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作品探析

2019-05-24张晓丽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明代

摘 要:明代的画家和画派众多,在继承了宋元画风的基础上,开创新法,对清代的画风有重要的影响。明代绘画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以宋代院体画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为主流。中期,苏州成为江南一带的文化藝术中心,“吴门画派”占有重要地位。后期,花鸟、人物、山水画多方面发展,文人画盛行,松江山水画派影响到了清代。

关键词:明代;绘画发展;作品赏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2018B017);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黑河学院培育项目(YDP201903)研究成果。

一、明初期绘画艺术的发展及作品分析

明代初年,在经历了战乱的复苏时期,文人们艺术活动主要延续“元四家”的遗风余韵,讲究笔情墨趣,活跃者有徐贲、赵原、王绂、谢缙、杜琼、沈澄、刘珏、姚绶等,热衷于表现高人逸士“超凡脱俗”的理想生活情境,表达一种清虚旷达的生活情操。元末各大家的技法经过他们的吸收和融合,逐渐呈现综合化的趋势。

明初的宫廷山水受元代画法影响,以董源、巨然与“元四家”的画风为主,也受北宋李成、郭熙的影响,但淡化了文人主观情感表现的因素,强化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戴进、吴伟、蓝瑛是当时的名家。“浙派”画家在绘画的造型技巧与意境表达上有很高成就,画艺全面,除了山水画之外,也兼擅人物、花鸟,综合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工的特色,成为职业画工所追求的全能型绘画人才。

明初期,周臣的《山斋客至图》(图1)绢本设色,纵136.4厘米,横72.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描绘了山斋友人探访的画面。近景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山间斋房。山斋周围群山环绕,湖水盈盈,松柏蓊郁,杂木葱郁,琼阁掩映,幽深隐蔽,环境异常典雅清新。屋内一名僮仆侍立在旁,神态谦恭,院外一巨石旁边一客曳杖正朝山门走来,点出了“山斋客至”的主题。那位从石崖背后携卷而来的书僮,则说明在院落深处还有房屋,给人以画外的联想。庭园环境与人事活动很自然地融汇于山水怀抱中。屋后野水萦回,隔溪对岸平林漠漠,雾霭蒙蒙,楼阁隐现,远处峰峦起伏,山城环抱,远处山前有飞瀑流泉。空山、行人静动映衬,使寂静的山野显得愈加深远壮阔。近景与远景交相呼应,一条崎岖的小路逐渐消失在森林的云雾中。周臣的画存世很多,而且多为巨幅。周臣的树的画法取法自刘松年,运笔草草,他中期的画在李唐、马远、夏圭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变化,用笔稳健凝重,用墨严谨浑朴,设色雅静。周臣的《柴门送客图》取杜甫的《南邻》中“相送柴门月色新”诗意,与他的《山斋客至图》一样,都是以封建文人的隐居生活为表现题材。

二、明中期绘画艺术的发展及作品分析

明中期,文化界出现一股新的人文思潮,以王阳明心学、李贽及明代禅学为代表,反叛儒家正统,强调自心自性,为明清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苏州为中心的“吴门画派”兴起,文人雅士书画在江南地区盛行,该派画家将诗、书、画相结合,以诗书画自娱。迄至明代,这种地域特色依然得以延续下来,并且在这些文人士大夫周围,逐渐汇聚了一些热衷书画的收藏家,带动了艺术市场的形成与繁荣。明初森严残酷的政治压迫虽然致使文人艺术一度受到冷落,但也为中期沈周、文徵明的变法自立,吴门画派的确立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铺垫。

明中期画家唐寅擅长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曾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他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唐寅早年受文徵明、沈周等画家影响,画风秀润清俊,多文人画意趣;中年较多地受周臣、李唐、刘松年等画家影响,多描绘一些险峻的群山,画风转向南宋院体画。唐寅与“浙派”不同:“浙派”强调“猛气横发”,唐寅则化院体的水墨苍劲为缜密文静。尽管与沈周、文徵明的山水画相比,唐寅的山水画显得有些“匠气”,但与“浙派”相比,他的画又显得很文气。其实,唐寅的山水画更接近南宋院体画风。唐寅曾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其作品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让人感觉亲切。

