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研学后教”在小学数学倍的建模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2019-05-20吴惠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数学模型

吴惠琴

摘 要 本文结合了小学数学倍知识的抽象性可表征模型的特点,以及“研学后教”新型教育理念的驱动,重点探讨“研学后教”在小学数学倍的建模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 研学后教 数学模型 倍的建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研学后教”就是指以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前提,以“研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显然,“研学后教”的新型教育模式冲破了我国“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由“教”走向“学”的重大突破。而在小学数学中,倍的学习比较抽象,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少接触,学生要了解并运用“倍”是比较困难的,但倍的抽象性却可表征成数学模型进行教学。基于以上分析,针对我校当前学生知识水平,采用了“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以“自主-合作-展示-教师点评”的研学案为载体进行倍的建模的教学实践。

1“研”前致力:制定有效建模的研学案

研学案,是在教师根据学生的前面的学习情况,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下,由师生共同讨论的、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课堂中使用的学习方案。因此,研学案是“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学习辅助资料,它的设计与编写是否合理,则对“研学后教”起了关键作用。换而言之,研学案是的“研学后教”的载体,没有研学案,“研学后教”也就无所谓存在。故要进行“研学后教”的倍的有效的建模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设计合理的研学案,否则,倍的建模有效性便无从谈起。为此,通过与一线教师和部分学生的深入交流后,确定了本次倍的建模的研學案的最优化设计。

1.1研学案的性质——研学为主

现代教育提倡,教育就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角色转变。倍的建模教学的“研学案”定性为研学为主,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活动,而教师为辅导。鉴于小学生喜欢一些挑战性的东西的特点,课前给学生设置合理挑战性的“研学任务”,让学生先独立探究研学问题。显然,当学生主动探究,然后合作交流的表达过程,就是学生在脑海中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这样具有“研味”的研学任务,学生是乐于挑战的,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研学为主的“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师的角色定位鲜明,发挥足够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促进“倍”的有效建模。

1.2研学案的组成——层次递进

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倍的建模。研学案分成五大板块层次递进:

研学案的五个环节设计是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知识点突出,且学习目标明确。这样的研学案设计在无形中,渗透着“倍”知识的建模过程:“感知模型构建模型应用模型模型梳理”。

1.3研学案的内容——生活提炼

为了促进倍的有效建模,研学案的题目应当紧紧的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只有贴合生活实际的好题目,才能激发学习探究问题的欲望,才能促进学生进行学习的迁移,才能让学生更有效的生成“倍”的建模,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研学后教”的倍的建模教学。如研学案中与我们校园生活相关的植树题目。

2“研”中突破:构建倍的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倍”的知识是抽象的,学生要了解并运用“倍”是比较困难的。如何突破倍的抽象性的特点,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知识网络中构建起关于倍的数学模型呢?因此,为了能在“研”中能够突破难点,有效促进构建倍的数学模型的教学,我在“研学后教”的课堂中进行了以下教学实践:

2.1生生互动——模型假设

在倍的建模实践课堂中,特设置了四人小组合作的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能在充分的讨论研学任务中,表达自己研学后的发现和解题的思路。如在整数倍的建模过程中,小组讨论,气氛活跃,如针对研学案的例3:六(1)班进行大扫除,擦桌子有12人,擦桌子的是扫地的4倍,扫地的有多少人?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大多数能讨论出利用画图法,然后找出问题中数量关系式,用除法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构造模型: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一个数鞅妒?这个数。再如在第三次的《分数表示率》的建模中,学生在激烈的谈论中,能够进行学习迁移,有效的建立模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个数髁硗庖桓鍪?几分之几。效果证明,这样活跃的生生互动实质上就是学生进行了模型假设,是参与课堂建模教学的最好表现,富有成效。

2.2师生互动——模型教学

建模教学实践中,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大力构建了师生互动的模型教学。我们知道,生生互动的环节中,虽有智慧的火花诞生,但所有的模型假设是一个建模的铺垫,模型尚未完整建立,各种模型的知识也尚未系统化。故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在建模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构建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享受学习的热情,而不是教师高高在上的压迫式“满堂贯”;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在建模过程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引导性的促进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强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建模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例如,在《百分数》的建模课堂中,教师对例题:甲数是乙数的30%,与学生互动提出问题:谁是单位“1”的量?那根据这句话你能写出什么关系式?如果知道甲数怎么求解?谁来说一说?抛砖引玉式的问题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去开动脑筋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思考所得的产物。建模教学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师生对话互动,倍的建模教学效果好,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说数学”即表达数学的能力。

2.3研学检测——应用模型

能否应用模型解决问题就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建模知识的标准。我们在研学案中设置了研学检测环节,目的就在于当学生构建模型后,检测学生能否活用“数学模型”。活用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模型的建立,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维得到提升。研学检测的问题也由浅至深,逐层推进。这样,一步一步的加深学生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理解,学生能应该模型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如解决问题:小丽今年6岁,爸爸的年龄是她的6倍,爸爸今年多少岁?在构建了整数倍的模型后,学生能从题目中提取数量关系式,应用相应模型求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个数妆妒?这个数。他们可以很快的求出问题的答案:小丽年龄?=爸爸年龄,6?=36(岁),即爸爸今年36岁。

3“研”后反馈:问题式梳理模型

为了更深入了解学生对建模的情况,扩展学生数学思维。在研学后,设置研学总结环节让学生跟着问题进行模型的梳理。如整数倍的建模研学反馈:

(1)回顾本次“整数倍”的研学过程,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2)学习心得__________( 我很棒,成功了; 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3)自我展示台:

(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学生在整数倍的建模研学后,根据研学总结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新知。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数学体系、数学知识网络。也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清晰的进行数学的归纳,提升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再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的研后反馈进行教学反思,改进今后的建模教学等等。总而言之,“研”后反馈这样的问题式梳理模型,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大有益处的。

4小结

综上所述,运用“研学后教”在小学数学倍的建模教学中的实践探讨可见,“研学后教”呈现学生的“研学”过程,真正意义上做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实为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讲授式的灌输者,能够真正实现“研”“学”“教”的有机统一,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研学后教的建模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都有智慧的火花碰撞,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建模教学效果显著。当然,在倍的建模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研学后教的建模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机制如何更有效?这也是往后还需继续探究的。多探讨、多实践,继续把“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发挥它培养学生的最大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超英.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策略探讨[J].吉林教育,2014(23):21.

[2] 叶萍恺.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201-204.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数学模型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基于电力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简述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古塔形变的数学模型
考虑水包油乳状液的复合驱数学模型