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实体经济发展的思想源流与创新方向

2019-05-23佟磊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年7期
关键词:实体经济

佟磊

【关键词】 圣西门实业制度  实体经济  脱虚向实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7.014

自2008年始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发达经济体意识到危机引发的原因在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构性严重失衡,从而加大了对于实体经济的研究关注。一时间“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充斥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其实,“再工业化”不是一个新概念,20世纪70年代就曾被应用于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等地区的传统工业基地改造。相比于西方资本主义在态度上的反复,社会主义对于实体经济地位的认知则是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苏联国家建设的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新天地,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国家实践层面,对于实体经济的重视从未发生过动摇,且认知也在持续加深。

从实业制度构建到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考

1817年,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法国学者圣西门在《给一个美国人的信》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解决法国社会危机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能够最合理地组织实业的政府。在圣西门看来,实业制度内涵主要包括三层:实业制度是各项制度相结合的社会管理组织制度体系;实业制度的服务对象是实业阶级;实业制度的目的是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要。作为圣西门对未来理想社会构想的制度理论之一,实业制度的理论意义并不在于改造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在于对未来社会的一种设想与勾画。正如圣西门所设想的“一切人都应当劳动,都要把自己看成属于某一工场的工人”[1]那样,空想社会主义阶段对于实业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不是一种实现途径与方法,而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描述。为此,圣西门提出,“实业制度既不能突然地实现,又不能用陈旧的方法来实现。在实施这种制度以前,必须先验地把它设想出来,把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发明出来”。[2]所以,尽管他看到了实业的重要性并且尝试对实业阶级进行探讨,但是无法在实现路径上取得突破。

伴随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法为加深实体经济的认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马克思将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视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并且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这就进一步地明确了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为社会发展确定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基础。而隐藏在物质生活背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则构成了推动社会演进的一对矛盾。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展开的唯物史观,在揭示社会发展演进规律的同时,也记录了实体经济发展阶段的变迁。通过征服自然力、使用机器以及应用化学等方式,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带动了实业的整体腾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和实业互促式发展的慨叹,也在一定意义上指明了,实业可以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外化展现。此外,相较于空想社会主义而言,马克思在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时,提出了阶级分析法,从而为社会演进指明了变革路径。在马克思看来,“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4]马克思主义将实业发展放置于生产力的视野下,运用阶级分析法进行审视,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实业发展就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以此助力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

实体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的中心工作

实体经济以满足人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目的,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发展实业经济就是在推进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夹缝中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存在差距,并且建国之初都在一定程度上经历过生产和生活资料双重匮乏的困扰。为此,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的中心工作。

作为世界上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5]列宁不仅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对产业间的关系作出了分析。他指出,“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能成为独立国家”。[6]尽管这使得苏联快速成长为工业国,并成功抵御了二战烈火对于新生共和国的侵扰,但是也造成了苏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严重偏向重工业,国民经济长期结构性失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实体经济的发展交织在工业、农业、科技、改革等相互推进的建设大潮中。建国之初,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既是農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发展十分落后;贫困人口占了绝大多数,挨饿问题没有解决。毛泽东实事求是地指出,“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7]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此外,相比较于马克思对科学技术作出的“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的概念性判定,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并不是“潜在的生产力”,而是现实的生产力,明确强调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8]面对中国发展迎来抉择关头和历史机遇期,邓小平坚守实体经济发展主线,成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邓小平指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进一步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而为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作了理论准备。此外,邓小平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首要地位,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生产活动具有先导性,指明了高科技领域的突破对于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邓小平分析了科技变革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于实体经济和国家安全建设的支撑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体经济的全面阐释

历经建国之初的艰苦创业与改革开放的奋勇拼搏,“中国已经积累了庞大的工农业生产能力和巨大的物质财富,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性实体经济大国”。[9]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不久就要迎来全面开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实体经济的认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阶段相互衔接时期依旧保持了准确站位和持续加深的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0]同时,实体经济的建设成色和发展条件问题也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重视:不仅强调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追求效益、质量和可持续,而且突出了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更对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11]具体来看,一是指明了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作为实体经济的骨架和支撑,制造业的升级改造是经济成功实现转型的关键,也是当前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中国推出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实现实体经济升级,稳步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二是突出实体经济中企业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政策基点要放在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上,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实体经济赢利能力”。[12]向实体经济发力、聚力,强调共生共荣、协调发展,以及激发企业家精神与弘扬工匠精神相结合,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从而使企业发展充满信心。三是强调虚拟经济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矛盾,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的现象。为此,党中央强调虚拟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为根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并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以保障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顺利实现“脱虚向实”。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改革进程本身就一直与创新相伴。从发展上看,社会生产力发展决定了社会进步,而劳动生产率提高影响了国际竞争,只有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地解放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小结

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系统性危机持续激化且越发难以自我调解。为求独善其身,个别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不惜破坏既定的国际经济秩序,大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这给当下正面临增长动能不足和治理滞后问题的世界经济设置了更多的前行障碍。反观支撑全球经济企稳向好发展的中国经济,正是得益于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历来重视,中国才打造出门类齐全且相对稳固的工业基础,从而增强了应对危机冲击和经营风险的能力。当前中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概言之,在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力牵引下,一方面是对社会主义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以贯之、持续深入,另一方面是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镜鉴警惕、趋利避害,两个方面如两个车轮一般支撑着中国经济行驶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在持续调整中步入新阶段。但是,对于实体经济的地位认知不应发生动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发表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的,“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

注释

[1][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1卷,董果良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4页。

[2][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2卷,董果良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80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9页。

[5] 《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80页。

[6] 《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86页。

[7][8]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351页。

[9] 黄群慧:《论新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9期。

[10][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34、77页。

[1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0页。

责 编∕周于琬

猜你喜欢

实体经济
浅析银行贷款对于实体经济的帮助
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难点及对策再思考
浅析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