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作用

2019-05-21徐爱元

甘肃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特殊家庭干预心理问题

徐爱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8—0025—01

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之下,一旦家庭发生变故,父母的关注发生偏离,他们的心理难免失衡。在家庭得不到慰藉,人生目标又模糊不清时,难保不去找新的寄托。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整理、传承,周密规划,精心组织,积极抽调特殊家庭学生开展项目,拯救民间老艺人“人亡艺亡”,使“攻鼓子”这种以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等为表现手段,以口传、心授、肢体演练为延续方式的“活态文化”得以延续,从而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干预。

一、用爱心维护学生自尊

教师应用友情弥补亲情。虽然教师的爱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可以弥补父母的爱,使学生感到生活在“攻鼓子艺术团”这样一个充满友爱真情的集体里,任何艰难险阻都毫无畏惧。

学校无言的关爱无异于一剂良药,能使学生在寂寞、空虚、冰冷的世界里感到教师的温暖,集体的关爱,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有人在关心自己。让非物質文化遗产进入课堂,能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认同,从小树立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促使学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因为只有“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绵延不绝的核心。

当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取得成绩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他们,上课时有意识地关照他们参加讨论、回答问题,犯错误时尽量维护他们幼小的心灵,以理晓之。对于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把活动中重要的事情交给他,让他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潜力。教师应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学生对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认识,不怕同学知道家中的真实情况。对于心理上有创伤、自我封闭的特殊家庭的学生,理解与爱正是走进他们心灵的一把钥匙。

二、用真心培养学生自信

教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学校将“攻鼓子”作为特色艺术教育,贯穿在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吸收周边乡镇鼓舞精髓,挖掘整理“攻鼓子”这一民间艺术,革故鼎新,用勤劳和汗水弘扬刀枪剑戟、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精神,使之日臻完美。

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是学生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他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场合下,教师一句话,一个眼神,有时甚至改变某个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准确,尤其是特殊家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大都较强烈,教师在评价他们时应特别施以爱心,时刻关注他们一点一滴的变化,对于好的方面要及时肯定,逐渐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即使是否定评价的语言,也要极具艺术性。

三、用耐心帮助学生自强

特殊家庭的学生往往自卑心理强烈,又正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上的突变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寂寞和孤独感,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会使其走向两个极端,或是起哄吵闹,或是冷漠抑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加以肯定、赞赏、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面对困难时的勇气。

学校扎实开展素描、绘画、二胡、葫芦丝、电子琴、毛笔书法、硬笔书法、舞蹈等艺术校本课程,随着校本课程开展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学校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开设了经典诵读、“一公斤盒子”应用、主题式阅读、家乡课程等新的特色校本课程。至此,学校的特色办学之路已越走越广,学校从单一的艺术教育为核心的特色育人,逐步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课程为主体的特色教育。

教师与学生平等协商地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如实地倾吐他们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关爱和真诚,让他们能敞开心扉。当学生以特有的敏感,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时,必会对教师产生敬意与信赖,从而乐意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把教师的要求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猜你喜欢

特殊家庭干预心理问题
立足本校实际,关爱特殊家庭学生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