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造园手法
——以苏州沧浪亭为例

2019-05-23周悠然

园林 2019年1期
关键词:沧浪亭沧浪造园

周悠然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园林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规划构筑方式。对“美”与“意”的追求,令中国古典园林更加重视意境营造,使其不仅凝练着华夏文明动人的文化内涵,更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智慧,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有魅力,也是值得传承与发扬的实质所在。

苏州沧浪亭乃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典型,其包含的建造智慧影响甚伟,承载的文化内涵千年不朽。以沧浪亭为例,探索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及意境营造极为重要,不仅可为我国现代园林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更为中国园林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国古典园林

1.1 发展历史

园林艺术在中国起源较早,从殷周时代的“囿”算起[1],中国传统园林已时逾3 000年,并在随后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独具中华魅力的园林体系。

先秦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园林艺术在封建统治下得到重要发展,但仍处于“自然时期”,园林样式也是由殷周时代发展而来。封建统治者将禽兽较多、水草丛生、山深林茂之地圈起来放养禽兽以供皇室休闲狩猎,园林模式初成。这种形式的园林通常幅员辽阔、工程浩大,基本保持自然之貌,且因距离权力中心地较远,多建有用于休憩的屋宇寝殿。

随着封建统治的巩固,统治者有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到汉代,园林得到长足发展,不仅保持自然风貌的原始状态,造园技术也日趋专业化,人工山水的建造手法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园林得到迅猛发展。自秦汉,经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至唐代,随着疆域的扩大、经济的腾飞、民族的融合,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使人们对园林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园林艺术呈现出一个兴盛的局面。在随后的园林建造中,建造者更加注重游乐及赏景作用,也开始使用叠石、造山、凿池、引泉等园林建造手法,布局关系也趋于融合。匠心独具的优美环境不仅可载休憩、宴乐、游赏之能,蕴藉内敛的文化特质也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搁笔驻足,留下无数精美诗篇,因此,在文化风潮的影响下,唐宋园林不仅在造园技巧上日趋完善,在意境营造上也取得很大的突破。

进入明清,中国古典园林逐渐步入全盛,园林艺术得到深度发展。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及建造上都得到极大的突破及提升,运输水平的提高使得南方的造园材料可以在北方园林中得到使用,这也促进了南北园林优势互补。此外,园林中建筑的地位得到提升,建筑作为造景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园林建造师的重视,在巧妙利用园址地理条件的基础上,优化建筑构造及造型,使得园林功能从单一的游赏休憩向可游可居方面拓展,诸如颐和园、圆明园等大型园林不仅在还原自然风貌上大有突破,更集天下名胜之大成,园中有园,妙不可言。

1. 沧浪亭入口处

2. 沧浪主亭掩映于绿丛中

3. 园中嶙峋山石到处可见

4. 园内的参天古木使园林更添古韵

5. 复廊盘踞在绿水旁

1.2 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将自然环境与园林构造巧妙结合,堪称世界艺术之奇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主题贯穿始终,创造了师法自然的独有理论基础,人文情怀及思想内涵的展现使其更具魅力。《园冶》有言“园地惟山林最盛,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由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工之事”[2]。中国古典园林从自然山水中获得灵感,运用独具的匠心对自然风貌提练、加工、重塑、再现,使得有限的空间通过叠山理水等方式得天然山水之助,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加上巧妙高绝的艺术手段使山水园林在自然灵动上更添人文意趣[3]。

2 沧浪亭

2.1 园址变迁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最古老园林之一,占地1.08 hm2,虽算不上恢弘,却古朴清幽,现位于苏州市三元坊沧浪亭街3号。沧浪亭始建于五代,是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节度使孙承佑的池馆,后由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购得。苏舜钦因支持范仲淹改革遭守旧派所恨,被弹劾罢官后离开开封闲居苏州,原池馆已成废院,但园址素水萦洄、静谧疏阔,于是重新傍水筑亭,园林规模初成。