《山路松声图》(图2),立轴,绢本设色,纵194.5厘米,横102.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是唐寅47岁时所创作的,属于他晚年的作品。此时,他的山水画初步形成了细笔画风,山石笔法丰富,短劈、长皴、顺笔、逆笔、方折、圆转兼施,富有变化。画中物象简约疏朗,采用高远法构图,近景山石间傲然生长的苍松弯弯曲曲,与远处一泻而下的瀑布的直线形成一种对比。唐寅对苍松与瀑布的描绘,不仅为画面增添了生机,活跃了气氛,而且还巧妙地点出了画面的意境。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蜿蜒向前延伸,增强了画面的幽深感。山脚有一座小桥连接了两边的山路。桥上有一位老者略微抬头,悠然自得的神态似乎在听着流水的声音,老者后面的侍从紧跟其后,此画似将观者引入一种佳境,跟随老者一起听松“吟唱”。唐寅此画从表现技法上看,松树枝叶的画法学夏圭,但比夏圭画中的松树枝叶更繁茂、更写实。山体所用的画法借鉴了李唐和夏圭的皴法,但又有所改变,将大斧劈皴改为拖泥带水皴,用笔清秀,皴笔细密遒劲,于挺拔中见柔和。一派文人气度,寓意主人归隐之志。远处的崇山峻岭似乎是笼罩在云雾之间的,虽然只有淡淡一抹,却独具匠心,仿佛使人步入了人间仙境。同时,在块面的处理上,他又摆脱了其师周臣厚重的表现手法,而是用浓墨皴染山石,并留出道道空白,使山石黑白对比强烈,从而很好地表现了山石坚硬的质地。唐寅的山水画,无论是雄伟峻拔的高山,还是清幽平远的平原,都能从粗犷中见细微,张弛有度。画中的人物虽小,但神情、仪态都很生动,可谓形神兼备,不像在某些山水画中,人物只是起一种点缀作用。唐寅的大多数作品钩斫都很明显,似缺少一种逸气。《山路松声图》与唐寅同期所作的《落霞孤鹜图轴》相比,画风相近,布局相似,但是,后者比前者用笔更清秀,皴法更丰富,墨色也更清雅。

三、明后期绘画艺术的发展

及作品分析

明后期的董其昌继承文人画的衣钵,成为这一时期的画坛领袖。他的绘画理论既是对先前文人绘画的总结,又开启了文人画新的时代思潮,影响深远,他从明代前期宫廷画家和职业画家那里继承一些古法,再融会一些文人的思想,大胆追求古意和奇特,形成他艺术风格的基调。有着强烈象征意义的花鸟题材一直是院画体系非常重要的画科,明代宫廷花鸟画在继承院体风格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形成多种风格样式,涌现出了不少名家好手,影响深远。边景昭、孙隆、林良、吕纪都是声名远播、自成一派的花鸟名家。其中林良以水墨写意花鸟见长,而吕纪则集工笔与写意画法于一身,有“独步当代”之誉。

在名家辈出的明末清初画坛上,项圣谟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画家。他出身于书香世家,善于研究古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作品的风格独特。这些作品多数质量很高,且具有思想内容和时代的气息。项圣谟的《蒲蝶图》(图3),立轴,纸本,墨笔,纵111.8厘米,横5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了一种清净雅致的画面。蒲草和蝴蝶的造型单纯朴拙,笔墨凝重简率。岸边群花怒放,枝叶繁茂,均以意笔写出,更是生意昂然。画面上方一只蝴蝶用浓细的墨线勾画,展翅停落在蒲叶之上,使画面充满了灵气。从《蒲蝶图》的题诗中可知此画是画于五月端阳节的酒后,从画风上来看,接近他晚年的作品风格。画中钤“伯子孔彰”“别号易庵”“兰馨堂”三印。与《蒲蝶图》同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同属明代的戴进的《葵石蛱蝶图》也属于画蝴蝶的题材:所绘蜀葵一株,两只蝴蝶翩翩飞舞,用笔细润,色彩清丽,气韵高雅,具有很高的品格。项圣谟所绘山水、人物、花鸟均被称为“毕臻其妙”。董其昌评他的画“与宋人血战”,“又兼元人气韵”。

徐渭也是一位明后期的多才多艺的文人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精通,他的画具有“文人画”的气质。他的《牡丹蕉石图》(圖4),纸本水墨,立轴,纵120.6厘米,横58.4厘米,藏处不详。上用浓墨行草所题:“焦墨英州石,蕉丛凤尾材;笔尖殷七七,深夏牡丹开。……杜审言:吾为造化小儿所苦。”“造化小儿”,古人认为是“司命之神”,可见徐渭自己的命运坎坷而感叹。从题诗中可见,画家曾多次仿照王维画过雪中芭蕉,也曾两次亲眼见到过雪中牡丹,作画当以意为之,取其兴到神会。画家同时又引用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话来强调仍须以造化为师,并提到自己仅凭一管“霜兔毫尖”便能“摆拨春风”,可见,他对自己驾驭自然的艺术造诣颇感自得。这幅画中,诗、书、画构成完整的艺术形式,更使这种“癫狂”的气势咄咄逼人。他的另一件作品《墨葡萄图》,葡萄从枝干到果实、叶子,他都用大块较淡的墨色,染出纷披错落的藤条和透明欲滴的葡萄,极其生动地表现出作者人格气质的磊落光辉。

四、明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明初崇尚宋代画风,宫廷民间绘画兴盛,明代中期文人画在苏州复兴,后期以文人士大夫绘画为主,寄情于书画。明代的中国历史发展上的重要时期,明代绘画不仅对后来的绘画影响深远,同时对日本、朝鲜的绘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明代的绘画,处于中国绘画从发展的鼎盛到后来的逐渐衰落的过渡时期,其在一些方面单纯地崇尚绘画的技巧,违背了艺术的创新精神。明代绘画的分门别类,盲目推崇文人画,统一的画风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限制了中国绘画创造力的表现。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张晓丽,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从事美术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明代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浅论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表现形式和技法
佛典重现 宝藏增辉
明代中后期山水画发展情况梳理
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
明代贵州卫学与地域文化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