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健身:让市民享受美好时代

2019-05-24阙政

新民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运动会市民全民

阙政

在放开怀抱拥抱铁三、马拉松、轮滑等外来体育项目的同时,上海也没有忘记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只有2张A4纸大小,到2平方米左右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单一的广播操、踢毽子、跳绳子,到数不胜数的足球、网球、飞盘、棒球、攀岩、轮滑、铁三;从石库门里狭小的弄堂运动会,到上千万人齐参与的市民运动会;从想运动没处去,到“十五分钟体育生活圈”把运动场馆带到家门口;从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14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多年来,全民健身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成果,引人关注。

2018年8月8日,上海迎来了“全民健身日”十周年——陆家嘴北滨江热闹非凡:黄浦江美景旁,广播体操整齐划一,舞龙舞狮热闹非凡,花样跳绳动感十足,海派秧歌清丽婉约。当天,申城共有57个市、区级公共体育场馆,近千个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房、市民球场等其他体育健身设施向市民免费开放。无数市民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来,在运动中感受活力,在运动中放松身心。

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20多年来,上海的全民体育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每个身在其中的市民,也越来越感受到体育和健康,密不可分。

体育设施走向千家万户

如今也许很难想象,将近30年前的90年代初,我们上海人的人均体育面积还是0.136平方米——差不多只有两张A4纸大小。在如此狭小的面积,能展开什么体育活动呢?这就难怪90年代初市民最流行的体锻方式就是广播操、踢毽子、跳绳……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一举成为国家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自此,群众体育正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跑道。“上海抓住这个发展的好机会,在城市大发动、大宣传、大展示,用老百姓身边的体育活动作为宣传方式,让大家了解体育、走近体育。”上海体育总会原副主席李伟听回忆道,“当年上海有一个著名的马路运动会,每年在南京路步行街举行一次,沿街的商店开门之前,商店职工聚集在马路上,开展群众性的体育竞赛,非常热闹。随后上海的广场、中心城区、商业街,都纷纷出现了群众性的体育锻炼和体育展示场面,被称为上海的一道‘体育风景线。”1995年10月,上海也创立了自己的全民健身计划,让大家了解全民健身是怎么一回事,倡导一种全民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那个年代,上海市民用他们异乎寻常的热情接纳了体育,一股轰轰烈烈的全民健身热潮就此掀起。

80后可能还记得一种叫作“呼啦圈”的体育用品。在健身设施不那么普及的年代,一个不占地方的小小呼啦圈,成为风靡一时的小道具,扭一扭,就能活动全身——9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的门背后都挂着这么一只呼啦圈,可见市民对于健身的热情。

1997年,上海第一家健身苑点在普陀区长风公园建立。虽然设施看起来还比较简陋、体锻器材也不算多,仍然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拥戴。适逢全国第八届运动会在上海举行,全国各地群众体育的代表都专程到上海来学习社区健身苑点的建设经验。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也将健身苑点当作市政府实事工程来抓,要求在全市所有社区都建设好健身苑点。

社区健身苑点的出现,解决了上海城市长年缺乏群众体育场地的难题,老百姓对健身苑点的口碑也越来越好。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民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经达到1.96平方米,其中不仅包括上海户籍人口,还包括常住人口。20多年里,市民体育活动的范围扩大了15倍。

2016年,上海又推出了“十五分钟体育生活圈”的概念——多年来全民健身的发展成就,让这个概念真正落到了实处——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14531个、市民球场527处、市民健身步道884条、市民游泳池35个、市民健身房18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99个。

“目前,我们正在启动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市民体育公园等重大体育设施项目,不断加大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供给,持续优化体育设施管理和服务,破解市民‘健身难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告诉记者。

从健身难、健身没有地方去,到健身很容易、健身就在家门口,如今,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42.7%。预计到2020年,上海的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61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

用赛事激发市民活力

经过十多年的体育设施建设,2012年6月,上海第一届市民运动会开幕了。这个定位于“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全民欢乐”的运动会,在当时无论对政府或是社会组织来说,都是摸著石头过河的大胆创设。

市民运动会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体育设施的日渐普及,上海市民对健身的需求、对参加体育比赛的需求都愈来愈高——能不能办一个更多市民可以参与的比赛呢?在观念上,这是一次很大的突破,这也意味着,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就不同于原来传统的思维定势——以前的运动会,最多只是几万人参加,而现在很可能是十几万、上百万,真正把市民当作运动会的主角,把市民推到舞台的中央,让整个运动会都活起来!

