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高产高效综合集成栽培技术

2019-05-21连彩虹漆文选

蔬菜 2019年5期
关键词:晚疫病种薯马铃薯

连彩虹,漆文选

(1.渭源县会川镇农业服务中心,甘肃 渭源 748201;2.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渭源 748200)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高山地区,属茄科、茄属1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茎方形中空,果实为扁圆形或球形,是一种喜凉喜光的粮菜兼用作物。甘肃省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海拔1 930~3 941 m,年平均气温4.5~5.7 ℃,夏季无高温,通常气温在16~22 ℃,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耕性良好,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发育[1]。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渭源县就已成为西北地区有名的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生产的马铃薯块大质优,外形美观,淀粉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及膳食纤维,口感好,绿色安全。马铃薯生产由过去的“救命薯”“温饱薯”发展成“增收薯”“致富薯”,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已成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已与马铃薯密不可分。

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渭源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年种植2.4万hm2以上,占耕地面积的45%左右),但生产中缺少综合集成的栽培技术,影响了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妨碍马铃薯品级、品质、产量的不断提升。为此,笔者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初步总结出马铃薯综合集成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地选茬,深耕改土,精细整地,精选种薯,种块处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适时追肥,加强田间管理,对症防治病虫害,及时收获,分级贮藏等),应用综合集成技术后,每667 m2马铃薯产量可提高15%以上,现将其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综合集成技术的创新点

提高了马铃薯的抗病能力,减轻了马铃薯早、晚疫病的发生及流行,可确保马铃薯的稳产、增产,使马铃薯的品质与商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1 合理选地选茬,精耕细作

土壤选择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并且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质土,前茬最好是小麦和中药材,进行为期3年的轮作。深耕晒垡熟化土壤、杀菌灭虫;浅耕耙耱,以利保墒。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性的提高,更适宜种薯的生长繁育,而且还能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1.2 精选种薯,种块处理

优选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和原种,或二级以上的高质量标准脱毒种薯,进行切块消毒、晾晒催芽、拌种处理,及时解除种薯休眠,促使薯芽萌发,推迟晚疫病发生时期,减轻发病程度,处理后的马铃薯种块抗逆性强,为最终的高产稳产打下基础[2]。

1.3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马铃薯发芽后扎根深,根系生长好,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高,易出全苗、壮苗,提高了马铃薯的抗旱、抗病性,有利于葡萄茎的形成。大垄种植有利于马铃薯的通风透光和农事操作,所生产的马铃薯适应性和丰产性高。

1.4 平衡施肥、适时追肥

按照马铃薯前、中、后期生长对氮、磷、钾的需肥规律,重施农肥,增施磷肥,合理施用氮肥、适时补施钾肥,使马铃薯中后期生长所需的养分充足,有利于马铃薯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危害,促使早结薯和块茎膨大。

1.5 加强田间管理

对症防治病虫害。前期管理以促为主,培育壮苗;中期以控为主,勤中耕、厚培土,防止徒长;后期以防为主,采用无公害农药防治病虫害。同时结合叶面喷施微肥,以利于马铃薯幼苗的生长和块茎的形成,及时预防马铃薯早、晚疫病的发生流行,确保马铃薯的稳产、高产,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和商品性。

1.6 及时收获

分级贮藏,最大限度地减小马铃薯的损失,防止马铃薯品种混杂、级别混杂,提高种薯的贮藏质量,避免产量受到损失。

2 综合集成技术的效益分析

运用综合集成技术种植的马铃薯每667 m2产量可达3 t以上,较常规栽培增产33%以上,商品率超过80%,667 m2商品率可提高15%,增收节支650元以上。综合集成技术种植的马铃薯块大质优、淀粉含量高、薯形整齐美观、商品性好、市场竞争力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3 综合集成技术措施

3.1 选地选茬

马铃薯块茎生长需要疏松、透气、较为湿润的土壤环境,种植时土壤选择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并且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壤土,不选黏重、板结和易积水的地块。前茬最好选小麦和中药材,其次为豆类、油菜、胡麻、玉米。采用轮作方式种植,即小麦—豆类、中药材或油菜、玉米—马铃薯,期限以3年为宜;不宜与茄科蔬菜、根茎类作物轮作,更不能重茬连作。

3.2 深耕改土,精细整地

前茬收获后及时早耕、深耕,耕深在20~25 cm。二阴区(海拔在2 000 m以上,年降雨量450 mm以上,年均气温5.7 ℃左右)深耕后及时晒垡,北部半干旱区深耕以利积蓄秋雨;雨后及时耙耱保墒,秋末浅耕,耙耱收墒,使田块达到土壤细碎,地表平整,土表松软。结合整地,在有地下害虫发生的地块,每667 m2用50%辛硫磷(EC)或40%毒死蜱(EC)250 mL,拌细沙或干细土25 kg撒入犁沟防虫[3]。

3.3 精选种薯,种块处理

3.3.1 精选种薯

优选新育成的品种或原种及二级以上的高质量标准脱毒种薯。渭源县农作物生育期有效积温为1 580~1 900 ℃,在川沿、低海拔区宜选择LK99等早熟品种;在中高海拔地区,可选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如淀粉含量高的中晚熟品种——陇薯3号、陇薯5号、陇薯6号、陇薯7号及近年育成的新品种陇薯10号、青薯9号等[2]。如生产淀粉加工原料薯,应选择在交通条件好,便于调运的半干旱及光照充足的地区。