苏舜钦因贬谪来苏,慨于炎凉世态及黑暗政治,胸中积郁难平,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典寄情山水,以解壮志难酬之悲愤,故名亭曰“沧浪亭”。欧阳修所著《沧浪亭》长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的描写更令“沧浪亭”名声大震,也因如此沧浪亭一直为文人墨客们所钟爱。后沧浪亭几经易手、拓建、荒废、毁坏、整改、重建,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由江宁巡抚王新命重修(实同再创),改移沧浪亭于土阜之上,亭不复依水,南北阔地用于新建轩、廊等建筑,并临池造石桥作为沧浪亭与外部的连接。改建重修的多为院内建筑,院内山水基本维持旧貌,因水而起的风貌最终保留,后沧浪亭以此为布局基础多次修缮,终未埋没于历史长河中。

随着城市发展,现在的沧浪亭园林面积有些许缩小,但基本保持了原貌。政府为最大程度保留古城区“小桥流水、粉桥黛瓦、古迹名园”的古城风貌,规划发展上抛弃了大拆大建式的盲目更新模式,古城区不建高楼的准则使沧浪亭借景、移景的园林趣味得到最大化的保留[4]。

6. 室内布置古色古香

2.2 空间布局

沧浪亭在造园布局上与常规园林明显不同。其巧妙运用自然之景,引水入院使园林清雅古朴,两岸皆为垂柳,四周是嶙峋山石,复廊盘踞绿水旁,登上临池而建的石桥进入院内,可见造亭之土阜,土阜以山石为主,山上的参天古木使园林更添古韵,院内建筑皆围山石而建。这样的布局和风格与常规中国古典园林有显著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对“水”元素极为重视,定要引水凿池以添清雅灵动之趣或满足风水布局。但常规园林多为贵胄豪绅私有,遂多筑高墙围之以隔绝外部,同时将造园重心移至园林内部建设,通过掩、隔、破等方式以实现院内水景建造,再搭配适宜植物,依地势设计建筑,运用多种分割空间的办法以营建曲径通幽之感。但沧浪亭反其道行之,大量借取外景并巧妙与园内景致勾连,回环绿水自成屏障,使沧浪亭虽占地面积不大但仍俊朗疏阔、富有野趣,避免了高墙深院之局促压迫。“崇阜广水”成为其特色,未入园门先见绿水环萦,使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别具一格。同时沧浪亭借山这一自然之态为园林中心,建筑及景观配置皆随其展开,使园林平衡稳定的同时又层次丰富。独具匠心的空间布局使园林巧妙融内外景致于一体,既通幽蕴藉又深远空灵。

2.3 园中建筑

沧浪亭园林借葑溪河之势成景,园林环于绿水中央,沧浪亭位于园址中心的假山之巅,假山四周由植被、怪石、复廊、亭榭环绕。位于园址中心的假山为视觉中心,山上的参天古木环列于沧浪亭四周,更显古质。蜿蜒如带的复廊将绿水与假山相连,复廊上的漏窗起引景、泄景之能,巧妙地将园林内外之景融为一体。园内的主要建筑诸如明道堂、翠玲珑、印心石屋、看山楼、仰止亭、御碑亭等环列山周,与沧浪亭映衬。

沧浪亭内名迹众多,又经过历代多次修整,现存建筑除地基为宋代遗址外,大部分为清代所筑,各类建筑共计26处,形式多样,无一雷同,且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意境。沧浪亭、面水轩、观鱼处、闲吟亭、闻妙香室、见心书屋、明道堂、瑶华境界、印心石屋、看山楼、翠玲珑、仰止亭、五百名贤祠、清香馆、步碕亭、康熙御碑亭、藕花水榭、锄月轩等为园中主要建筑,至清朝康熙年间,江宁巡抚寻访子美沧浪遗迹时,宋时遗留的古迹早已在历史的烟波中灰飞烟灭,所以这些建筑多为后世依典所筑,以示崇敬与追念[5]。此外园中的石坊、石桥、门楼、门厅、漏窗、复廊等也体现了高绝的艺术技巧,为园林更添雅致清幽之韵。

7. 回环绿水自成屏障

8. 漏窗将园林内外之景巧妙融为一体

9. 园中建筑“观鱼处”

