情节往往能够高潮迭起,波澜不断,生发出种种笑料。此外,误会的运用还能凸显出人物形象,令观众对人物的理解更加透彻,印象更加深刻。

四、戏弄

戏弄是一种以人物的行为冲突为主要特征的戏剧手法,它也经常出现在喜剧创作中。戏弄,被释义为轻侮捉弄,它由戏弄者和被戏弄者构成。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剧作家在多人中采用了戏弄手法。

在第一幕中,费加罗故意赞扬了伯爵当年废除贵族特权的决定,而后特意强调因为伯爵的这一举动保全了苏珊娜的贞洁,让伯爵有苦难言,几次欲言又止,几次露出窘迫的神情。这样,在费加罗的有意戲弄之下,在不明真相的伯爵夫人的助力之下,费加罗达到了他的目的,让伯爵亲口说出了“我同意了”。虽然他说的是当初他同意了,但是在他话音刚落,在场所有人立马高呼“万岁”来赞扬伯爵的决定,再一次绑架了伯爵的意愿,让他直呼“我上当了”。在这里,费加罗和苏珊娜是戏弄者,他们把被戏弄者伯爵带进了他们事先设定好的圈套中,令伯爵被迫跟随他们的“剧本”行事。在这场正面人物对反面人物的戏弄中,剧作家对费加罗的机智勇敢进行了肯定和赞美,对伯爵的愚蠢可笑则是无尽的讽刺和嘲笑。可见,通过这场戏弄,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性格了解得更加透彻。此外,戏弄还推动了剧情向前发展,伯爵不甘心失败,想到了马尔斯琳这一步好棋,从而引出了更多的跌宕起伏,带来了更多笑料。这是费加罗和苏珊娜对与他们处于对立面的伯爵的戏弄。

可见,戏弄不是双方誓不两立的冲突,而是相对而言比较温和的耍笑捉弄,拿人开心。它于嬉笑中嘲弄了伯爵的野心,于嬉笑中解除了恋人之间的误会, 可谓独具匠心。戏弄的运用,使得戏剧情节在发展中妙趣横生,令人捧腹,带来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五、对比

戏剧中还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集中表现在伯爵与他人的对比上。伯爵的内心有卑鄙龌龊的想法,但是在众人面前,他不能泄露分毫。而对于深知伯爵内心的观众来说,这种对比越强烈,就愈是感到好笑。这一对比尤其是在第一幕第十场的那出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外表表现得愈是大度、公正,获得的喜剧效果就愈强烈。伯爵的内外形成对比,而这种对比,就凸显了伯爵的卑鄙虚伪。

此外,伯爵对爱情的喜新厌旧的态度与伯爵夫人对爱情的忠诚如一的态度也形成了对比,还与费加罗和苏珊娜之间真心相待的爱情态度形成了对比。而这种对比就更显现出了伯爵的荒淫无耻。伯爵的愚蠢无知和费加罗的聪明机智也形成了对比。在戏剧中,是费加罗想出多种计谋,来让伯爵的邪念不能实现,这些都显露了他的聪明机智。而费加罗愈是聪明机智,就愈凸显出伯爵的愚蠢无知。

因此,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伯爵和费加罗的性格更加鲜明地凸显在观众面前,而且制造了大量的笑料。对比越强烈,笑料就越多,喜剧效果就越好。

综上所述,博马舍在《费加罗的婚礼》中运用了反讽、巧合、误会、戏弄、对比等多种喜剧手法,使得这部喜剧“包袱”层出、笑料不断,充满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在充分吸引观众目光的同时,也引发观众在笑过之后展开深入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了作品反对封建特权、宣扬启蒙思想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法)博马舍.费加罗的婚礼[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版.

[2]郑弢.论反讽的几种形式[J].文艺学新世纪,2005(1).

[3]颜斌.误会与巧合在中外戏剧中的运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2011(7).

猜你喜欢

费加罗的婚礼反讽误会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