3.3.2 种块处理

种薯出窖后,选用薯色光亮、薯芽饱满、形状整齐,且具有本品种特征、无伤无损的幼嫩种薯,提倡使用25~50 g小整薯播种。切块前先晒种催芽2~3 d,播前1~2 d再切块,切块应使用刀口锋利的刀具(一人准备两把切刀),每切100个左右的薯块需换一把刀,对原刀进行消毒。如果切到明显带病斑的薯块,应及时拣出病薯,将切刀放入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进行消毒。切块大小要求在30~50 g,每个薯块必须保留1~2个芽眼,最好用顶部芽,切后用草木灰拌种,也可用58%甲霜灵锰锌或72%霜脲锰锌拌种,拌后放在阴凉处晾干,以备播种。

3.4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渭源二阴区4月下旬播种马铃薯,半干旱区5月上旬播种,可使马铃薯生长需水期和自然降水季节最大程度吻合,并减轻后期晚疫病危害。在北部半干旱区采用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的栽植模式(图1);在二阴区采用种一空二及机械播种(图2)。一般行距60 cm左右,株距在25~30 cm,在北部半干旱区每667 m2保苗3 300~3 800株,二阴区667 m2保苗4 000~4 500株。同时,在干旱年份还可采用黑膜全膜覆盖和坑种抗旱形式,坑种时先挖15~20 cm深的种植穴,再点播种薯,然后施农家肥和化肥,回填土后整平地面即可。

3.5 平衡施肥、适时追肥

坚持施优质无公害肥料,同时重施农家肥,增施磷肥,合理施用氮肥,适时补施钾肥。渭源半干旱区在每667 m2施优质农家肥1 500 kg的基础上,施纯氮5.0 kg、纯磷(P2O5)2.6 kg、硫酸钾5.0 kg;二阴区在每667 m2施优质农家肥2 000 kg的基础上,施纯氮8.0 kg、纯磷(P2O5)6.0 kg、硫酸钾7.5~10.0 kg。磷、钾肥结合播种一次性施入,氮肥2/3作基肥,1/3作追肥[4-5]。

3.6 加强田间管理

在栽培管理措施中,前期以促为主,培育壮苗;中期以控为主,勤中耕、厚培土,防止徒长;后期以防为主,采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

3.6.1 查苗补苗

播后30 d左右,要及时查苗,对缺苗、死苗要及时采取补苗措施,保证全苗。

3.6.2 及早中耕除草,适期培土追肥

苗全后及时中耕除草,务必“除小、除了”(即除草要趁其萌芽,除草务必除尽);现蕾前及时培土,起高垄、厚培土,垄高18~25 cm,培土要注意培干不培湿,以利于幼苗生长和块茎形成。结合培土及时追肥,每667 m2追施尿素5~8 kg。

3.6.3 喷施微肥,促进增产

自开花期开始,每667 m2隔6~8 d叶面喷施尿素100 g、磷酸二氢钾250 g、云大120或马铃薯膨大素混合液1支,共喷3~4次,可有效补充后期生长所需营养,防止叶片提前衰老,延长叶片功能期。

图1 半干旱区马铃薯栽植模式

图2 二阴区马铃薯栽植模式

3.7 对症防治病虫害

3.7.1 防治蚜虫

6月上旬到8月下旬,蚜虫等虫害发生时可选用10%吡虫啉(WP)10~15 g,或50%抗蚜威(WP)25 g,或10%氯氰菊酯(EC)25 mL,或2.5%溴氰菊酯(EC)20 mL,对水45 kg喷雾,或用3%啶虫脒(EC)3 000倍液与80%敌敌畏(EC)1 000倍液交替防治,每隔10 d喷防1次,连防3次以上。

3.7.2 防治早、晚疫病

当早、晚疫病发生时及早拔除中心病株,从初花病害发生前,每隔7~10 d可选70%代森锰锌(WP),或70%安泰森(丙森锌,WP),或64%杀毒矾(恶霜锰锌,WP),或40%乙磷铝锰锌(WP),每667 m2用100~150 g对水45 kg喷雾预防。病害发生时,每667 m2用58%甲霜灵锰锌100 g,或72%霜脲锰锌100 g,或氟吡菌胺75 mL,对水45 kg喷雾,连喷3~5次。若遇多雨、多露、多雾天气,间隔时间应缩短到5~7 d,加喷2~3次。

3.8 及时收获,分级贮藏

当田间2/3的马铃薯叶片变黄,植株开始枯萎时应及时收获。结合收挖捡出病烂伤残薯,将完好整薯堆贮在避风向阳处,预热处理2~3 d,然后再剔除病烂薯并分级贮存。每立方米贮存马铃薯650~750 kg,贮存量不超过窖藏容积的2/3,贮存前,应在窖壁上喷洒石灰水或来苏水、甲基托布津等药液消毒,消毒后通风换气、打扫干净后堆放贮存马铃薯。小型窖药剂消毒后可再用烟熏1次。贮存期春秋两季降温、通风、防湿;冬季防冻,窖温保持在1~4 ℃,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猜你喜欢

晚疫病种薯马铃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马铃薯有功劳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山西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定边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