在随后的历史长河和社会激荡中,沧浪亭先后几经毁坏、修葺,园内建筑亦时有增删,但始终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人墨客放情山水的遣怀之作为园林建筑增添了一份浓重的人文情怀。如“面水轩”,取自杜甫“层轩皆面水”之文,“观鱼处”取自“庄子与惠子观鱼于濠梁之上”之典。这些文化印记都给沧浪亭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而园中建筑也正如沧浪亭石柱上篆刻的对联所言:“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建筑加之潇洒气阔的诗人情怀使沧浪亭园中建筑神韵自得、举世难寻。

2.4 意境与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筑山、理池、动植物、建筑、楹联、匾额、刻石为园林六大要素,曲径通幽是其基本特征,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设计理念,缩移、再现自然风貌是景观手法,诗情画意是人文情怀,因此在基本的造园技法外,中国古典园林更加注重借鉴诗歌文学的风格与结构、遵循绘画般的构图和意趣,追求诗情画意的精神境界,这是西方园林无法企及之处。

沧浪亭以“沧浪”为意,引屈原之典传达一种“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的态度,这与沧浪亭的主人“诗人”苏舜钦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密不可分。苏舜钦时因变法失利而罢官归隐,扁舟吴中,行至沧浪亭园址,其地“荒湾野水气象古,高林翠阜相回环”的自然风貌、远离汩汩荣辱之场的自由气息,就如春风般给他失意的人生带去一丝温暖,使其“安于冲旷,不与众驱”终可“笑闵万古”,因此“沧浪”之意作为沧浪亭的精神核心极为重要。

园中借静水迎“沧浪”之情,利用河水造景,架桥于杂花修竹之间,并于园中挖池使院内、外水景连贯,堆砌的假山更令有限空间高爽虚辟。同时在山上巧妙运用植物,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等手法,打造沧浪亭与静水间的空间层次,使沧浪亭与园中静水遥遥相望,亭旁山林拥翠、郁郁葱葱,与静水相映,营造“沧浪绿水”之感。另外,通过园内主体水面造景,创造主体建筑的对景焦点,丰富观景效果,并采用“步移景异”的引导游线突出对景效果,展现“沧浪”造景主题。同时,建筑中巧妙设立的漏窗、门洞等加强了空间联系、丰富了空间层次。门洞和漏窗有着良好的借景、框景、漏景、障景、影景之效,使院内景致层叠辉映、错落有致,在实现园林空间构成的同时,更添韵致,可舒胸怀。

“沧浪”作为一个特殊的意境主题,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境界,沧浪亭通过独特的造景手法融“沧浪”之意于园中,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

3 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与意境营造在岁月的更迭中日臻完善,并以其精彩纷呈的制式与技法凝练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与智慧结晶,可为现代园林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模板及灵感启发。中国的园林是一种综合的美,它是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的结合,它既反映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风貌,反映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科学发展,也体现出自然之灵动与曼妙,将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艺术融入园林,体现出高度的人文魅力。

苏州沧浪亭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史上集大成者,从其延绵不绝的持续影响力便可体会一二,其无尽魅力不只是因为它悠久历史带来的深厚底蕴,其布局形式、空间序列、建筑建造、意境的营造及把控等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沧浪亭不是单一的建筑堆砌,不是简单的开山理水,不是重复的结构罗列,而是建筑技法、园林规划、人文情怀、艺术配置等多重因素的优秀结合。置身于沧浪亭中,在欣赏优秀园艺技术带来绝妙审美体验的同时,幽深的意境也可唤起人们精神共鸣,进而产生“心随景异”“情随物迁”的神奇感受,这是沧浪亭魅力经久不衰的核心所在。

10. 园中建筑“闲吟亭”

11. 因地而建的复廊为园林更添雅致清幽之韵

猜你喜欢

沧浪亭沧浪造园
沧浪亭
寻幽沧浪亭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兰心诗钞》“均州沧浪”意象的“元典”元素分析
沧浪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均州:沧浪之上,沧浪之下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只见沧浪不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