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2019-05-24周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艺术形式文化差异

周正

摘 要: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艺术家因各自独特的思维习惯有不同的社会和生活方面的经验,但是往往也会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题材的相似、表现手法的相似、画面构图的相似。从人文思想来讲,不同的宇宙观、思想内涵、思想方法、艺术态度、审美认知方式、自然观等都是导致中西方绘画艺术不同的因素。

关键词:审美意趣;中西方绘画;文化差异;艺术形式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不同的历史文化必然孕育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就像东方绘画艺术的特点与西方绘画艺术截然不同,我们从中国画与古罗马和古希腊的绘画作品中就不难看出。从自然环境来讲,中国属于陆地文化,首先要敬天,认为山川草木皆有灵性,人和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西方则属于海洋文化,海洋险恶多变促使人类探求自然法则,以求生存,观察分析比较自然,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从人文思想来讲,不同的宇宙观、思想内涵、思想方法、艺术态度、审美认知方式、自然观等都导致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中国的美术从彩陶上演变过来,原始彩陶的造型和上面的装饰花纹图案是重要的研究资料,彩陶的装饰大多都是重平面和抽象的绘画。但西方美术不同,是从建筑上演变过来的,绘画和雕塑都服务于建筑、洞窟的装饰,重立体和写实,如希腊建筑上的装饰。美术更是与文化体系息息相关,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是自然环境和人文思想存在差异的结果。不同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态度、自然观念等等影响着中西方绘画发展,审美认知方式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中西方绘画中相同形式下的不同审美意趣

绘画直接给予我们视觉上的冲击,潘诺夫斯基曾经讲到:“如果光从外形来看,看到的即便是熟人,也只是一个构造的外形。而某些色彩、线条、体积等等多样的变化,可以使我本能的辨认出这个对象是一位向我脱帽致意的绅士。”因此,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最先考虑的便是外形、构图、色彩等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虽然社会历史文化不同,作品之间也有很多巧合。比如丢勒的《野兔》(图1)和崔白的《双喜图》(图2)认真观察这两幅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描绘兔子时用到的工具、材质绘画方式截然不同,但二者之间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所勾勒出的兔子的每一根毛发和胡须都让人感受到形式上极为相似,十分写实。但由于中西方的审美感知方式不同,这两幅作品追求的效果也不同,崔白所画的野兔不仅表达了个人感受,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所向往的隐士的生活态度,兔子和景物融为一体,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借物抒情营造出秋天的氛围,是用“心”来绘画。而丢勒则是客观地进行描绘,注重客观的观察和对客观对象的真实再现,是“眼”再现。因此,虽然两幅作品在形式上看起来极为相似,但是其审美意趣的出发点是有区别的。

三、中西方绘画中相同内容下的不同审美意趣

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各有特色,但因我们的不断探究和比较,艺术的交流才能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断地缩短距离。在比较作品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时有更多角度探析艺术中的奥妙之处。《死神与少女》(图3)是作家席勒在曾经的爱人威利(又译瓦莉)死后创作的一幅表达失去爱人内心悲痛的作品,《洛神赋图》(图4)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所著《洛神赋》所绘,对恋人离去时的哀叹悲伤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死神与少女》画面当中充满了沉重和压抑的情感,少女跪在死神的面前,拥抱着死神,死神也向少女靠近,好像亲密地互相诉说着什么。死神抚摸着少女红色的头发,他的手关节显得尤为突出,没有拇指并不灵活。眼神当中充满了恐惧、无奈,悲伤地看着少女,眼睛因悲伤看起来更加毫无生机,少女的眼神也悲痛不舍,肢体的不协调更加突出了画面中压抑的氛围。死神穿着黑色的衣服,深暗的肤色和少女白皙的肤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显得更加凄美。席勒使用鲜明的四大块颜色的厚重对比突出了画面的不稳定和破碎感。

《洛神赋图》在长卷上描绘了洛神与诗人曹植的故事,顾恺之采用了游丝描细腻地描绘人物,画面中都是洛神与诗人之间情感的,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爱慕、恋恋不舍,描绘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画中人物与景物融合,表现各个阶段的情节推进,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悲剧感。

作品的内容体现着绘画作品的审美意趣,《死神与少女》具有西方艺术注重真实的写实性特点,注重描绘客观对象,通过色调和造型手段,带动人的情绪,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洛神赋图》追求意境美,不注重人物和景物真实,更注重画面当中的意趣,寻求一种“韵外之致”。两幅作品同样表现一种爱人离别的悲伤情感,《死神与少女》的节奏紧凑悲哀,给人一种极为压抑的绝望感,氛围恐惧压抑。《洛神赋图》则是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有一种空灵美直击心灵,是一种需要自身细细品味的伤感哀叹。

四、中西方绘画中深层分析

不同的审美意趣

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艺术家因各自独特的思维习惯有不同的社会和生活方面的经验,但是往往也会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题材的相似、表现手法的相似、画面构图的相似。提及在构图方面的相似性,我们不得不举这两幅作品为例: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与文徵明的《剑浦春云图》。这两幅作品的题材选择毫无关联,两位艺术家所处国家、时代、生活习惯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却在构图布局上极为相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都值得深入研究。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当中不同的创作经历影响着其作品,梵·高和徐渭是生活在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藝术家,他们都有着独特的细腻情感,有着自己极强的个性热爱生活,却又不能与当时的时代妥协,精神和肉体都受着折磨也不放弃对自己灵魂深处的追求。两者之间的比较和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作品与时代、与作者之间的关系。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用一种夸张的造型手法塑造了屈原坚毅行吟的形象和委拉斯贵支的《火神的锻铁厂》给人的真实的视觉印象极为相似,对比下我们感受到作品间的联系。

《死神与少女》和《洛神赋图》两幅作品在题材上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作者生活环境、审美意趣的不同,作品表现大相径庭。席勒从小就有绘画天赋,在老师的推荐下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属于维也纳分离派,他的画面主题主要是表现爱与生死。他所处在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画面当中,带有扭曲悲哀的心理状态。他崇拜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哲学思想,认为生死交替当中才会产生生的永恒。平时席勒的绘画中充满了野蛮怪异的行为,表达自己内心的敏感和脆弱,反应最真实的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局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顾恺之经历过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和五胡乱华的纷争时期,造就了他注重内心的修行寄情于山水之间,回归自然的性格,顾恺之提出的绘画美学理论直至今日都对世界各国的文人有着深刻影响。中国崇尚和谐含蓄之美,画面中没有描绘拥抱,通过人物的安排、人与景的和谐,传达出人物之间的爱意和不舍,这正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巧妙含蓄的艺术美。

五、结语

西方擅长利用透视等科学的绘画技巧在线模仿自然,重科学重理性,注重知识文化,以力量为生命的象征,要征服自然,以视觉、听觉为感知方式,崇尚模仿论、再现论、镜子论。中国画历来强调师法自然,注重神韵内在的气质形象,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达注重天地人融为一体,爱自然崇道德,追求天人合一、“主容相融”与“妙语”,以味觉和触觉为感知方式,追求“神妙能逸”的品评标准。

歌德说:“不懂外语的人是无法通晓本国语言的。”这一观点在许多方面都是适合的,没有调查我们就没有发言权,中西方的艺术研究也是如此,不对中西方艺术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当然不能片面地作出评价。任何的艺术作品都是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结果,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追求美的目的是相同的。

参考文献:

[1]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5]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M].付志强,译.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形式文化差异
当代金属雕塑创作的艺术形式特征分析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