过去,运动会的参赛资格是严格的代表制,而首届上海市民运动会打破了这个常规——不仅允许普通市民参赛,还在运动项目和赛制的改革上动足了脑筋——运动项目采取更加草根的设计,寓运动于游戏;又比如赛制:将以往最少也要五人参与的篮球比赛改成了三人制、二人制,甚至一人投篮也可以,使得老百姓的参与门槛变得很低,每个市民都可以参与进来。如此精心设计带来了意外的结果——各个区的参与度都非常高,统计数字令人眼前一亮:631万人参加!

比赛结束以后,部分市民还得到了健身卡作为奖励,在赛后可以继续到许多体育场馆进行锻炼——一场比赛之所以获得老百姓的喜欢,最重要的原因,是充分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当年,正值奥运会在伦敦举办,上海市民高兴地说:“市民运动会就是我们自己的奥运会,世博会让我们了解世界,市民运动会让我们认识了自己。”

四年一届的市民运动会,2016年又举办了第二届,这一届主题是“上海动起来”。这些年来,在丰富的运动会和赛事的带动下,上海市民确实一天比一天“动起来”。

在市民运动会成功的基础上,2017年,上海又开创性地举办了城市业余联赛,10个项目联赛、35个项目系列赛、11个品牌特色赛事活动,加起来每月都有100余场赛事在上海举行。“城市定向挑战赛”是业余联赛中最受市民欢迎的赛事之一——2万余名8岁至60岁的参赛选手,通过兼具趣味和意义的各项挑战任务,用双脚丈量着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而城市业余联赛的魅力还在于:让一些小众运动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展现舞台。2018年,初夏的早晨,一场名为“大铁联赛”的铁人三项赛在上海金山海滩热闹展开。参赛选手要在几个小时里,连续完成1.5公里游泳、40公里骑车和10公里马拉松。

铁人三项赛是欧美国家风行多年的体育项目,在上海,铁三的主要发起方是一个民间俱乐部STC,俱乐部创办人张令最初与体育行业毫无关系——他大学学的是机械自动化,毕业后在张江的半导体公司担任工程师。长年的高强度工作让他自觉身体变差,于是开始在公司的健身房里运动——在那里,他的韩国同事向他介绍了“铁人三项赛”。“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比赛,一下子有三个项目。”张令马上报名了在南京举行的铁人三项赛,没想到轻轻松松就完赛了,这带给他很大的鼓励。不久后,他就在公司内部创立了一个铁三俱乐部,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从公司内部发展到了社会会员100多人。2012年,张令索性辞职,专职经营起了STC俱乐部,“S原来是代表公司的名称,现在它代表上海。”

2012 年6 月,上海第一届市民运动会开幕,让上海市民一天比一天“动起来”。摄影/ 王佳斌

2017年以来,上海继续在城市业余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上创新发力,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以2017年为例,全年共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1528个,参与人数超过百万,参赛者中20—60岁的超过70%。以球类、操舞、游泳、路跑、城市定向等为代表的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深受市民欢迎,市民健身热情持续高涨。

2018年6月30日,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上海橄榄球协会橄榄球超级周末活动在上海静安工人体育场举行。作为对全体市民开放的综合性橄榄球主题互动活动,除了在传统的体育嘉年华上增加青少年迷你训练营、邀请观众参与竞技的比拼和游戏体验之外,更邀请到了橄榄球超级巨星亲临现场,并联手国内外多家顶级橄榄球赛事及培训机构,为亲临现场的每一位观众提供最专业、最细致的体验指导。上海橄榄球协会也于当天正式启动,让以往小众的橄榄球运动在上海的普及开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来自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NFL)西雅图海鹰队的著名球星拉塞尔·威尔逊出席了协会启动仪式并与上海小球员在现场互动。

2019年,上海市橄榄球协会还正式将“大使碗”赛事落户上海静安——今年登陆魔都的是常青藤强队: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 Quakers橄榄球队。“我们希望将‘大使碗打造成为本土橄榄球爱好者展现自我、增强水平并且与国外一流球队交流的平台。”上海市橄榄球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丁晔表示。橄榄球在国内仍属小众运动,力争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上海,已经成为这项运动在中国的推广者和引领者。

就連以往南方人很少接触的冰雪运动,也在逐渐走进上海人的生活——2018年12月6日,第五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海上王冠体育馆盛大启动。“助力冬奥,欢乐冰雪,健康中国”,在“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下,每年“全国大众冰雪季”都会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活动,在神州大地不断掀起“冰雪热”。

因地制宜动起来

回望80年代,那会儿的“赛事”,现在看来实在是“螺蛳壳里做道场”。1988年,上海黄浦区承兴居委会在老城厢的石库门里举办了一场妇女运动会,以庆祝三八妇女节——运动会的项目都是上海人小时候爱玩的游戏——居委会把门板拆下来当作乒乓球的桌板,把旧纽扣做成毽子,参赛的都是附近居民,在老上海特色的代表建筑里留下了永恒的定格。

尽管这个赛事的获胜奖品仅仅是居民们手工做成的大红皱纸花,但游戏本身的魅力,让这个弄堂里的小运动会迅速成长起来——到了第五年,在上海市体育局的支持下,它正式改名为“弄堂运动会”,比赛项目也从最初的“五子”,逐渐完善到“九子”——打弹子、滚圈子、造房子、刮片子、掼结子、顶核子……几代上海人共同记忆里的弄堂小游戏,从2006年开始又逐渐走出了弄堂,走向了社会。

“九子运动是很纯粹的群众运动,便于推广和发展,要沉到群众中去。”居委会主任洪克敏告诉记者,“为了让老百姓更方便参加,我们采取‘送赛上门,预赛送到上海全部16个区,还包括社区、幼儿园、中小学、大学、机关单位,大家利用中午的时间就可以参赛,积极性大为提高。”

弄堂运动会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也被时代继承,沿用到了新的场合——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也是全国写字楼最密集的城市之一。白领和社区居民同样都需要体育活动,能不能像当年在弄堂里办运动会一样,在楼宇里也举办因地制宜的运动会?

黄浦区的淮海中路街道拥有众多知名商务楼宇,一个名为“楼宇体育促进会”的组织应运而生。“上海白领普遍存在体育锻炼空间缺乏的问题,白领上班工作繁忙往往两点一线,双休日又比较疲劳,很少有时间锻炼身体,白领养不成体育生活化的习惯,所以亚健康的现象非常普遍。”会长林卫慈表示,“楼宇促进会承担起了促进白领锻炼的使命,首先就要把白领从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上解放出来——我们利用楼宇空间,利用午休时间,开办楼宇运动会,将‘九子‘楼宇空间操‘练功十八法等内容吸纳进来,鼓励大家每天来这里进行‘一小时健康加油。”

人文学院留学生参加“九子运动会进交大”初赛。

“楼宇运动会”和当年的“九子运动会”一样,受到了白领热烈的欢迎。此后,楼宇体育促进会还将资源和经验通过上海体育总会、上海职工文体协会,进一步配送到各个楼宇,输送了不少课程和活动,同样深受白领欢迎。现在,楼宇运动会不仅遍布黄浦、静安、徐汇、长宁等区,还在计划向全国推广。

当楼宇运动会在中心城区写字楼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各区还纷纷独创了自己的品牌项目——不但让老百姓因地制宜地动起来,还要让他们有机会成为“体育明星”。

2017年,普陀区主办的“约战普陀”初次亮相,就以“周周战”的形式,从5月一直开展到9月。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三个比赛项目,每周决出周冠军,再角逐总冠军。新颖的赛制激发了市民空前的热情,4个月内就吸引到7699名参赛者。最终,主办方将6组总冠军选手印上了赛事宣传册的封面,并为总冠军特制了带有总冠军编号的限量版勋章,兑现了“打造属于老百姓自己的‘体育明星梦”的承诺。

普陀区有“约战普陀”、杨浦区有“一起上赛场”,静安区有“静安论剑”,2019年3月,黄浦区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黄浦我来赛”也正式向公众发布。据悉将包括5大板块、36个项目,其中就包括备受白领喜爱的楼宇运动会、园区运动会、著名在华企业真人CS、瑜伽等等。

将国粹带往五大洲

在放开怀抱拥抱铁三、马拉松、轮滑等外来体育项目的同时,上海也没有忘记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自打开埠以来,上海就是一个华洋杂处的社会,它深受西方影响,又海纳百川,屡屡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

上世纪20年代,上海就出现了一个最早把国术推向世界的社团,与此同时,它也是历史上最早把西方体育引进中国的社团——它,就是如今已有将近百年历史的“精武体育总会”。

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习武场面。

“中国武术有120多个拳种,而精武会不讲门派,有拳种之分,没有拳种之争——我们有几十个拳种在一起,从来不说你比我强我比你狠,没有,大家都在一起切磋交流传统武术——‘精武基本十套里就包括潭腿、功力拳、节拳、大战拳、套拳、大战拳、套拳、单刀串枪、接潭腿、群羊棍、八卦刀、五虎枪。从腿法动作开始,一直到长器械短器械,一套拳就有五六十个动作。”方婷从小就被妈妈送到精武会习武,“国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培养青少年吃苦和抗挫折的能力,对中老年人来讲又有养生功能,全民都很适合参与”。

精武会成立了青少年武术培训中心,每年上半年都会举办“精武杯”中小幼学生武术和书法比赛,力推中国传统体育和文化,下半年则是太极和传统武术比赛,每年8月8日还会举行精武会员、团队的交流展示,在各个辅导中心开展宣传活动,对全上海市民开放。“我们在全市以行政区为单位设立了15个辅导中心,建立了200多个辅导站点,遍布全市各个公园绿地企事业单位,参加人群非常多。”如今,方婷是精武体育总会副总教练。“对精武会有一定认识的市民都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站申请成为会员。”

精武會还在积极推进“武术六进”,深入社会各个领域。“武术是复杂的体育项目,周期比较长,不是一个星期就能学会的。所以我们在2015年编了一套‘精武武术操,非常容易在各个社区推广。”2018年,方婷还带着武术操到南非进行展示和交流。

精武会是市级的社会组织。在上海,像这样的组织还有中华武术会、木兰拳协会、练功十八法协会、太极拳社和八卦掌协会。近年来,随着国术的复兴,都发展得非常迅速。

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回望1988年时,木兰拳协会还只是上海市静安区公园里一个自发的民间健身群体,最初只有一支十几个人的锻炼队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它已是五A级社团,成为了一支拥有规范化的教练队伍、裁判队伍和运动员等级的规范健身团队,参与人数多达百万——30年,木兰拳从静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真正成为了一项国际化的体育健身运动,为提高中国女性和世界女性的生活质量发挥着巨大作用,也将上海的海派文化带向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些年来,上海市木兰拳协会成功地组织举办了二十四届市木兰拳比赛、四届全国木兰拳培训班、八届国际木兰拳邀请赛。协会还参加了全国八运会、全国农运会、东亚运动会、上海市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运动会以及建国五十周年、东方明珠登高活动等开幕式的大型展示演出。在全民健身日,3000名木兰姐妹还齐聚南京西路,向公众展示了木兰拳双环操、木兰长绸扇、全国木兰拳竞赛规定套路等。

上海市木兰拳协会会长、木兰拳创始人应美凤告诉记者:“木兰拳运动已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一道绚丽多彩的体育文化风景线。今天的木兰拳不仅仅局限于能够健身和健美,更已成为一种健康而高尚的精神力量。”

体育的本质是教育

像精武会这样的社会体育组织,在1979年全市还只有20多家,如今,市区两级的体育类社会组织有1000多个,10人以上的健身团队有5万多个,平均每1000人里就有超过2个健身团队。

全民健身,是需要政府主导的“大工程”,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力量生长,各种社会、组织的加入,让上海全民健身多元共治新格局基本形成。“2017年度上海市体育服务业实现总规模829.45亿元,创造增加值384.23亿元,占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5.5%和81.7%,基本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表示。社会组织正逐步运用市场手段来做赛事运营和培训发展工作,一方面显示出很强的社会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老百姓大量的健身需求。

在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上,社会组织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将社会能办的事情交给社会去办”之后,经过多年培育,上海已逐步形成“市级单项协会普及推广运动项目和开展青少年体育专业赛事,综合性青少年体育协会统筹青少年体育组织管理和总体承接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和赛事活动”的良好格局。为了服务好全市136万在校学生,投身于上海青少年体育事业的组织机构日趋多元化,涌现出各种类型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目前,上海已有国家和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4所,其中7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俱乐部。

位于上海奉贤的“超越网球俱乐部”成立于2008年5月,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非企业。俱乐部的负责人是个大学教授,由于自己的女儿从小喜爱网球,进而产生了开办俱乐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的想法。俱乐部牢牢从学生家长的角度、从学生全面发展和兴趣培养的角度出发,考虑培训和比赛,经过8年多的发展,目前运营场地已从最初的4片室外场发展为18片标准网球场,在训人数达到270人,获得过全国性青少年网球赛冠军3项次,省级比赛冠军38项次。另外,还培养出了网球国家二级运动员46名。

位于浦东新区的“瑞可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也是经上海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非营利性4A级社会组织。经过近20年的发展,俱乐部开展足球、橄榄球、板球、触式橄榄球、极限飞盘、爱尔兰足球、棒球、网球、篮球、排球、攀岩等10多个项目,占地近10万平方米,每年都为中外青少年及运动爱好者提供诸多公益培训服务、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文化交流。

瑞可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都为中外青少年及运动爱好者提供诸多公益培训服务、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文化交流。

社会上办青少年体育的机构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社会力量难免良莠不齐。为此,上海市体育局提出了“大众教练”培养计划,拿出专项资金,鼓励市级单项体育协会创立教练技术等级标准,开展教练员培训,在社会上培养更多具有项目专业技能的教练员。自2015年起,全市已开展足球、篮球、射箭、高尔夫球和旱地冰球等项目的“大众教练”认证,设计开展了兼顾运动项目特色、体育文化内涵、国际发展趋势的特色课程。同时引导市级单项协会通过“公转”带动区级体育协会“自转”,不断促进行业标准落地生根。目前上海已培养大众教练员近3000人,为各项目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5年来,上海市体育局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开展了青少年体育公益培训,年度有6035人次青少年受益于三大球公益培训,家长和学生满意度超过90%,达到了公益服务的初衷,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通过3年的实践,上海已经拥有了一支服务优、信誉好、热心公益事业、相对稳定的青少年体育社会服务机构。

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教育的核心任务,正是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而青少年时期的体育参与,就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的参与,青少年可以从规则、竞争、合作、成功、失败中学习到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追求卓越、遵守规则的精神——青少年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源头和基石,它不仅关系到我国青少年体质的健康与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开启“体医融合”新时代

201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上海来说,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我们早在2000年就制定了第一部《上海市民体育健身条例》,是全国首个将全民健身纳入法规体系的城市。随即,全民健身在上海还实现了“四个纳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很快,还将增加一个“纳入”:纳入精神文明考核。可见,上海早就将全民健身视为“上海城市战略”的重要部分。如此的重视和推进力度,带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市民体质的提升——从2000年开始,每五年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最近三次上海的体质达标率和综合评定指数都是全国第一,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3岁。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2016年,国务院还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30规划发布的次年,上海就率先组织实施了‘体医交叉培训双百计划,培训了100名会开运动处方的社区医生,100名会指导慢性病人锻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夯实体医结合的基础。今年,体育局还将与卫健委合作共建80个‘智慧健康小屋,推动本市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类社区健康服务资源融合共享,在慢性病防治中进一步发挥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是上海体医结合工作的升级版。”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告诉记者,“此外,上海从2002年就开始布局全市三级体质监测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157个监测服务站点,年服务人数由2013年的10.7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19.3万余人。这项服务不单使受测市民了解了自己的体质状况,还能获得练什么、怎么练的‘运动处方,为广大市民科学运动指明了方向,减少了运动的盲目性,防范了运动风险。”

201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将全民健身纳入建设健康上海的重要内容。体育、卫生部门不断加强“体医结合”工作,联合举办“慢性病综合防控”、“运动伤害防治”等科学健身系列主题活动。组织糖尿病等慢性病运动干预及专题培训,试点体医联合建站和“体医交叉”项目培训,探索体质监测与健康体检相结合等服务与管理新模式。通过广泛开展面向市民的科学健身指导、公益性健身技能培训和体质测试等服务,多渠道宣传体育健身知识和理念,帮助市民提升健身技能和水平——一个“体医融合”的全新体育时代正在开启。

“上海有近6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老百姓的身边,充分发挥作用,指导市民进行健身。每年‘8·8全民健身日,我们都会组织开展全市规模的专题科学健身指导活动。”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告诉记者,“我们都处于一个‘大健康时代,体育和卫生有了更进一步的合作,其中我们体育部门大力推进的一点就是‘社区主动健康计划——它的目的是把运动对于疾病的预防工作放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通俗地说,就是‘治未病,可以使我们更多的人少生病,更健康,而不是到疾病生了以后,再去治疗、去康复,是这样一个理念的更新。”

接下来,上海市体育局还将探索信息化平台建设,利用手机App将健身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更多市民——全民健身经过20年的发展,正在从追求“量”的1.0版,迈步走向追逐“质”的2.0版。上海人不但能够“动起来”,还动得科学,动得健康!

從2000年开始,每五年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最近三次上海的体质达标率和综合评定指数都是全国第一,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3岁。

猜你喜欢

运动会市民全民
全民·爱·阅读
龟龟运动会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春季运动会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可持续全民医保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